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公共外交在各国外交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以全球市场为经营目标的企业形态,跨国公司因其多重的国际关系角色而具有重要的公共外交潜质。利用跨国公司载体开展公共外交具有辅助经济外交,实现公共外交活动隐性化,增强公共外交的可信度,推动公共外交理论研究的发展四大优势。中国公共外交在西方遭遇的最大困难在于缺乏可信度,对跨国公司载体的开发利用有望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破解难题、实现飞跃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依照文化(主要是政治文化)影响国际关系和各国外交的理论,前者对国际关系和各国外交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影响.施政惯例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各国外交中的作用主要是为各国外交行为体的外交行为提供相关的策略资源.在晚清的东亚外交活动中,统治者充分运用了"兴灭继绝"和"以夷制夷"这两个具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色的施政惯例,以此促进了规复琉球和劝导朝鲜主动开国这两项政策的制定,并对相关外交政策的实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辛懿 《学术探索》2014,(12):33-37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是中国对美公共外交实践的重要背景,公共外交是中国开展对美外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文结合对美公共外交实践现状,并以孔子学院、媒体为例,开展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背景下的对美公共外交作用的分析。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的积极推进与落实,对于中美关系的顺利发展、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宇 《兰州学刊》2014,(6):190-196
非国家行为体作为逐渐兴起的政治实体,控制了广大地区和诸多人口,对于及于全人类的人权状况有着重要影响。毫无疑问,国际人权法明确要求国家承担相应的人权保障义务。然而,现行国际法对于非国家行为体的人权保障义务之规定可谓寥寥。文章从国际法应有法的角度出发,首先论述了建立非国家行为体人权保障制度的必要性,进而分析了承担人权保障义务的非国家行为体应满足的条件,其次根据现有国际法及国际实践,依据非国家行为体的不同性质论述了其分别应当承担的人权保障义务,最后浅析了较为可行的非国家行为体人权保障义务的履行制度。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公共外交在中国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必然性,而且也成为一种时代的必需。在这至关重要的时期,开展中国公共外交不但要加强公共外交主体的建设、协调公共外交的各种资源、健全公共外交体系和机制,还要改善公共外交的方式,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公共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6.
公共外交,又称人民外交,是通过民间交往的形式开展工作,将国家间关系由非官方上升到官方层面,有力地推动了外交关系的发展.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公共外交开展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民间经济贸易往来、人员交流与技术对接、文化艺术活动的对外传播等多个方面.音乐作为艺术表达的重要方式,在国际交流中不仅传播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中国文化,而且加深了中国与其他国家文明的了解与传承,加速了公共外交的开展,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7.
全球治理视野下现代民间商人法、全球体育法、跨政府组织网络以及国际标准、跨国公司生产守则等规范均对全球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不是国家法,也不是国际法,只能突破实证主义国际法的藩篱运用全球法律多元主义进行解释。全球法律多元主义视角下这些规范为全球法。全球法具有多元的法律功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独有的作用。但是正如全球化不是去国家化一样,完全"没有国家的全球法"不现实也不可能,全球法强调的是重视非国家行为体制定的跨国软法的作用,其主要从社会外缘发展起来并且日益重要,但其不能撼动国际法的中心地位。全球法与国际法、国家法有很强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6,(12)
公共外交在当今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各个城市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外交往活动的开展,对于国家公共外交战略的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城市国际化水平越高,受到公共外交的影响也越多。要充分利用公共外交战略的实施,以开放的理念优化提升城市功能,使城市在国际体系中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9.
