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施慧平 《现代交际》2014,(10):34-34
"新鲜"一词在中日两国语言中的用法虽然大体相同,但也存在着细微的不同之处。更准确地说,词语的含义虽然相同,但和部分词语组合在一起使用时或者根据使用场合不同的情况下,这一词语在两国语言中的用法和意义也有所差别。本文将对"新鲜"一词中日两语用法的相同和异同两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汉语和日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但这两种语言都使用汉字,而且两国语言在不断地发展、演变过程中,中日同形词逐渐形成,即字形基本相同的词汇称为中日同形词。中日同形词中,部分词汇的意思是相同的,部分是不完全相同的,还有一部分词义是截然不同的,即分为同形同义词、同形类义词、同形异义词三类。所以,中日同形词是两国语言的一个必然存在,而且与同形同义词和同形异义词相比较,同形类义词的学习难度最大,即复杂又难以理解,需要深入的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自古盛行,中国的汉字也传到日本并得到广泛使用。因此,日语中有很多和汉语相同的汉字以及发音相近的词。作为称谓语的"先生"便是如此。日本从中国引入书籍之时,这一词语便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虽然双方都在使用,但出自同源的同一个词在两个国家已经产生了不同的含义和用法。本文从历史入手,对汉语的"先生"和日语的"センセイ"用法以及翻译时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两国语言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汉字词.给语言的仙湖交流与学习提供了方便,但是,随着两国语言的各自发展,即使相同的汉字.其用法、意义发生的变化.所以,稍不留意就会掉入同形词的陷阱,使人们的交流产生障碍,严重的话,甚至引起摩擦.因此,中日同形词的对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看看在中国"人民"一词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语言也受到文化的影响。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些交流在汉语和日语这两种语言上留下印记。因为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中日敬语之间有很多共同点。与此同时,因为各自不同的语言结构和历史、文化因素,中日两种语言中的敬语又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尝试对中日敬语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以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汉语语言学习和中日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流行语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本文以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为对象对二者在词语分布、造词规则、流行语倾向性等方面进行对比,进而管窥中国和日本的社会现状和国情的差异,以期有助于两国的进一步互相了解和交流。  相似文献   

7.
徐佳鑫 《现代交际》2014,(10):26-27
中日两国都使用表意文字,并且含有相同汉字的词汇的表达含义也十分相近。由此,学者们提出了同素语、同形语等很多相关概念来对中日词汇进行对比研究。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总结了"強い"和"强"在词义分类和搭配范围方面的异同,进一步证实了"日语形容词具有总括性"。对中日学习者、翻译者的教育和应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汉语和日语同属汉字文化圈,都使用汉字,因此中日两国语言中存在大量字形相同的同形词。中日同形词的存在无疑对中日两国交流起着积极作用。而且它对中国日语学习者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和习得。但如果忽视中日同形词,特别是同形近义词的差异,就会产生误用。因此有必要明确同形近义词的差异。本文将从词义、词性、搭配、褒贬、语感、文体6方面研究中日同形近义词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稀罕"与"喜欢"这两个词语都可以表达喜爱的含义,但是这两个词语也有一些方面存在差异。"稀罕"与"喜欢"到底来源于哪里,还是需要对这两个词语做出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但需要了解的是这两个词语都是可以表示"喜爱"的,语义有一定的联系。"稀罕"一词的语义含义要比"喜欢"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0.
刘宁 《现代交际》2014,(11):32-33
本文首先考察了"吃"和"喝"两个词语在普通话以及某些方言中的使用特征,进而确定了区分两词的最重要特点。随后本文分析了环境对这两个词使用的影响。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因此今天语言的使用情况是以过去发展为基础的,在第三部分本文简述了两个词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日汉语中惯用语的使用频率都很高,而隐喻是惯用语发挥作用的关键手段,也是当代语言研究常用的分析方法。本文抽取了日汉语中含"马"的部分惯用句,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了其中的隐喻机制,发现"马"的隐喻概念在两种语言中的共通性来源于古代文化的相互交融,差异性则是受到不同民族历史、思维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行政制度是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文化特征视域下,中日两国的行政制度比较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两国在行政文化上有相似性,又存在着差异。从中日行政制度的含义与地方行政制度内容比较分析来论述行政制度的重要作用,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世界各民族在其语言文化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充实的过程,阿拉伯语也不例外,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不仅从各部落的语言而且从其周围民族的语言中吸取了营养。近现代还将世界发达民族语言中的许多词语阿拉伯化,变为己用,使自己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一、阿拉伯语是闪语系最高级语言之一,它的最大特点是使用灵活和派生词多,词义丰富,造词能力强,有隐喻的用法,这样就使阿拉伯语面对众多新鲜事物时能,兼容并蓄。采用扩充原有词汇的意义,扩大词义范围,使之具有科学技术工程方面的含义,这是构成阿拉伯语科技程术语的一个主要途径,也是多数阿拉伯学者所提倡的方法因为这样阿语便能承担表达现代科学、技术、工程、文化等概念的使命。 为说明阿语使用灵活、派生词多、有丰富的隐喻含义,我们以“打击”一词为例,它的派生词有:打过了、正在打、打吧、打人的、挨打的;其工具名词是球拍、球棒;还有毒打、斗殴、敲门、弹奏、打电话、动荡、摇晃、混合、竞争、混乱、不安、语无伦次、杂乱无章、征税、乘以、砍头、买空卖空、投机倒把、打破记录等;含隐喻的用法有:造币、打戒指、航行、觅食、奋斗、禁产、绝食、罢工、策划、多味、中暑、炮击、碾米、类似、相等、式样、举例、说明、脉博、关税、  相似文献   

