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要追求幸福的生活,追求幸福的生活就是最高的善,幸福不同于其他德性,幸福是一种因它自身而被人们所追求的东西。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善"表示了事物向"好"的一种状态,是人们的行为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幸福体现在合德性的实现活动中,德性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道思想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也是其政治学立论的基础。亚里士多德从"幸福"到"德性",从"德性"到"中道",再到"中道"在个人和城邦两个维度的运用,完满地架构起了"中道"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区别主观幸福与客观幸福,显现古希腊幸福概念的客观性内容;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是至善、幸福具体释义、以及思辨是最大的幸福的阐释,展现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整体。  相似文献   

4.
"幸福就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灵魂的实现活动",这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对幸福的最终定义,也是最终追求。此幸福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幸福,而是最高的善,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现代青年价值观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且不稳定的特点,道德标准多样,思想过度自由。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角度来探讨青年如何拥有合乎德性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友爱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论述的重要主题,联系了亚里士多德对德性论与幸福论的论述。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在对友爱的阐述中,十分重视自我德性的完善与实践,体现出了自爱的维度。通过厘清亚里士多德友爱观中的自爱思想,考察西方对自爱观念的不同阐释,尤其是安兰德对亚里士多德自爱的承袭与发展,反思亚里士多德的自爱思想,以追寻人与自身、与他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幸福是人类与生俱来所要追求的事物,也是人类生活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大量阐述探讨了幸福与善。通过对幸福与善的阐述引出达到幸福的途径,对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的人们,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现实中的我们都期待过一种美好的生活,实际上美好的生活也就是幸福的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那么,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幸福应该怎样获得呢?亚里士多德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把幸福定义为“完满的幸福(eudaimonia)”,意思是和身体快感相对的具体精神状态。在区分奴隶和自由公民时,亚里士多德说一个自由人必须能够独立于必需品法则,否则,他就不是自由的。如果一个人工作生产是为了消费,而消费是为了更多地生产的恶性循环,很难说他是自由的。  相似文献   

9.
伦理(ethics)一词源于希腊语,与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礼"的概念类似。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阐释了"伦理""德性"与"德行"的含义。亚里士多德在对人的活动性质的说明中提出,目的(幸福)与选择构成基本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其伦理学本质上是对人的活动和实现活动的两个基本前提的理解。[1]随着西方哲学的发展,"伦理"的原始概念由风俗、习惯与气质扩大为人的性格品质和道德观念等,最终形成了社会中普遍认同并遵守的规范准则。  相似文献   

10.
德性与幸福当作是伦理学讨论的重要问题自古都存在,上至古希腊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亚里士多德等,下至近代的幸福主义与功利主义等.为解决德福之间的矛盾,使之统一在一起,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在对前人思想的反思之后提出了自己关于德福关系的解答,通过承认人的"意志自由",悬设"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保证了德福相配.反思康德的带有信仰的德福关系理论,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探挖德福思想,获得更多的人生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中主要从亚里士多德结构论的人性论角度出发,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依据对其结构论的人性论、至善、幸福的标准及幸福的至高境界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粗略的梳理了他的德性幸福观学说。  相似文献   

12.
陈芬  王骋程 《职业》2014,(6):151-152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揭示了唯有理性才是德性伦理的实质,主张人的德性就在于人的理性功能的“适度”展现,强调只有通过理性指引下的实践活动,最终才能使人获得幸福。亚里士多德把理性与德性联系起来的思想,有利于人们对当前道德领域的困境进行反思,并启发人们对伦理道德的思考和幸福生活的正确理解,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至善,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幸福的获得既需要灵魂的善,也需要身体和外在的善,而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运气,也就导致了幸福一定意义上的偶然性。幸福难免会受到运气的影响,不仅好的运气有利于幸福的实现,坏的运气也会对幸福的获得产生很大影响。当然获得幸福也需要个人的努力,但它与运气并不绝对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作为处世之道,在中西伦理思想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先秦儒家中庸思想,蕴含丰富,抽象综合,强调“天人合一”。对比之下,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更重视具体的分析,从人处于神兽之间的角度,论述中庸这一美好的德性,主张通过至善通达幸福的终点。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为后来西方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中伦理思想影响深远。幸福问题是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它与善、德性、中道等问题有着紧密的关系。他认为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一种合乎美好德性的实现活动,也提出了幸福主义的道德目标,指出了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对当代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身处于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也是精神世界严重匮乏的时代,我们需要回到哲人那里寻找通往幸福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6.
法拉比被誉为阿拉伯新柏拉图主义的奠基者,他在逻辑学、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道德学及政治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实际上是对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观点的借鉴和继承,他对阿拉伯哲学的最大贡献是客观、全面、系统地介绍、注释、评论了以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思想和逻辑学原理,并对其中一些主要课题进行了专门研究,从而为阿拉伯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法拉比的哲学观常与他的道德观和政治观联系在一起.他认为道德是一门科学,是人们通过行善事、仿效善行取得的一种行为品质.他强调个人的道德应服从于一种文明科学即政治科学,并因此演绎出他的道德政治观.法拉比在他的《道德城》、《幸福的取得》等书中都论述了他的道德政治观,认为道德的第一目标是获得幸福,这种幸福不仅是个人追  相似文献   

17.
基于《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对亚里士多德的适度观进行探究。亚里士多德的适度观是以其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善的论述开始,进行德性伦理的理论构建。适度观正是其德性伦理的精髓,通过与不及和过度这两种"恶"的对比分析,列举一些例子,论述适度这一原则对维护德性的重要性,从而指出亚里士多德的适度观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论“休闲”     
人类对休闲的体验与人类对生命的自我反思同样古老。当亚里士多德将休闲定义为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生存状态时,他实际上是说,幸福就是休闲;人只有在休闲状态下,才回复到生命的本来状态。因此,休闲是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处于一种道德责任缺失的状况,这一状况使人们争相寻求解决方法。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本文将上述问题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相结合展开讨论。就亚里士多德而言,他所提倡的实践智慧是一种相比较其他行为而更加有教养的一种知觉。通过实践智慧,给人一种新的判断能力,知道在某一种环境中何为德性的实践要求。并且对于实践智慧的理论价值及其对实践的重要意义也进行了介绍。在本文中,主要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与当今社会的道德责任的缺失相结合,并且对于目前的道德责任缺失的情况,给予正确的解决方式,并指出我们应如何面对和解决。  相似文献   

20.
"幸福"是西方伦理学一个重要的范畴,从古希腊开始就有许多哲人对什么是幸福进行了探讨。穆勒在《功利主义》中谈到幸福是指快乐和免除痛苦,不幸是指痛苦和丧失快乐,同时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也就是"最大幸福原理"作为功利主义的道德基础,从而为他的"幸福观"定下了基调。他从三个层次阐述了他的幸福观:第一,功利主义的价值原则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第二,幸福是具有现实性的;第三,追求幸福的整体性。对穆勒幸福观的探讨可以发现穆勒功利主义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