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广义的翻译涉及到原作、译者和读者等多重因素。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有体现,本文拟从译文的理解、表达两个方面分析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朱兰珍 《职业时空》2010,6(5):145-148
目前译者主体性成为国内外翻译界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正确、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是翻译成功的关键,也是翻译活动的魅力所在。文章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并进一步探讨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翻译操作过程的影响,并指出译者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被忽略。随着翻译的发展,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心和热点。西方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从阐释学的观点提出翻译分为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本文将从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作为理论基础,以张培基先生英译《致蒋经国信》为例,讨论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被忽略的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发挥的。  相似文献   

4.
朱生豪翻译的莎剧在中国莎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本文将结合译者主体性,从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对整个翻译操作过程和译文质量的影响,提出可以把翻译看作是在忠实传达原作、克制自我的前提下译者发挥主体性、张扬自我的过程。以更好的领略朱译莎剧的独到魅力,为译者适度发挥主体性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翻译过程是是译者在文化、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制约下发挥其主体性的过程。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分析杨必译《名利场》,得出译者对文本的主体性选择、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以及译者作为译文作者体现出的创造性是译者主体性的三大表现。  相似文献   

6.
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所以译者对原著进行再创造。但作为主体的同时,译者同时还担任着"仆人"的角色。看起来这两个角色是相悖的。一些人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戴着镣铐跳舞的过程。即便这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译者的主体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从译作里抹去。这种主体性可以轻易的在中国古诗英译中找到。而文章正是基于古诗英译展开了对译者主体性的分析,并附上一些例子以作说明比较。  相似文献   

7.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和重视。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对培根经典名篇《论读书》的三种译文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三种译文的异同之处。鼓励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不断创作出优良译文,丰富文学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8.
自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研究摆脱了过去纯文本的翻译,将视野扩大到影响翻译的文化层面。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决定译文的不是原文,是翻译的目的。尽管其理论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翻译目的论还是把译者主体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翻译研究拓宽了新道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女性主义的不断盛行,其对翻译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女性主义改变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对翻译理论有很大的改变。本文通过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阐述,然后分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结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译者主体性的凸显,从女性主义译者对文本的选择上以及从女性主义译者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展开分析,最后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进行分析研究,分别从现代阐释学以及接受美学两方面进行研究,从而通过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有效的提高了译者和译作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作者—译者—读者的三元关系出发,来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的二重性,并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进行再创造,以传神再现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主体性是当前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成果,归纳了主体性在三种不同范式下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助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以《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为研究对象,从信任,入侵,吸纳与补偿四方面分析林语堂的译者主体性在其《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发挥,从而说明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翻译是一门独立学科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关翻译的种种理论探讨也得到了不断深化。在众多的理论探讨中,译者的身份及地位的论题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因而,人们对译者主体性也进行了不同视角的探讨,尤其着重探讨译者在目的论视角下其主体意识的体现。本文拟借助德国学者汉斯·威密尔的"目的论"来阐释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阐释学哲学架构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以《道德经》之"上善若水"篇为例,从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系统地解读了美国学者Witter Bynner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翻译,作为一门学科,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长期以来却备受争议。本文拟在认知心理学指导下,浅要分析译者主体性问题,使得译者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更加明晰的承认,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一种全新的翻译分析维度——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通过对扬宪益夫妇的译本和大卫·霍克斯的译本两部公认的经典译本比较,分析翻译如何以译者为中心、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和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来产生译文,并概括阐述生态翻译学对文学翻译评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尤其在中国典籍文化翻译中,译者更要充分发挥主体性。许渊冲先生作为一位颇有成就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雨霖铃》为例,从译者的翻译目的、美学观和文化观三方面,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费米尔提出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即翻译目的论。该理论指出译文预期目的和功能决定了译者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本文基于翻译目的论,分析了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翻译活动的指导,从而指出了翻译策略的选择必须根据译文目的来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本文以目的论为依据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翻译方法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方法或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在异化归化翻译策略的指导下,译者可以选择对原文异化或归化。本文主要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有关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选择的问题,说明目的论是如何对译者选择翻译策略起作用的,以及所选的策略又是如何进一步影响译文效果的。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两位译者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译本。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从阐释学理论中乔治·斯坦纳所提出的翻译四步骤为理论指导,来分析著名小说家莫言的《生死疲劳》的英译本,并举例阐释译者在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具体步骤中的主体性。通过对莫言《生死疲劳》的英文文本的分析得出结论,为阐释学角度对译者主体性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