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必须与时俱进、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也在随着实践的进步而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继党的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的实践探索与理论阐述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实现总体小康、进入21世纪以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以其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在构建和谐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胡锦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要理论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者就从胡锦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实践缘由、理论形成、思想内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社会阶层固化趋势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问题,其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新形势下密切党群联系提出了诸多挑战。本文提出应对挑战要进一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了若干缓解对策。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我国建国以来,国家一直践行马克思社会主义,努力将我国建设成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确定使我国坚定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也增添了我国发展的动力。近些年来我国在发展的道路上较为顺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经济水平的提高又进一步带动了我国大多数事业的发展,这就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国际上的排名有了可观进步。马克思主义社会是现阶段最适合我国进行实践的社会类型,它的进步将使我国得到进步的动力,进而完善我国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与大学生公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神圣使命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任.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公民教育对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深入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生态危机成为了人类面临的重大事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根据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重要战略地位,这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成果上的一个新发展,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新进展。在生态文明视阈下解读中国梦,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梦"。  相似文献   

6.
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批判继承人类几千年和谐思想文化基础上一次重大的思想超越,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以及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特点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和治国理政方略。正确理解和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伦理意蕴,对于当下中国的和谐社会建构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公正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正义观的实践和发展,它包涵经济、政治、文化教育这三个方面,毛泽东的这一社会公正观在期所著的书籍、文章中都有所体系。通过这一公正观的深入学习对我们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8.
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发展目标等方面的方向性变化。社区矫正作为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方式,是进一步整合社会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基础工程。社区矫正教育是教育改造罪犯的重要方式,如何使社区矫正人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因素是社区矫正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就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区矫正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了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与认同,老年人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六个“老有”言简意赅,是对和谐老年的科学概括。这六个“老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六“老有”全面实现之日,就是我国和谐养老之路形成之时。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经过多年实践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是我党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改革趋势相结合的产物,是指导我国取得社会主义初步胜利的理论基础。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社会生产力有了稳步提高、市场经济日渐繁荣、人们生活有了巨大改善、群众政治觉悟逐渐提高,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结果。本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含义进行了阐述,分析研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指出了新时期我国要如何结合国家发展实际,开启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根本指南,后者是前者的目标指向。具体地说,科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第一要务,而社会和谐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践中不断推进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统一,正确和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构建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冲击,出现了种种困境,如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受到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受到轻视等。要走出困境,必须优化家庭、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要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我们党肩负的使命,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讲话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我们全面建  相似文献   

14.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思潮传入中国的,并且它的内容涉及了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实际上仍没有十分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但是并不是说没有任何相关的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以及社会结构的总体把握。这种认识不仅对当时的资本主义有一定的作用,对我们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建朝 《现代交际》2011,(4):152-152
中国正值社会转型期和变革期,其经济增长方式、政治体制、文化理念等各个方面都正在革新。在这个攻坚时期,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创新的新思维和新理念,对局势的全局认识和把握以及快速的反应能力的要求更加显得宝贵。新的民生观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形式,是科学发展观真正宗旨的体现。研究社会转型期间的新民生观,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好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推进新民生观的时代新思维,构建和谐社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中的社会公正包括实质公正与程序公正,实质与程序公正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缺一不可。本文分析了社会公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公正实现的途径,包括缩小阶层贫富差距,强化廉政建设;积极构建保障体系,注重提高道德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7.
恢复性司法最大限度地恢复被害人的身心和财产状况、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损害和犯罪人的守法生活。刑事和解是恢复性司法的一项有益探索——用双方平等协商的方式解决轻微刑事案件,避免了激烈的冲突,使双方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这符合以人为本、和谐有序的刑事司法理念和现实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中将从刑事和解在我国的实践、意义、障碍、制度探索等几个方面就此做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8.
如今,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严重的自然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包括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社会生态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通过研究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找出其对当代环境问题的重要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为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相关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社工机构建立与发展模式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谐社会已成为国家战略目标和社会普遍共识。社会建设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构建,作为社会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管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助人自助的专业,社会工作擅长运用专门的方法与技巧为服务对象(案主与服务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满足其需求,正好契合了社会管理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20.
简荣玉  范玉仙 《现代交际》2022,(9):63-71+122-123
平等是人类社会长期追求的理想价值。目前我国仍面临城乡发展不平等的现实问题,为此,我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与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是这一思想的现实表达,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推进乡村振兴,要在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指导下做好产业振兴、完善乡村统筹治理、开发乡村文化等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