14.
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重要的一部分,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词语也已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生长环境等原因的不同,植物词在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文化义。若对这些独特的文化义没有足够的了解,在语言的使用中有可能造成误解。本文将植物词的文化义作为分析对象,分析汉语常见植物词的文化义,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以期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这些词语的含义,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总结中日两国文化各自渊源和特征,比较分析中日两国语言和行为上差异性,与之体现出文化不同之处,给日语学习者们培养对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与适应,真正掌握日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6.
在以"霸"为后缀的新词中,"霸"的意义不同,词语的意义也会出现差异。同时,"霸"字在不同的时代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意义。对"霸"字义的古今演变、"X霸"类词的意义和用法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X霸"这类语言现象,把握这类新词的构造规律,进而了解现代社会中新词产生和使用的总体情况。同时,也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中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日本的游戏、动画、影视作品大量传入中国,来自日语的新外来语不断增加。这些新外来语被称作"日源新语"。"日源新语"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以"宅""萌""控"三个词为例,从词性、含义、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其传入中国前后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导入方法,从而了解"日源新语"在中国的实际使用状况。加深日语学习者对"日源新语"和日本文化的了解是本稿的主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近些年的出土文献中,我们常可以看到"细人"一词,而在春秋以前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并不见"细"字,传世文献中可以见到"细"的用法是春秋以后,但是在汉代的简帛文献中,"细"的用法多了起来。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角度追溯"细人、细民"的主要含义及其发展,为古汉语文化词语的考察和研究提供一些方法论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维吾尔语及物动词"basmaq"一词在日常使用中出现的频率十分高,使用相当活跃,词义很多,本文对维吾尔语及物动词"basmaq"在维吾尔语中的意义及其用法作一总结,有条理地罗列出及物动词"basmaq"一词的各种意义及其用法。  相似文献   

20.
委婉语经常使用在英语新闻中,作用跟中文中使用委婉语一样,能让人从直观感受上更舒服。实际上,委婉语的使用都是为了凸显一个词的正面含义,并且隐藏比较消极的含义,达到避讳或者礼貌的效果。本文对委婉语的含义和分类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委婉语在英语新闻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为英语新闻运用委婉语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