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雨王亨德森》是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的重要小说。小说作者亨德森生活二战后的美国社会,受到当时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他迷茫焦躁、心灵空虚、行为异常。机缘巧合,主人公踏上了前往非洲原始大陆的旅程,通过在原生态非洲部落的所见所闻,亨德森的心灵既受到了自然美景的洗涤,又被当地淳朴的民风所净化感染。本文着重从生态批评角度分析非洲大陆对于小说主人公心灵的洗涤作用。  相似文献   

2.
蔡灿 《现代交际》2012,(4):80-81
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描写了美国白人审美观对非裔黑人女性心灵的冲击所造成黑人身份的迷失与丧失。本文通过对该小说的人物分析来深入探讨主人公佩科拉及其母亲波林悲剧的根源,认为莫里森非常关注黑人女性心灵世界,敏锐地意识到白人审美标准对黑人女性心灵的浸染现象,使她的作品在视角以及思想深度上别树一帜,走在时代的前面。  相似文献   

3.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雪国》是一部具有象征意味的小说。小说中驹子和叶子两个女性形象的外在美和内在品质使主人公岛村经历了一个由"肉"到"灵",从"有限"到"无限"的心灵净化过程。片尾的银河和大火更是使这种净化达到了极致,使坐吃山空、无所事事的岛村对美、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心灵得到净化,生命由之升华。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与中外比较文学的一名巨匠,老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市民小说文本,塑造了许多典型而又让人耳熟能详的艺术形象。但从他小说中所描写的女性身上可以看出,老舍本人有着旧式文人的顽固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5.
赵梓潇 《职业》2015,(7):21
本文主要对《围城》这部小说的语言文字特点展开研究,分析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究竟以怎样的语言表现力征服了众多中外读者。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残雪的代表作品《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等,分析其小说里呈现出的荒诞意识。并从残雪个人的人生经历以及国外荒诞派作家的创作等方面,探究残雪小说荒诞意识形成的原因,残雪独特的心灵世界以及其作品的现代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督山伯爵》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热议与欢迎,尤其是小说中的复仇思想,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充分感受到主人公复仇的快感。同时小说中主人公从复仇到放弃复仇的过程中体现的人道主义,也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8.
从边城走来的文学大师 边城是一座位于湘西的边远小城,因为一部小说而闻名,作者沈从文在《边城》里营造的浪漫气息感染了无数中外读者。他也因此从边城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9.
《风景》不仅是方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写实小说的奠基之作。这篇小说从"亡灵"的视角,勾勒了一幅河南棚户子一家贫苦人生活的"风景"。本文将在前人对这部作品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贫瘠、亲情的淡漠、心灵的变异和人性的扭曲以及看客的的叙述视角四个方面论述一下《风景》中的"家"。  相似文献   

10.
小说《古炉》对这场民族劫难和心灵创伤进行一种个体史、民间史、村落史、心灵史的审美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一份独特而又极为宝贵的"文革"文学叙事。  相似文献   

11.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在我国也不乏读者。在这部作者的代表作中,海明威用真实洗练的语言,塑造了一位"打不垮"的硬汉形象,小说意味深长,引发了中外广大读者的持久关注和解读。  相似文献   

12.
作为华语世界第一部以心灵修行为主题的小说,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通过书中人物与老人的对话,来启迪读者领悟人生的智慧。小说当中出现不少语码转换的现象,语码转换在塑造人物性格、刻画故事背景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来分析《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语码转换,探究其语言功能,从而更深刻地欣赏作品。  相似文献   

13.
小说《逃离》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多年来文学研究者们十分关注的短篇小说。故事讲述了女青年卡拉在多年的夫妻生活后,决定在女邻居西尔维亚的帮助下离开自己的家庭。却出走失败,并最终回到丈夫身边的故事。而这样一个普通甚至有些平淡的故事,却带给人们许多思考,中外研究者们也都就此开展了大量专题研究。但对于小说的另一位女主人公的探讨还尚不深入,故本文试就小说中西尔维亚这一角色的位置进行研究和并挖掘其对整个故事的呈现所产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小说是一个时代的体现,能够在深层面反映现实,使得人们在心灵上达到共鸣。《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小说,其作者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的女性作家,文风以揭露社会社会现实、讽刺黑暗的统治阶级为主,作品主要围绕男女青年的婚恋故事而展开。《曼斯菲尔德庄园》被称为简·奥斯汀作品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部小说,理由与出发点是极为丰富的。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去分析小说,能够得到作者对于小说环境最深层面的体会与思考,现实主义角度作为文学作品分析的重要思维方式,对于文学创作的发展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以《曼斯菲尔德庄园》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女性形象。《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主线几乎就是围绕几位女性人物而展开的,以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女性形象,对于小说的探究分析,有着很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中外文学史反复昭示这样一条原理: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往往积淀着丰厚的文化价值,从不同角度切入,总是会有新的观照、新的发现。 近年来人们日益加以关注的《阅微草堂笔记》便是这样一部文学作品,从不尽相似的视角观看,有人从中看到了维护封建礼教的反动性,有人从中感受到了反理学的战斗性;有人抨击其间明白映现出来的正统小说观,有人在隐蔽的层面上发现纪昀的小说创作主旨与《红  相似文献   

16.
哈利·波特又一次上演,奇幻小说再一次畅销,每个人的心底都有童话的梦想。春天的衣袂飘飘总令人浮想联翩,今春,在沉醉于浪漫春装的清新甜美时,也额外享受到心灵的奇幻旅程。  相似文献   

17.
我出生在一个小知识分子的家庭,自幼听着父母的儿歌和童话长大。我爱好文学,初中时便通读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红与黑》《茶花女》等中外名著,当个作家是我自幼的梦想。1968年,初中还没读完的我便随父母下放到农村。广阔的田地并不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相似文献   

18.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以计划生育为切入点,表现出了直面当代重大题材的勇气和表现能力。小说中没有对计划生育进行简单明确的是非判断,而是有意地制造了一些模糊地带,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忏悔展示了国家意志与人情伦理的冲突给普通人带来的心灵拷问,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也因而产生了复杂多义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李世俊  何俊 《老年人》2011,(2):23-23
文学是我的爱好,也是我一生的追求。自打1997年退休至今,我勤于笔耕,先后创作出版了小说《苏东坡传奇》、散文集《心灵的放牧》等21部作品,共300多万字,为繁荣我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也丰富了自己的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20.
《晃来晃去的人》是著名的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一部佳作,全文以日记形式展开,该日记体小说描绘了美国萧条时期犹太人的生存现状,主人公约瑟夫追寻自我和人生的意义,途中经历了很多次心灵的流浪,但是最后却无疾而终。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该作品进行解读,从存在主义的概述中分析了荒诞世界下的"存在"和心灵流浪中的"自由",发掘这本书中描写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观念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