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奉荣梅 《老年人》2013,(6):42-42
才情卓越的温庭筠,可谓晚唐各类文体兼长的"全能作家",其诗名与李商隐齐名,二人并称"温李"。但由于温庭筠当朝无甚功名,位卑人轻,因此其生平事迹在正史中记载寥寥。对于温庭筠的湖湘之旅,我们大多只能从其留下诗词的字里行间去推敲和捕捉些踪迹。温庭筠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2)生于山西太原,年幼即随家人客居江淮,少时负有才名。  相似文献   

2.
温庭筠是晚唐重要文学家之一,不仅善诗词骈赋,还撰写过小说《乾巽子》。只是历来对温庭筠的相关研究多是对其个人生平事迹的考证或是对其诗词文的艺术特色及成就意义分析,对其小说的关注是比较少的。介于此,文中尝试从内容和艺术上重新审视温庭筠小说《乾巽子》的文学价值,并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温庭筠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其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其词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在文中则是以温庭筠词中的室内外景物描写为例,对其室内景物描写的组合方式与抒情效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温庭筠词中描写了众多女性形象的服饰,它们不仅为人物形象增光添彩,也反映出晚唐五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对温词服饰意象的深入研究,既有助于认识温词笔下的人物类型,也有助于认识温词笔下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而对温词做出客观的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5.
"些"不仅历史悠久,在现代汉语中也比较常见。它的出现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招魂》的末缀,意为语气词,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些"的用法也发生了改变,现多用作不定量词来表示事物或性状的不定数量或程度。本文以《汉语大词典》所查"些"的义项为依据,利用北大CCL语料库丰富的语料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语料对"些"的古今用法进行了整理和归类,发现古代汉语中"些"的用法多样,不仅涵盖suò和xiē两种读音,而且读suò时有语气词、辞赋的代称、象声词的用法,读xiē时有表示细小貌、不定数量、轻微程度及语气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些"的读音只有xiē,用法也较为简单,主要是用作不定量词表示数量或者轻微程度的用法。  相似文献   

6.
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集》,其词多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案香檀”之作,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的艳情词,其作者多为西蜀文人,却收录了并非西蜀文人皇甫松的词十二首,数量虽不多,但每首都包含真情,有别于《花间》中举目皆是的无病呻吟之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两种情况分析中韩声母差异,概述了中韩声母中的相同相似以及不同之处。第一种情况为汉语中有的声母而韩语中没有的声母,本文我们以"f"为例,韩国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偏误及其处理对策。第二种情况为中韩声母中无法找到相对应的声母,而是一些相似读音的情况。韩语中"■"这个声母,它是介于"l""r"之间的一个读音,由于母语中的负迁移导致韩国学生"r""l"不分。在这里对"l""r"进行区分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30年代的现代诗派中擅写"智慧诗"的诗人中废名是独具一格的。他是一位"东方化"的现代诗人,融入他诗的灵魂的是佛道精义,是诗禅传统,是晚唐李商隐、温庭筠的"驰骋想象"的诗境,是六朝文的风致。他的诗作之所以能将大千世界内聚、包容于心,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诗作当中充满了具有"人类精神"的象征意象。  相似文献   

9.
"来"在吉首方言中的用法很特别,前面往往接动词、名词、形容词,句尾经常与助词"了"搭配,其中结构助词"了"在句中既有完句的作用,又使句子有了表示将来的意思。"来"与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时,语境情况不一样,表达的意思和时间状态也不一样。在吉首方言中"来"常常后置,表示将来时,往往后面与结构助词"了"搭配。  相似文献   

10.
安陆方言中的祈使句十分丰富,并且具有一定的特色。与其他各地方言相比,它们不仅在语法、语义等大的方面与普通话或者其他地区方言存在差异,而且连常用的句尾语气词和否定词都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特殊祈使句格式进行研究,能更好地理解其意义与价值,以便于更好地探究安陆方言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作为历史研究者,需要具备基本的历史素养,其一就是对史料的可靠性进行鉴别,史料是从事历史研究的基础,而在真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才能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和评判,本文以自己读史料笔记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为例,说明我们要从"辩正"史料出发进行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12.
黄欣 《现代交际》2012,(4):54-56
时下南昌是一个典型的双语社会,大多市民都具备南昌话和普通话双语能力。随着普通话和南昌话长期、广泛和深入的接触,引发了两种语言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普通话和南昌话的系统结构在接触中发生着"同构"和"互协"。本文通过对南昌人普通话中语气词"是"的使用调查来诠释普通话和方言的这一"互协"模式:方言在受到强势普通话影响趋于同构的同时,努力保全自己固有的语言格局,影响着并渗入到普通话中。  相似文献   

13.
伍振戈 《老年人》2004,(12):49-4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飞卿)、韦庄(端己)、李煜(重光)三人的词进行比较分析,评价说:“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秀,从语言的审美艺术角度看,指“篇中之独拔者也”,即篇中形象鲜明、秀美俊丽、光彩照人之处。王国维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乡土文学”的开创者,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常常写到故乡的人、事,也常常用到绍兴方言.从方言中提炼出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进入文学作品,从而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乡土文学作品。鲁迅作品中的方言运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意识运用方言中富有表现力的成分为作品增光添彩;另~类则是作者从小习得的方言母语的在作品中的无意识流露。  相似文献   

15.
马骧原 《现代交际》2014,(9):221-222
目前,大学生均为"90后"大学生,他们较80后大学生又有一些不同。"90后"大学生在对待一些问题的态度上有他们自己的特点,详细分析一些现象,可以得出"90后"大学生好面子、自我认识强等思想根源。探究出思想根源,对于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背景下,近年以东北方言为载体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本文就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东北方言类节目的社会价值、对东北方言类节目应采取的态度等问题做简单讨论,揭示影视节目中的"东北方言热"现象正是伴随普通话的推广普及而衍生,并肯定了东北方言节目对方言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称,目前,大量使用方言的电视剧数量有所增加,一些剧目存在使用方言过度、过滥现象,这种制作倾向不符合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一贯精神,违反了总局的相关规定,影响了广大观众的审美收视效果。这是2005年后,广电总局再度对方言剧发出“禁令”。  相似文献   

18.
唐山方言中,有两种特殊的动补结构可能式,一是肯定式中的动词性词语加"了",二是否定式中的动词儿化形式。这两种格式中,肯定式中的"了"和否定句中动词儿化起的可能是补语的作用,前者来源于"V得了"中的"了",而后者相当于"V不了"中的"了"。  相似文献   

19.
趣说方言     
方言可以说是一个地方文化的古化石。本文通过对安庆方言、徽州方言、合肥方言一些有趣独特的词汇的阐述,让我们感受到了方言的魅力,同时也对逐渐消失的方言表示了担忧。  相似文献   

20.
“90后”大学生党员代际特征与作用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后"大学生逐渐进入到大学校园中,绝大部分学生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些同学已经成为入党积极分子。部分学生经过了党组织的考验,最终从入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预备党员。但是"90后"大学生有着自我的个性和时代烙印,他们有着鲜明的代际特色,如"我的个性我张扬"、"我的选择我做主"、"我的言论我发布"、"我的未来我找寻"等特征。他们也具有不同的入党动机。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让"90后"大学生发挥其作用,对此可以从"读好书"、"把好关"、"用好人"、"建好网"、"辅好导"、"组好队"等六个方面来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