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前教育专业涵盖了多方面的知识,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美术课程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较强的美术教学能力也是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所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来说,趋于固定化,很难适应新时期幼教机构发展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实际及幼儿教育的需求,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本文中,笔者立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实际,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多元化教学模式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的逐渐普及,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日渐增多,而各专业学生层次又参差不齐,因此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针对高职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了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该教学模式的优劣,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当下,国家在促进中职院校的发展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中职院校的各类专业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广告设计这一专业,渐渐地走进人们的视野。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涉猎包括绘画、创新思维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方式,是在学生在进行广告设计的时候最为关键的技能;美术绘画能力的培养是这一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广告设计的过程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基本绘画基础的锻炼,以保证毕业生满足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霍甜甜 《职业》2017,(27):67-68
目前高职室内手绘效果图课程的教学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的信心不足等诸多问题,改革室内手绘效果图课程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适合高职室内手绘效果图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特点,也就如何提高课前预习效率和课中学生参与度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策略,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和教学质量,对探索人才培养的路径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艳琴 《职业》2013,(21):25-27
广告策划课程是很多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为广告策划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高职广告策划课程开发与设计,应围绕广告策划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教学单元学习情境进行整体开发和设计,从而构建高职广告策划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对于高职学前教育而言,美术教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实施高职学前美术教学是社会对高职学生教育的客观要求,更是高职学生适应岗位的个人要求。正因为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重要且必要。然而,当前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存在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更影响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良性发展。故而,深入研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问题,积极设计相应策略优化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的"当务之急",相关者需要对之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由教育部举办的高职组"市场营销技能"赛项,包括营销实战展示、商务数据分析、情境营销三个模块,需要参赛学生具备专业综合能力,具有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高职市场营销技能赛项对学生的要求,设计了高职营销专业"课程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知识体系、教学互动、教学动态评估系统"等方面设计,实现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组织行为学》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程对于高职学生进入社会提高其管理水平、对员工心理和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因为其理论性较强,目前高职学院《组织行为学》普遍采取理论教学为主,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形式,忽略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本文从该门课程的特点出发,对《组织行为学》在高职院校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浅析和探索,以此促进考核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逐步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自动检测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将原来以验证为主的实验内容改进为演示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效果,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两年的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为达到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土壤肥料学》是职业院校种植类各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农业生产的需求。因此,针对职业院校《土壤肥料学》课程,从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能力、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刘艳丽 《职业》2015,(8):43-44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公共课程。本研究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重在实训操作"为教学改革原则,把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重点提出教学方法改革在实践中的强调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教学技巧,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帮助学生构建自主性学习;注重研究学法等几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肖寒 《职业》2017,(13):39-40
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美术课程是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素养与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学前教育改革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职业院校学前美术教育的教学现状、课程设置、评价模式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探讨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职业院校学前教育质量、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何文玲 《职业》2018,(8):91-91
机械制图是技工学校机电专业的基础课程,应实施一体化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结合,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达到教学目的。本文分析了机械制图教学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在课程中实施一体化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鹏 《职业》2013,(36):77-77
机械制图课程是中职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绘图和读图的能力。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实际生产中出现了很多绘图软件和加工应用软件,使得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需要我们适时地进行课程改革,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真正贴近企业,适应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乌兰 《职业》2017,(15):44-45
《变电所电气设备及运行》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文就高职《变电所电气设备及运行》课程改革进行阐述,介绍了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形式,将多媒体理论教学、现场实物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的实践探索,尝试将整个课程围绕核心知识技能点展开,理论与实践融合交叉进行,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突出专业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汽车机械基础》在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文章结合汽车行业发展对汽车运用技术高技能人才能力结构和技能水平的需求,借鉴国内外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根据高职教育和学生特点,从《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实际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目标出发,对其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及课程考核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杨志超  李凡 《职业时空》2009,5(8):99-100
“音视频技术”课程是高职教育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领域广泛。本文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出发,以缩短学生在校所学与实际工作需要之间的差距为目的,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在分析课程内容和’工作任务相关性的基础上开发包含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综合项目课程,以典型工程案例为主线组织教学,探索教学方法并建立评价体系,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职业教育的投入成本,将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的技术性人才作为教育目标,为了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日后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电工技术基础》是电工专业所必须学习的基础内容,本文主要就《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整合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数学作为经济类、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不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还要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面对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目前的高职教学内容陈旧,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王敬  张政梅 《职业》2023,(12):79-81
产品设计与3D打印是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项目使用工业软件与增材制造设备,能够实现学生创新创意作品的数字化设计与快速制造,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专创融合为改革思路,重构了课程内容、转变实施方式,在理念与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阐述了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