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近代中国史上,曾国藩的智慧与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家庭德育思想是曾国藩根据前人家训家风思想,加以继承和创新总结出的家庭教育范式。其思想核心主要概括表现为:孝悌为本,父慈子孝,兄友弟悌;邻家和睦,与邻为善,以和为贵;为国持家,齐家治国,心怀天下。其思想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对当代家庭道德教育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以知人著称。有一次,李鸿章带三个人去见曾国藩,请他给三人安排职务分派工作。不巧,曾国藩有饭后千步走的散步习惯,他们到的时候曾国藩正好不在。于是,他们就只好在门外等候。  相似文献   

3.
王磊 《老年世界》2007,(15):9-9
夏日的一个午后,曾国藩收到学生李鸿章的一封书信。信中,李鸿章向恩师推荐了3个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在老师的帐前效力。曾国藩放下这封信,照例背着手出去散步。  相似文献   

4.
一个炎炎夏目的午后,曾国藩收到学生李鸿章的一封书信。在信里,李鸿章向恩师推荐了3个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在老师的帐前效力。曾国藩微笑着放下学生的信,照例背着双手出去散步。  相似文献   

5.
快又到了一年一度稽查银库的时候,与往年不同,今年(1850年)负责这项稽查的人是曾国藩。曾国藩在朝中虽然向来以胆小、谨慎著称,可是曾国藩办事认死理的作风也是远近闻名的,所以还没到稽查的时候银库的相关工作人员就开始紧张起来。  相似文献   

6.
清朝名臣曾国藩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理学家,其家庭德育的理念影响深远。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后人要守"孝悌",提倡勤俭持家,崇尚睦邻和谐相处等。随着时代发展,家庭结构、功能和家庭伦理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通过研究曾国藩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反观当代家庭德育想存在的诸多问题,探寻曾国藩治家思想对当代家庭德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说起晚清重臣,绕不开曾国藩和李鸿章二人。曾国藩是满清命运的挽救者,而李鸿章则是晚清命运的支持者。在内忧外患之下,他们苦撑晚清危局,开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历史进程,是维系清廷苟延残喘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8.
晚清重臣曾国藩在朝为官数十载,极力倡导清廉俭朴勤政之风气,他的一生坚持用廉政理念治国、治政、治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曾国藩的廉政思想来自于历史文化的浸染,来自于其处世从政经历的总结,对当今反腐倡廉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教子     
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权势者之一,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谓显赫一时。同样,他教育子女的方法也远比我们现在的溺爱式、呵护式的家长要高明得多。  相似文献   

10.
如果让我举出在公关领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我会脱口而出:曾国藩!事实上,生活在19世纪的曾国藩可能根本没听过公关这个词,但他从受困于公共关系问题到展开卓有成效的公关策略却让人不能不佩服其公关意识觉醒之快,手段之高明。曾国藩是如何走出公关困境,并成为公关大师的?当我们回顾曾国藩个人历史的一些点滴故事时,或许会体悟到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锺芳 《老人世界》2014,(11):33-33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曾国藩:“我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字文正,我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理学家,晚清第一名臣。心存敬畏意识,保持清醒头脑,是曾国藩一生为官从政之道的核心。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其谋略过人及其坚韧不服输的精神有很大的关系,而他功成名就后的全身而退,则是得益于他的“敬畏”观。  相似文献   

12.
我读曾国藩     
我花两个月时间读了《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浩明著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卷首辞云:“梁启超对世人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蒋介石对儿子蒋经国说:‘至于中文读书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家书中言之甚详。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毛泽东对友人黎锦熙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治家     
柯云  曾琪 《老人世界》2008,(6):30-31
自古以来,多少名臣名将治国济世堪称奇才高手,而治家却少方无能。然而被清代称为“中兴第一臣”的曾国藩,治家教子都被公认为中华第一能人。那时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可曾家始终保持了谨严的家风,名人辈出,延续五代不衰。  相似文献   

14.
勿庸置疑,曾国藩的确是满清命运的挽救者,而李鸿章则是晚清命运的支持者,二人关系清末五十年的大局。两人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时,正值太平天国上下一片欢欣鼓舞。确切地说,两人都是靠镇压太平军起家的。他们是晚清那段历史的一个写照,有人说没有曾国藩就没有李鸿章,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就没有晚清。此言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15.
楷之 《职业》2014,(10):42-42
良好的家风,无疑是职场成功的重要底蕴。曾国藩及其祖辈建立起的曾氏家风,让他及其四兄弟家族跳出了“富不过三代”的怪圈,至今190余年间其家门涌现出有成就的人才140余人,没出过一个纨绔子弟。其中长子曾纪泽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次子曾纪鸿计算出100位的圆周率;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教育家和学者。如此长盛不衰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原因当归功于曾氏的家风。  相似文献   

16.
远瑜 《当代老年》2009,(2):24-25
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曾国藩病死,李鸿章曾作联挽他,说: 师亨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发生了猛烈碰撞。作为大清王朝坚贞不二的儒臣,曾国藩能抛弃"天朝上国"盲目虚骄之情,从理学家藩篱中冲出来,放眼世界,在维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接纳近代西方先进文化,徐图自强,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曾国藩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说:"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与官场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识世态而又怀一肚皮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寡合。"曾国藩家训有一个很独特的地方,就是他的教育对象并不只是他的孩子们。像他的家书,其中有很多信都是写给他那几个飞扬跋扈的弟弟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曾国藩成功的界定,窥探他为人处事中黄老思想的“藏”:再通过对“内方外圆”的层层分析揭示“藏”的奥秘;接着剖析这种思想在文化对人的可塑性影响下形成的必然:最后联系到对我们当代社会中为人处事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邹其霖 《现代交际》2005,(11):43-43
同冶元年,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三千里长江水面,迎风招展的全是“曾”字帅旗。作为亲率三四十万人马的湘军最高统帅,他丝毫没有飞扬跋扈、洋洋自得之态,反而处处小心,慎之又慎。请看他给弟弟的家书,便可知道他的当时心态。他谆谆告诫道: 我们家目前正处在鼎盛时期,我本人身居将相之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