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仙玉 《现代交际》2014,(3):100-100
中国的服饰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和精良的制作工艺。现代服装设计经过长期的发展,运用中国传统元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力量和特殊的设计语言。作为一种艺术,中国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也成为了表达个性美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融洽、含蓄端庄的民族性格。本文主要叙述了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多个方面的应用,以期为设计工作者提供一点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显得尤其重要,国际化趋势成为各个领域争相发展的目标,而中国水墨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也因此走向了全球化。水墨元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视觉符号,蕴含着独具的意境美和神韵美。在水墨艺术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发展中,二者便有了巧妙的交流与融合。文章以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发展、现状及魅力为切入点,从水墨元素在招贴设计、书籍设计以及网页设计中的运用三个方面出发,来探索水墨元素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的发展趋势及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剪纸是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方式鲜明、独特,是传统实践中中国浓郁民族特色在艺术实践上的精髓,也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之一。通过古韵创意甜点的形式与中国剪纸艺术形式对话,可以在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之余,对中国剪纸元素的应用进行一次创新,以此传播传统文化,让当代人理解感受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艺术活动的创作离不开对传统艺术元素的运用与体现。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影响深远且弥长。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将中国文字这一独特艺术进行分析,借助于对其代表性的特征来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征的探究,进而完成对民族文化、民族审美意识与现代艺术设计活动之间关系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留白艺术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创作技法,现代平面设计从产生到发展受到西方美学理论影响颇深,但近些年,现代平面设计在设计元素和设计技法方面都在寻求突破,力求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中的优秀元素,作为优秀的中国画传统技艺,留白无疑是现代平面设计较好的借鉴对象。本文从留白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作用谈起,论述留白的应用原则和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创造和传承下来众多的文化艺术,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元素",这些特色鲜明的"中国元素"被称之为"中国风"。"中国风"元素涵盖内容比较广博,重视内在神韵而非外在形式,是中国文化中的"骨血"传承。在平面设计中运用中国风元素,对于二者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国传统元素出发,研究了二者融合的原则,并侧重研究了平面设计作品中"中国风"元素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外来文化的影响给插画带来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多元混搭的表现形式创造了与以往传统迥异的审美趋势,但同时也丢失了许多具有中国内涵寓意及传统色彩的美学元素。我们应试图将这些传统元素科学融入插画艺术中,以创作更具民族特色的中国插画。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环艺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在其中运用是十分广泛的,很多环艺设计师能够很好的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及环境艺术,使得传统文化元素得到发扬及传承的同时,环艺设计也有了新的思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具备传统元素的环艺作品,但若缺乏传统文化作为环艺作品的支撑,我国的环艺设计则很难在世界环艺设计舞台上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环艺设计中传统元素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环艺设计中应用传统元素的适合性,为今后的环艺设计运用中国传统元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富含中国古典元素的设计也日益受到世界设计领域的关注和青睐。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并将其应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不仅可以营造富有中国传统意境的艺术环境,提高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美感和艺术性,还可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有效传承。本文试从中国古典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分析入手,进而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探讨,最后提出了如何在现代环境艺术中有效融合古典文化元素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广告招贴是一种能体现平面设计的特殊表现形式,强调作品的创意和视觉感受,中国书法元素作为设计的一种内在表现形式,恰当地运用中国书法元素,能够让观众的视线按照设计师的意图,快捷有效地感受作品的内涵.向中国传统艺术学习,通过对我国传统元素的提炼、加工和改造再将它结合在招贴设计中,使招贴设计既具备时代性又具有民族性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代招贴艺术题材广泛,它的种类、形式复杂多变,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本文将中国文化传统的文化符号与现代招贴的发展有机结合,阐述了只有将两者的特色紧密联系起来,才可以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招贴文化元素中得到充分长足的发展,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基于现代招贴有更加广阔的市场。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国优秀的传统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各种各样的文化相互交融,得以传承和发展。蒙古族的传统元素所蕴含的的美学规律和蒙古族的艺术特色与现代陶艺设计的表现特征相通,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认为我有责任传承并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应用到现代的陶艺中,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文化意识相结合,使其兼具文化性,审美性,艺术性和多样性。本文将在解析蒙古族传统元素特征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阐述蒙古族传统文化在现代陶艺中的应用,并对新时期蒙古族陶艺发展方向展开思考。  相似文献   

13.
青花元素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韵味广泛流传,青花元素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艺术拓展。通过对传统元素创新性的组合和创造,为人们展现出不同的视觉体验,散发出新青花元素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油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其深入的发展如何将中国传统元素融汇到油画创作中是当代油画画家致力于探究的方向。本文结合具体的实例对中国油画创作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希望能够总结出较为合理的观点以推进中国风的油画的创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人重庆”城市形象标志是靳埭强先生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又一大贡献,是中西艺术设计理念的完美融合,其中蕴涵的中国文化元素赋予了艺术作品更多的内涵.特色文化的设计元素,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也诠释了艺术设计想要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赋予其文化内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博大而精深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脉和风骨,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华,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征,青花瓷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其内在的民族元素、色彩以及青花瓷艺术的韵律美。其深刻、隽永的寓意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本文从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运用的角度,重新审视青花瓷,将青花瓷转化为"青花瓷"视觉符号,并创造性的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使现代设计拥有了鲜明的历史感和浓厚的民族色彩,展现出"青花瓷"元素特有的价值魅力。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传承,其博大精深的设计元素,极具张力的艺术技法,内涵深远的文化根基,都是现代平面设计中需要传承和借鉴的重要元素。现代平面设计走到今天,虽然呈现出了一片繁荣的景象,但也应看到其浅薄的文化根基已然使得中国现代平面设计陷入发展的瓶颈之中。传统文化符号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正好是现代平面设计的有益补充。本文旨在讨论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价值和作用,并探讨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以期给二者的良好结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传统元素是各民族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如何认识传统元素到时尚符号的转变,使其在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在"国际设计风格"潮流之后,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流,已成为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这种发挥是在对传统艺术表现方式的理解基础上,把传统的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更富有时尚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是中国艺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选择和文化精神的体现。本文试从中国画的线条美、意境美、诗意美、笔墨美、空间美等五个方面,阐述中国画美学思想对艺术设计的影响。进而说明,现代设计者要想使蕴含中国画元素的设计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异彩,应以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恰当应用才能彰显出中国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当下的世界早已全面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各国的艺术文化相互交流渗透,全球一体化所带来的文化消费观念迅速普及,传统文化体系被平面化,民族品格淡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平面设计如何在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中找到平衡点,树立文化阵地观念,保持民族精神,是我们急需探讨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当前流行的简约主义设计风格为切入点,分析研究简约主义和中国传统元素的特点、发展趋势及联系等,意在将两者结合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对传统纹样的重构,衍生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时代发展的平面视觉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