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丽敏 《老人世界》2008,(10):49-49
俗话说,闭目养神。祖国医学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知觉的总称。《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的盈与亏,关系到人的健与衰;神的得与失,关系到人的生与亡。欲养生者当养神。目为心灵的窗户,传神的灵机。人体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上注于目。闭目养神,对于50岁以上或年过花甲谓之老的人以及终日劳心用脑或长期专一使用目力者,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肖保根 《职业》2009,(1):44-45
我国现有航天员14名,"神五""神六""神七"三次载人航天,共有杨利伟等6名航天员进入太空.在"神五"14选1、"神六"14选2、"神七"13选3("神七"杨利伟作为领导退出了竞选)的过程中,这6人是怎么胜出的呢?分析6人的成功之道,人们不难发现,他们有着突出的过人之处,值得职场的人们好好借鉴.  相似文献   

3.
江北雪 《老年世界》2009,(21):35-35
健身养生是人类抵御疾病、保护和延续生命的自我防御措施。然而,养神又是诸多养生方法中不可忽视的手段之一。中医理论认为:精、气、神是人生命的灵魂,所谓神,即人的气质精神。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好与坏,首先是由人的神态和神采、举止气度表现出来。因此,老年人养神促进健身养生愈加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4.
伦理学总是与对人性的理解纠结在一起。伦理学何以可能的问题或许可从对人性结构的理解中找到终极根据。维持和繁衍生命是人的物性,寻求生命的意义是人的神性。神是无限的,物是有限的。人处在有限的物与无限的神之间——这就是人性结构的奥妙所在。人的位置因在两端之间游移不定而呈现出人性的强弱变化,表现出人性的张力。人一方面感觉到自己具有内在的超越能力,能超越已有的一切,超越自己的所是、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存在的状况,向未来投射,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达到崇高的境界;另一方面,人也被一些世俗的生活和自然的天性所缠绕,充满  相似文献   

5.
在伊斯兰教兴起以前的贾希利亚时期,阿拉伯半岛的北方居民大多囿于原始的万物有灵和神力至上的观念,他们尊奉的主要神祗从语源上考察,与阿卡德语、阿拉米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等都相近.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闪米特诸民族内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其次,奈巴特人神殿中最重要的女神拉特在罗马时期兼指金星维纳斯是受希腊-罗马神话影响的结果,而公元3世纪帕尔米拉神殿中盛行的三联神体与上古时期的苏美尔-阿卡德神谱一脉相承,则体现了鲜明的西亚星辰崇拜个性.至于阿拉伯人至今仍对新月特别钟情,则包含了一定的月神崇拜痕迹.  相似文献   

6.
神仙果之“神” 中国人习惯把喜欢的东西赋予神话色彩,之所以说罗汉果是神仙果,从它的名字便可看出一二.也许很多人会好奇,《西游记》里的人参果长得一副人形,而罗汉果并非形似罗汉,要说形状,它与“罗汉”给人的印象八竿子打不着边.那么这个不起眼的小果子到底和“罗汉”有什么样的渊源呢?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打开古埃及文化的钥匙”。宗教在古埃及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埃及人并不认为神是抽象的、远不可及的,而相信神和所有生物一样,也有各种欲望和物质需要。诸神有时以人的形象出现,有时以动物的模样出现。有时又成为半人半兽。对古埃及人来说,要让神来参加他们生活中各  相似文献   

8.
贾希利叶时代阿拉伯人月神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伊斯兰教兴起以前的贾希利亚时期,阿拉伯半岛的北方居民大多困于原始的万物有灵和神力至上的观念,他们尊奉的主要神祗从语源上考察,与阿卡德语、阿拉米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等都相近。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闪米特诸民族内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其次,奈巴特人神殿中最重要的女神拉特在罗马时期兼指金星维纳斯是受希腊一罗马神话影响的结果,而公元3世纪帕尔米拉神殿中盛行的三联神体与上古时期的苏美尔-阿卡德神谱一脉相承,则体现了鲜明的西亚星辰崇拜个性。至于阿拉伯人至今仍对新月特别钟情,则包含了一定的月神崇拜痕迹。  相似文献   

9.
闻石  春雨 《老人世界》2010,(2):52-53
祖国医学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称,对心身健康关系重大。《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壮老;神的得失,又关系到人的昌亡,养生者当慎养之。闭目可以养生,闭目养神对于中老年人以及终日劳心用脑或长期专一使用目力者,是大有裨益的。闭目养神时,要排除杂念,精力集中,无思无虑,达到入静的境地,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精神基础,而道教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人与众生万物、人性及人与神的关系角度对比探讨两者关于人的观念差异,在哲学本体论的论域内二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对实体存在论上则体现了中西方基本文化观念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刘美兰、唐秀容;陕西省张燕、徐小凤;湖南省周立堂等诸位诗友: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首短诗——有些人作者/黄淮有些人比神还神神办不到的他都能办有些人比鬼还鬼鬼不想干的事他也敢干(摘自《诗刊》2010年9月号上半月版)什么叫做诗?诗从哪里来?谁都明白:从凝聚生活里抽象出精炼内核,从精炼内核展现哲学的真谛,这就是诗——诗自然是从生活的底层中来。黄  相似文献   

