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去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通过形而下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内容,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削弱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降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整合力,并进而影响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政治安定。因此,必须从意识形态安全、国家软实力等方面考虑,重视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方面的影响,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个方面完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抵御消费主义文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西实力对比势差导致了中西"文化势差",这对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重大挑战:西方理论的"神化"导致大学生思想的西化,西方思潮的多元化导致大学生认知的混乱化、西方文化的强势化导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削弱化,西方价值观的泛滥化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缘化、西式评价的圭臬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弱势化。高校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前沿阵地,应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存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理论的创新、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评价考核标准改革,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张莹 《公关世界》2023,(4):102-104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也有利于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但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挑战,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也未能适应学生实际需求,建设主体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只有高校率先打牢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教师队伍抓稳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学生社团协助拓展意识形态建设路径,“三重合力”共同参与才能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4.
陈杏黎 《公关世界》2022,(16):76-78
文章提出,基于如今的大数据环境,从完善多元建设主体联动参与机制方面,阐述如何完善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共建机制。继而提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安全教育队伍单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然后提出进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践途径,凝心聚力,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共同体;合理引导,加强网络文化的现行管理;制度保障,建立并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通过完善机制,认清现状,立足实践,牢牢把握大数据环境,助推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教育成果。  相似文献   

5.
文化全球化凸显了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新时期我国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的现状正呈弱化趋势。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应注重在大学校园营造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导向作用,增强大学生利用文化信息资源时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网络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重视培育大学生文化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作为承载国家的未来与希望的重要主体,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的经济渗透、信息渗透和文化渗透,使得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发生着深刻地变化。虽然各种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我们仍然有必要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正确引导,才能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凝聚力。本文旨在通过阐述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现状,来分析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从而寻求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是一个国家的思想根基和精神支柱。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而当前由于国内国外各种负面因素的冲击和影响,给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新形势下提高和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网络开放、迅捷、交互及虚拟等传播特性,使互联网成为了新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挑战: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遭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受到网络文化霸权主义的威胁、落后的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使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等。因此,要增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意识、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提高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控制能力、提升网络空间现代化治理能力,做好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相似文献   

9.
陈小红 《职业时空》2008,4(3):I0001-I0001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整个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是涉及到一个国家、民族的中心价值体系进而涉及到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本问题”。文化的全球化正冲击着不同民族在文化上的独特性。民族文化淡化或消失,必将带来民族生存、国家安全方面的危机。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也包括文化教育。因而在大学外语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外,对学生渗透国家文化安全意识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获得了当代大学生的青睐,微媒体的信息渗透挑战着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防御能力。网络微媒体具有信息主体的泛化、信息内容的碎片化、信息传播的即时化、信息方式的生活化等特点。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正视微媒体给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带来的挑战。积极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密切关注微媒体平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努力排查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险情,携手联动多部门,共同做好意识形态安全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11.
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精神、孝道文化。当代大学生存在对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程度不高,对民族文化认同弱化的现象,亟需从高校、社会、政府三个层面同向发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以时尚潮流、高科技等商业包装形式持续地向大学生灌输西方社会文化价值观,与国内官方、高校争夺话语权,形成对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冲击。大学生追求公平正义、诚信不欺的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们的价值观中居于中心地位。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维护文化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理性引导,推进问政制度建设;发挥情感动员的积极影响,推进大学生网络参与的良性发展,这是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生命源泉与内生动力,坚定文化自信,是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希望的大事。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希望、民族进步的基石,必须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但受当今错误思潮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知的模糊化和理解的片面化。基于此,本文在对如何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三条培育路径:增强高校文化氛围建设、发挥网络平台传播优势、增强学生文化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不管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来说,文化自信都是对自身的肯定,其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小觑。要坚持文化自信,必须以文化自觉为前提;从其轴承向度而观之,唯有坚持文化自信,方可做到文化自立及自强,最终做到保障文化安全,实现文化强国。在其轴承进展中,文化优化起着关建性作用,而其实现文化路径即是发展文化创造力。  相似文献   

15.
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过程中、信息的流动也趋向自由化,主权国家的传统文化不再封闭于自身的空间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与相互影响变得更加明显.一些国家凭借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加强文化的渗透、输出本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许多弱势国家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与破坏.本文通过对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部存在的安全问题是造成主权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主要来源,并在此认识上提出了应对措施.为研究国家文化安全提出一个认识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以时尚潮流、高科技等商业包装形式持续地向大学生灌输西方社会文化价值观,与国内官方、高校争夺话语权,形成对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冲击。大学生追求公平正义、诚信不欺的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们的价值观中居于中心地位。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维护文化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理性引导,推进问政制度建设;发挥情感动员的积极影响,推进大学生网络参与的良性发展,这是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利益在文化领域的体现,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进程发展到今天,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可喜成绩,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当前国际竞争主要是以文化为核心的竞争,我国始终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霸权、国内错误文化思潮、文化产业竞争力低和互联网负面影响的威胁和挑战。想要化解风险维护文化安全,提升文化自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掌握网络主导权是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主要通过明确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打造洋溢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空间、大学生自身应做到文化自觉等四个方面逐步推进,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努力培养出优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当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频繁,立足当代大学生思想状态的实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韩萌萌 《现代妇女》2013,(11):100-100
众所周知,青海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每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就是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必将产生不同的文化体系。谈文化不得不涉及的一个核心问题即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在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三者关系中扮演着主导的角色,是民族问题最终解决的重要环节。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群体里的精英阶层.在高校这样一个文化传承的典型之地,文化认同至关重要。本文将在青海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现状的把握上,提出文化认同的理论路径和实操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