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风靡欧美,渗入到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和几乎一切人文学科,同时也形成风行一时的浪漫主义史学。这种史学的特征,概括一句话,就是对18世纪理性主义史学的反抗。它表现在:理性主义者鄙视中世纪,浪漫主义者却将中世纪理想化;理性主义者相信世界普遍一致的人性,注重世界通史的写作,浪漫主义者却鼓吹民族精神和民族性,专注于写作民族史、国别史;前者崇尚理性的认识能力,重在  相似文献   

2.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先驱伏尔泰开创了理性主义史学 ,提出了理性主义进步史观 ;他把目光从传统的政治军事史转向文化史 ,开文化史之先河 ;他批判了传统的西欧中心论 ,提出整体史的研究方法 ;他还首次提出“历史哲学”这一概念。所有这些思想精华和将其理论付诸实践的两部史著《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使之享有西方“近代历史学的先驱”这一不朽称号。但是 ,伏尔泰对人的理性过分夸大和对中世纪的论战性的否定 ,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史家反击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伊格尔斯等人写作的《全球史学史——从18世纪至当代》,对全球史学发展脉络做出了梳理,但是在全球史学的起源问题上,作者将18世纪作为全球史学开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基于此观点,回顾了18世纪的史学发展历程,认为其中所包含的理性主义、民族主义倾向是后世欧洲中心论的滥觞,并未造成全球史的真正繁荣,20世纪初才是全球史学真正意义上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19世纪初德国面临的民族危机使其思想界力图在文化层面上促成国家统一,从而诞生了以民族主义为精髓的兰克史学.兰克史学是批判了理性主义史学并继承了本国浪漫主义思想家成果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14、15世纪英国修道院编年史不同于中世纪盛期的修道院编年史.这一时期的编年史家将史料选用范围拓宽到世俗世界,采用新的写作手法,他们的史学思想也有所转变,使修道院编年史的著作结构和写作体例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一时期修道院编年史家的治史手法为后世所继承,对英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青年马克思从浪漫主义向理性主义的思想转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理解马克思的完整品格、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德国浪漫主义传统及马克思个人经历,从启蒙思想的影响到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扬弃及完全成为一名理性主义者几个阶段来分析青年马克思逐渐从浪漫主义到理性主义的转变,有助于我们整体、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时期西欧尚处于榛莽之中。由于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导致文化陵夷,民智闭塞,史学异常落后。与此相反,中世纪时期的阿拉伯史学却大放光明。它不仅远远超出同时期的西方史学,而且与中世纪阿拉伯文学、艺术、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相比,也毫无逊色。宏观地看,独树一帜的中世纪阿拉伯史学,在世界史学发展的长河中,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史学现象,拙文仅就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史学的若干特点,略述于次。  相似文献   

8.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各国到处都出现了一场反对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思潮,尤其在德国,浪漫主义与政治的关系取得了最为完备和典型的形式。德国浪漫主义绝不仅是一场文学运动,它很快波及到了德国近代文化和学术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而深刻地影响了德国近代的政治生活和历史发展。因此,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研究德国近代浪漫主义运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商法浪漫主义者认为,早在11、12世纪,中世纪商法就已经形成一种独立的法律体系,这种商法具有普遍性与跨国家性,是独立于世俗政治力量之外的自治性法律体系。然而怀疑者则认为,无数的史实证明,中世纪的商法完全是区域性的地方法,尽管存在统一的趋势,但在中世纪结束之前从未形成过一种统一的法律体系。同时商法的发展也很难摆脱世俗政权的影响,所谓的自治、跨国家的中世纪商法只是商法浪漫主义者的一种想象。  相似文献   