12.
人的命运     
有人说, 人的命运掌握在神手里; 那神的命运呢?  相似文献   

13.
“入学”一语,是近几十年来才流行起来的。它源自拉丁文的“authropologia”,埃里希·弗罗姆把入学用“science of mail”来表示。在中国,人学一词最先出现于近代学者廖平的著作中,其含义为研究人类社会问题。治国平天下道理的学问,有时也用“六合以内之学”来称人学。 在阿拉伯世界,人学相当于于或者,也可用或来表示。阿拉伯人学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其主要内容包括蒙昧时期阿拉伯人学和中世纪阿拉伯人学两大部分。 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学指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半岛上的人学思想。那时的阿拉伯人只有哲学的感念而没有成熟的哲学系统思维,只在诗歌、谚语中对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人的灵魂和命运、人的才能和美德等问题有零星的论述。 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学非常重视人和神的关系,这也是整个东方入学的特色之一。那时阿拉伯人崇奉多神,安拉是众神之一,后来渐成为主神。他是造物主,是最高的养育者。但是阿拉伯人强烈的现实主义意识又使他们在生活中为保卫自己而有时不能完全顺从安拉的安排,因此他们认为被安拉创造之后就和安拉没有什么联系了,人只有在危险的时候,才需要借助偶像呼吁安拉的帮助。这种现实的功利主义思想,形成了它区别于其他东方人学思想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4.
彭国梁 《老年人》2006,(9):22-23
都说秦石蛟是神剪,我却将神剪二字倒过来,曰剪神。别看倒过来依然是原来的两个字,可意思就大不一样了。神剪说的是剪,重点是说那把剪刀如何的神奇;而剪神说的是人,是那个能在一个“剪”字上做文章的人,如同一个神。我曾听人绘声绘色地描绘“:他不画稿,不但能剪出每一个汉字,还能剪出关系复杂的各种画面;他[睛不看,不但能剪出简单的对称的团花,还能剪出复杂的龙凤等图形;他一剪刀可以剪出两幅不同的风景;他将三、四层彩纸叠在一起可以剪出套色的花样;他用一张纸剪出各种图样,然后拼起来仍可以还原……”说他手中的剪刀为神仙所赐,还真的有人…  相似文献   

15.
熏香是让人觉得既好奇又心动的一种东西,它似乎代表了某种生活方式,某种略略脱离我们现在生活轨道的,有点奢侈的生活方式。熏香的习俗最早来源于宗教信仰,上古时期人们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解释不了,感到神秘莫测,希望借助祖先或神明的力量驱邪避疫、丰衣足食,于是找寻与神对话的工具。由于人们觉得神和灵魂都  相似文献   

16.
目为人之灵巧,心灵的窗户,人体五脏六腑的精气神都注于目。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内经》日:“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的充足与否关系到人的衰老,神的得失又关系到人的存亡。闭目养神就是要养住五脏六腑之精气,是我国先民修身养性的一种简单易行而收效明显的方法。闲暇之时,闭目养神,定会获益。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闭目养生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7.
通宵茶座     
我本来以为《昨天》是一部关于神与神经病的电影。因为听过导演张扬愤愤地说:“有点儿个性就成了疯子。”一个“神”人,必然异于常人,不为庸众所接受,于是便被斥为“神经病”,从割肉饲鹰的佛陀到宣布上帝和人都死了的福柯,再到“走到人类尽头”的海子,哪个不神经病?又有哪个不神?在把人像疯子一样管理的世界,神必然被指为神经病,这简直是定律了。所以在看《昨天》之前,当我听说里面有个自称是“列侬的儿  相似文献   

18.
森木 《老年世界》2010,(8):38-38
“目”为人之灵窍,心灵的窗户,人体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上注于目。“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的充足与否关系到人的衰老,神的得失又关系到人的存亡。闭目养神就是要养住五脏六腑之精气,是养生修性的一种简便易行而收效明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自画家     
成功的画像总以像人的气质而传神,形倒居其次。神者,其本质该是像人对生活对世界的理解和态度吧。  相似文献   

20.
季汝甜 《现代妇女》2014,(4):345-345
由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万物均有神"到王夫之的"体物而得神",这是由二元思维到人、物精神的互化统一。而"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此神喻于审美意象之中,至此探讨由"神"进入艺术境界。文章从哲学的角度揭示出神、境界、审美境界之间的认识论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