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情趣又叫审美趣味,它是审美主体在面对具有审美属性的事物或现象时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判断力",一种独特的审美定向,一种属于个体的"喜好与偏爱".审美情趣是人的审美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作为整体的审美意识有共同之处:既要受到社会、阶级、民族的共同观念的影响,又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尤其在审美取向方面,更具主观性,更加个性化.  相似文献   

2.
审美体验是现代美学范畴,是人在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审辩中所达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一种极为强烈的人格、心灵的高峰体验。艺术的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又是艺术欣赏、批评和传达的枢纽.同时也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一种超越的融入状态。而无限意味则源自于这种融八状态.以至于在审美主体体内生成一种“回味无穷”的情感。本文将着重以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为例谈一谈审美体验时主体形成的这种无限意味。  相似文献   

3.
虽然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美学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相隔二千多年,但西方美学范畴中的"存在"和中国美学范畴中的"道"在本质上有着相通性。本文从作为审美本体的"存在"和"道"在美学上的意义出发,探讨其在审美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进而总结出"存在"与"道"在美学思维上的相通:即通过解蔽被遮蔽在存在物中的"存在"而发现美的本质;通过以虚静的心境从实体之"有"走向"道"之无而发现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何伟 《职业》2009,(35)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核心范畴的概念词,美学辞典中都有明确的界定.它是指人在头脑中将对象的感性形象同自己的情意状态相融合而形成的心象,是审美感知的物象同主体审美情感的统一.形成审美意象的心理因素有感知、思维、想象、联想和情感.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技巧使自己的头脑中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就产生了供他人审美的艺术形象.意象在实际运用中.是包含有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象外之旨"、"情动为志"、"意蕴感知",涉及到儒道精神与美学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孙宁 《现代交际》2014,(8):59-59
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韵"与"味"是一种特殊的声乐艺术审美过程。韵味不仅仅存在于曲调旋律当中,更重要的是作品自身的丰富内涵以及演唱者在表演时展现的魅力。通过回顾"韵""味"的审美发展,阐述了各自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意",即意境,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在对当代传统写实雕塑的探索中,"意"有了一种新的诠释。本文首先从古代画论中关于人品、心境对绘画的影响,论述了在当代的艺术环境中心境与传达雕塑的"意"的密切关系和重要作用。并选取引用中国古代画论的重要思想和一些具有代表性雕塑家和他们的作品作为例证进行分析,说明心性在艺术家创作之前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文学创作以及文学审美的中的一个议题。景与情的相互配合,往往可以表达作者的一种心境,表达那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思想内涵。景中含情,情中抒景,意境是情与景的一种高度糅合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没有一哪种景色不是为了抒情而设置的,同时,抒情的同时也刻画了景色场面。这一点对于戏曲创作以及戏曲欣赏特别的重要,因为戏曲是一种舞台文学,它需要表达作者的心境,必须要设置一定的情景才可以让观众看懂,才可以表达戏曲主题。而演员的表演可以深化当时的布景。所以,把意境与戏曲一起研究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心境,心理学解释为"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根据心境的不同品质,可分为良好心境和不良心境。教师的授课心境不仅制约着自己音乐知识信息的输出,而且还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知识信息的输入,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心境之中。  相似文献   

9.
网络流行体是具有流行文化特征的新兴话语,它记录着中国网民的现实境遇与集体心态,反映了主体情感和市民生活的深层结构。本文取用传播学、社会学、语言哲学的跨学科视域,通过对501位青年网民的质化研究,试图从网络流行体这一微观层面切入,窥探青年网民的话语实践过程,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研究发现,青年网民利用网络流行体进行了欲望的时空展演,形成了"私欲化"的个体话语,并通过"拼贴""同构"与"耦合",建构了"风格化"的社群话语,表演与抵抗的意义得以彰显。在此过程中,从"符号义"到"生存义"的呈现,镜像出当下青年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情绪,体现出流行体话语自身的审美特征和网民"噪音式"的语言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0.
传统诗性审美由于自身的形而上的趋向问题使诗性审美自身逐渐的被边缘化,当然这个过程是伴随在传统的艺术家主体与现实客观之间关系被个人化的观念取代的过程,这同时也说明其自身在现代艺术中的滞后性是造成了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美术创作中,图式是艺术家心灵的载体,图式意趣的表达暗示艺术家审美情思、审美取向,以及艺术家的精神追求。意趣与图式的内在联系是艺术家美术创作情感物化的过程。"玩"出来的美术创作情感中的"玩"是一种有意义的文化行为,在特定的情境与文化场域中,图式所呈现出的有意味的形式,对艺术家本身和观看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对美术创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汉大赋是汉代产生的新文体,但它在汉代却红极一时,究其原因与汉大赋本身描写的事物以及汉人所具有的特定素质关系密切。汉大赋所描写的事物本身就是汉人审美的对象,这些事物汇集成的繁华场面和宏大气势又与汉人审美心理相契合,加上小学教育以及楚汉审美传承对汉人的影响,汉大赋作为一种审美客体得以与审美主体——汉人相统一,因此汉大赋在汉代盛行起来。  相似文献   

13.
镜子不单是一种具有实用功能的照容器物,它更具有特殊的符号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镜像揭露出真实世界外的另一个虚幻的世界,使镜子成为一种谜一般的能产生异像的人类自我认知的途径。"镜子是一个特殊的审美对象,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远远超出镜子本身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打造一堂生动的素质教育课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作者将围绕"课堂教学"的生成过程,参照优质素质教育课堂的标准,从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以及教育环  相似文献   

15.
进入存量规划时代,城市更新为主的城市规划将面向更加复杂的研究对象,从物质空间规划转向到主体与物质空间相互叠加的"社会+物质"空间规划。城市规划公众参与作为协调多元主体需求和意愿的平台和手段,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北京旧城保护区更新实践的为研究对象,划分为政府主导型更新和社区主导型更新两种模式,选取四个典型案例,参考政治科学和政策科学理论,将公众参与过程看作一个政治互动过程,建构多主体博弈系统模型,研究不同价值取向的多主体及其博弈过程,进而对其公众参与系统进行对比分析与总结,并提出城市旧城更新中公众参与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育是将审美和教育相结合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语文是小学中审美教育内容极大丰富的学科,并在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语文应重视熏陶作用,着重强调其价值提升,同时也应该尊重每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因此,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审美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光和影在雕塑艺术创作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其实在实际的创作中,关于雕塑主体外形中的"线"与"面"的打磨也非常重要。"线"与"面"不仅是主体外形结构的一种表征方式,更多的是会被雕塑艺术家们融入一些艺术情感的内涵。所以说,"线"与"面"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视觉刺激,更多的是将公众欣赏着的情感思考反馈给艺术家们来刺激他们进一步完善创作。本文也会以评论的形式出现,以论述光影与雕塑的关系、光影对雕塑的影响和作用为主线。  相似文献   

18.
教师和学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主体,其构成了一个密切相连的"实践共同体"。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动力系统,然而,目前教师与学生仍存在着一种被动、僵化的关系,难以充分调动和切实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迫切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努力再造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翻译事业及研究的繁荣昌盛,翻译主体这个群体对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非被动、机械地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者实际上处于能动地位,在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凯鲁亚克在《在路上》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实现了他"自发式散文"的写作主张,表现出狂野的形式与典型的美国文化风格。本文从人物的主体解构、情节的非线性和消解崇高三个方面探讨《在路上》呈现的后现代审美特征,以加深对该作品及后现代文学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