10.
米哈伊尔·普塞洛斯的《编年史》是拜占廷帝国时期的一部史学名著,该书内容十分丰富且主题突出,紧密围绕11世纪帝国的政治生活主线和活跃人群展开记述。虽然名为"编年史",但是丰富的内容令这部作品突破了中世纪编年史的写作体例,兼具叙事诗和人物传记的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形成又是与普塞洛斯本人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拜占廷历史写作传统密切相关的。因此,这部《编年史》是对中世纪欧洲历史写作传统某种程度的突破,它在写作模式和著史观念等方面对后世文艺复兴史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卢梭对儿童的发现使浪漫主义诗人成功地捕捉到了"童年",而后,19世纪的英国社会以它特有的社会历史语境赋予童年象征意义。18世纪40年代,世界首家儿童书店在伦敦开设,引发了儿童图书出版与儿童教育理念的变革。与此同时,欧洲经典童话的翻译、引进与沿革进一步推动了理性主义说教式儿童文学的瓦解。19世纪50年代,张扬着无限想象力的幻想小说终于在英国厚积薄发,并迎来了儿童幻想小说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2.
史学的发展是与史学观念的进步和史学方法的更新分不开的。萌芽时期,史学观念是朦胧的,治史也是直观性的;中世纪神学史观指导下的是实录式的记史方法;近代资产阶级兴起,与理性主义、英雄史观相适应的是思辨分析的治史方法;马克思主义诞生,唯物史观被运用于历史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史论结合等方法成为唯物史论者治史的主要方法。近年来,史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可见更新史学观念,拓宽知识结构,才能使古老的史学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3.
理性如冰 浪漫似水-卢梭浪漫主义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浪漫主义是近代西方的一种文化思潮,它产生于18世纪末的法国.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推崇情感,情感福音成为与启蒙运动理性法庭不同的另一种思想倾向,这种倾向来源于卢梭.但卢梭并非是一种新"体系"的创建者,而是一个极富东方智慧的思想家.他的浪漫主义并非反对"理性",而是反对"知性",即狭隘的理性主义.卢梭是一个理性的浪漫主义者,他的"理性"试图超越知性,走向更高的"理性",即"有感情的知性(the feeling ofIntellect)".这种融合抑或矛盾贯穿在卢梭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卢梭浪漫主义如冰似水,相反相成,呈现出矛盾的统一.其真正独特之处在于向冷峻僵硬的理性土地里灌注进情感的清泉,使大地复苏健康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14.
卢梭历史观是其浪漫主义学说运用到历史学的结果。卢梭一改启蒙运动的狭隘理性主义普遍主义的历史观念,关注到远古野蛮时代,并从中发现人类社会的永恒价值;由于对人性异化的考察和抨击,卢梭达到了人性的历史的发展的观念,从而弥补启蒙运动因固守人性永恒而对历史学造成的缺陷;卢梭通过社会契约对历史判断和价值判断加以整合,试图在更高层次上达到对二者的辩证统一,反映了浪漫主义的道德史观。卢梭开创了浪漫主义史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5.
爱伦·坡的作品以其鲜明的浪漫主义或理性主义而著称,很少有人注意到其创作中对待理智的矛盾心态.在<过旱埋葬>中,他一方面表现出了反理性主义的倾向,另一方面又流露出了反浪漫主义的倾向,同时又不无浪漫主义的成分.在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模糊地带,显示出了爱伦·坡对两者的矛盾心态.这种矛盾心态是19世纪40年代美国市场化创作背景之下的结果,是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史学是否是科学,是史学史的百年论题。文艺复兴使史学摆脱经院束缚,转向“人”的研究。启蒙哲学推导人类社会规则,史学冠以理性主义与科学性。19世纪历史主义方法论提倡档案考据,主张历史具体而非普适性。20世纪之际史学借鉴社会科学方法论,趋于科学化。后现代承继人文主义,赋予史学主观性与叙事质性。后现代之后,史学界正视史学的社会科学属性,肯定其真实性、客观性和规律性。如同现代国家与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合流,形成社会科学诞生的历史基础;后现代后之失序与重建,促使哲学、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回归,亦使社会科学史学研究回归。  相似文献   

17.
典型的浪漫主义者是关注自我、表现自我、表现自我陶醉的“自恋者”。中国现代文学中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一般也多体现着这种自恋的情态。郭沫若、郁达夫、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浪漫性都与自恋情态有关 ,革命的罗曼蒂克则是因为将自恋转为“自尚” ,浪漫主义色调变弱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思潮兴起,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受到了冲击。萨特的哲学带着浪漫主义的气质:反对理性与上帝所设定的那种客观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创造、超越与无限可能性。萨特在把富有浪漫色彩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人的“自由存在”推向顶点的同时,没有忽视人的公共性的存在,主张人的存在是一种面对他人、社会和世界的责任的存在。萨特的哲学旨趣既在私人领域,又包含着公共领域,萨特所追求的人,既奔向浪漫的方向,又回归具体的境地;既追求私人领域的无限可能,又向他人和世界敞开,承担责任。人在萨特那里是浪漫与理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施米特在<政治的浪漫派>一书中认为,浪漫主义是对"抽象理性主义"的反叛.而他同时认为,马克思的专政思想分享着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基础.按照这一理解,似乎浪漫主义既是对理性主义的超越,同时也是对马克思哲学的超越.这种在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二元对立中理解马克思的专政思想,必然导致对马克思专政思想的误解.马克思哲学在"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意义上实现了对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20.
宗教对19世纪前欧洲文学发展阶段的介入具有历时性特点.从欧洲文学的原始时代、古希腊时期、中世纪到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都可看到宗教的影子.宗教的介入对19世纪前欧洲文学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