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环境法学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边缘化的学科,各个高校普遍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这一方法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如何在环境法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成为促进环境法学科建设进步的瓶颈,文中以法律诊所在环境法教学中的作用为切入点,深入分析这一新的教学方法的核心和目前实施中存在的障碍,提出如何使诊所式教学在环境法中顺利移植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我国环境立法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本文引入环境法典的立法模式,分析现行环境法体系的缺陷入手,对存在的问题阐释我国环境法法典化的利弊,出环境法法典化是完善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从全球角度看,人类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不断挑战着人类及国际法,特别是国际法的分支——国际环境法。国际环境法在面对人类环境问题的挑战时,不断突破,在众多方面有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散到系统的发展。有关国际环境法发展的文献基本都是在描述这一发展历史,而鲜有文献涉及国际环境法在实践中难以突破的地方,这些地方,在之前的历史中未予以突破,并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也难以突破。这主要指国际环境法在发展中,实然的国际环境法对部分应然的国际环境法的排除,在某些方面将按照传统的理论或模式延续下去。主要原因在于国际环境问题的整体性与主权国家的独立性难以协调,具体来说就是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国际环境法发展中的难以突破之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处。一、国际环境法难以法典化。由  相似文献   

4.
对“为什么要有环境法”这一命题的回答,不能等同于论述环境法的合理性、正当性和合法性,它有有自身的研究进路:环境问题的产生及保护环境的迫切需求是最直接的原因和推动力,通过法律来规范环境问题、保护环境具有其他方法所不可替代的功能,而传统法律解决环境问题的不足与无力促使环境法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5.
环境法的发展历史尚短,构筑环境法体系大厦的基石——环境权理论仍不稳定,环境权理论是环境法学中的热点,也是极富争议的问题之一,本文认为国家、自然体、后代人等均不宜作为环境权之主体,只有自然人(公民)和单位才是环境权的真正且合适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美好生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对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否满足自我需要而获得的主观情绪体验,对于不同的主体来说会产生与之相应的不同感受。在人人追梦、人人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判断与评价能够体现出青年这一群体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观。理论是行动的号角,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出现的错误认知和错位现象,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视阈出发,建构起核心价值观与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这一理论与实践维度的联系,以此为进一步审视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及探求引领路径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使现代人处于海德格尔所说的"被抛"状态,人们找寻不到自身的存在,遗失甚至遗忘了存在,为了找寻能使现代人更好地存在的方式,笔者将从分析现代人的无家可归状态、对"人之为人存在根据"的探讨以及人的存在方向和价值三方面来加以说明。总之,在马克思哲学的人学存在论思想下,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上,运用实践活动,以人为本为人的存在方向,以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为存在价值,实现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粹主义从产生之初就饱受争议。虽然对它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但理论创新却非常困难。从民粹主义实践历史来说,它都失败了,既有内在的矛盾,也有现实的压迫,但民粹主义并没有消亡。本文就是基于民粹主义的历史实践而对民粹主义所存在的问题、发展前景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所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纵观法律体系,我国的环境法建设已经历经从三十多年,从1979年的《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实施至今,我国环境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此期间,30多部关于环境保护、防治、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新能源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连续出台,已经基本实现了以《环境保护法》为主轴的立体保护体系。但是,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仍存在很大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在对现行法律制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后期发展思路进行研究,以期指导理论研究与实务应用。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一切存在与变迁都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性生成。从人学的视角出发,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现实的实践的人,社会转型的过程是由人的自由自觉的能动的生活过程组成的,其价值性维度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哲学曾被认为是无用之学,因哲学给不了人们吃穿住行,但是哲学却以其独特的方式改变着世界,推动世界的进步,这是哲学的使命。不同的哲学有其不同的使命,那么,哲学究竟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使自己继续存在,哲学究竟有怎样的使命成了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哲学与以往的哲学不同,他关注现实世界,关注现实世界的人的活动,同情现实中的人,"改变世界"是他希望用自己的哲学达到的目标,也是马克思哲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视域中的人是区别于抽象人的"现实的个人",也有不少学者对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进行了意义层面的丰富言说,并指出"现实的个人"理论是马克思真正的理论起点。在此基础上,主要围绕现实个人的物质性存在、实践性存在、社会性存在以及历史性存在来论述人的存在的现实性。从中不难看出,马克思语境中人的现实性存在指的就是以社会为依托,实践为目的并从事物质生产活动进而创造历史的人。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的外观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明显地偏重于现世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故有“伦理道德文化”之称。 由于文化外观上的这一特点,因而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上存在着一种较普遍的观点,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一种清醒而实用的理性精神。它注重现实社会人伦关系的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的法律结构中,NGOs之运用,特别是在充当立法者、看家狗与吹哨者的私人检察官三个角色时有着独特之功能。首先,通过所谓的“公民诉讼条款”,公众可以寻求禁令或救济以对抗政府:其次,NGOs在环境法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国会中保有强大院外压力集团,试图去影响法律之制定与拨款过程,通过公众听证,建议与评论,参与政府规章之决策:再次,当政府机构拒绝遵守自己的规则和规章,或者有其他违反环境法的行为时,NGOs大声喊  相似文献   

15.
曹成旭 《现代妇女》2014,(4):219-219
夜市的存在,不仅繁荣了一方经济,也丰富了居民的夜生活,但是夜市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外部环境因素复杂、人员流动性强、环境卫生管理难等特点,使其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使其更规范化的管理,改变夜市脏乱差的现状,从环境法的视野出发为夜市的管理提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教育能否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看,个性教育是他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着重考虑的是人的历史发展的两个基本层面:一是人的体力、潜力、需求、智力、情感和整个精神世界的发展,二是时代和社会满足人的这类发展所需要的力量和条件的发展。前者为个体条件,后者为客体条件。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看,人的个性发展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人对社会环境的作用不是消极的,不是社会环境的被动适应者,人在现实生活中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人要超越现实,改造现实。从人的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17.
冷开振 《现代妇女》2014,(12):333-334
虚拟体现着人的发展,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一实践为基本方式,虚拟实践和现实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两极,人的存在以现实性为根本,以虚拟性为补充,是现实和虚拟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冯冬梅 《职业》2017,(11):62-63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应有之义.公共基础课教师是职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的必要性和举措三个方面,分析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阐释了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营商环境是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对激发市场活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意义重大。近年来,东北地区发展观念滞后、体制机制僵化、创新能力不足等现实羁绊导致营商环境优化受阻逐渐呈现并产生消极影响。通过分析强化政府责任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性,以及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地性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种子儒  张驰 《职业》2013,(33):57-58
创业教育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高职学校创业教育刚刚起步,仍面临许多现实问题。本文论述了高职学校发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通过调查分析了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