刘旭东 《江淮论坛》2009,(2):68-72,44
在当今国际体系中民族国家仍然是最重要的行为体,但随着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跨国公司的权力及其影响明显增强。跨国公司日益强大的权力和影响主要表现在安全、生产、金融和知识结构中。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今天的跨国公司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发挥着甚至比国家更大的作用,这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白云真 《兰州学刊》2015,(4):139-144
多边合作机制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政治框架.因而国际气候制度变迁的理解与制度设计日益迫切,是把握全球环境政治的关键.制度主义者假设国家在全球环境事务合作中是理性的,却并未充分探究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气候制度变迁与设计中的角色,特别是跨国行为体.事实上国内、国际层次上的非国家行为体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关系,而且多国公司、商业与产业协会、跨国网络以不同方式影响着国际制度谈判与变迁.制度主义的国家中心论者往往忽视更为广泛的政治与经济力量.正是这些力量限制国际气候制度变迁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干涉主义是后冷战的产物。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变化为美国国家利益实现的新方式——新干涉主义提供了特有的背景。国际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蘅、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依存度的增加、非国家行为体——尤其是跨国公司发展,构成新干涉的基本历史背景面。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新干涉主义是后冷战的产物.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变化为美国国家利益实现的新方式--新干涉主义提供了特有的背景.国际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蘅、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依存度的增加、非国家行为体--尤其是跨国公司发展,构成新干涉的基本历史背景面.  相似文献   

13.
跨国公司的寻租活动扰乱了我国市场的正常运行体系,必然有损于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投资,影响公平竞争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进而影响我国的政治稳定。这势必要求我国政府联合跨国公司母国、国际组织以及跨国公司联盟。开展国际合作以打击跨国公司的寻租行为。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引起世界经济领域的重大变化,影响国际政治体系的构成要素和结构,对国际政治体系的变革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体系变革的影响最直接的途径是通过影响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薛晓芃 《理论界》2014,(4):153-155
对于东北亚环境治理来说,环境非政府组织和知识共同体的作用至关重要。通常来说,这两类非国家行为体能够以各自的专业技能影响政府行为,参与国家决策。同时他们还能够作为区域游说团体,说服各国政府积极参与环境合作。但是,在东北亚地区无论是非政府组织还是认识共同体的发展都未形成地区整体力量,也未成熟到能用各自的专业技能影响政府决策的阶段。如此分散而又薄弱的力量无法在区域环境合作中发挥协调和游说的作用。不成熟的非国家行为体网络是东北亚环境合作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6.
跨国公司政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公司是经济行为与政治行为相互交融的经济组织,是一个具有多维行为的主体,它与国内企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仅要内部化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的不完全,而且这种市场的不完全是跨国界的。在国际经济关系中,跨国公司行为的政治因素强烈地影响着跨国公司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7.
焦云峰  李薇 《理论界》2008,(9):194-195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问世三十多年来,在控制核武器的泛滥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在核问题上双重标准、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等严重的问题。当前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挑战主要来自于美国、地区"热点"国家和国际恐怖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等。考虑到当今更加严峻的对不扩散和安全的挑战,美国应带头加强而不是削弱或抛弃不扩散体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公众舆论和社会大众对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公共外交成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成为了各国对华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本文以法国驻华使馆的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统计和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微博的内容、形式和影响,探究法国是如何做到通过微博外交来提升国家软实力,为我国开展以新媒体外交提供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世界全球化潮流进一步发展.当代国际体系虽仍以主权国家为主要行为体,但其能力和作用在全球性事务的发挥上显得相当局促,而针对一些地方性事务又显得不合时宜;而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国际政府间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社会公民运动等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在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上所发挥的作用却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全球治理”的理论和实践逐步成为国际事务治理的新方法,构建国际新秩序的新路径.但随着国际体系的发展,“全球治理”又面临着重重挑战而陷入了重重困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如何进行对外战略的调整去积极应对全球治理的新变化成为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李兴  耿捷 《社会科学》2022,(1):38-50
大小国家并存、小国占多数是现代国际体系出现以来国际社会中存在的客观事实和长期趋势。在权力规模和心理认知不同的情景下,由于力量和影响的差异,大国和小国之间会产生"不对称关注"。在"不对称关注"视域下,小国可以依靠平衡外交、集团外交、联盟外交、中立外交等多种外交模式来缓解其与大国之间的"不对称"局面,提高自身自主性。小国外交行为具有灵活性、道义性、制度性、等级性以及实用性等特点。依据小国外交的特点,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推进与小国外交的过程中,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摒弃"小国无外交""弱国无外交"的惯性思维和传统思想,理解小国心态,尊重小国利益和小国地位,树立"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意识,坚持义利兼顾以及和平、共同发展理念,关注小国外交理论体系的建构,促进形成大小国家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并非只指大国之间的外交,开展对小国的外交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