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正>仡佬族主要集中在贵州省北部的务川和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历史文化发展悠久,仡佬族民歌作为仡佬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记录了仡佬族人们的日常劳作生活,更是见证仡佬族文化历史发展的演变过程,是仡佬族文明中孕育的一颗瑰宝,因此传承和发展仡佬族民歌是保护弘扬仡佬族优秀文化的方式之一。一、仡佬族民歌概述  相似文献   

2.
广西作为一个聚集了很多少数民族的省份,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其中,桂西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问题,着时间的发展正变得越来越成熟,也成为了少数民族发展的一个契机。但目前对于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是需要我们进行探索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就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探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桂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二是桂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所面临的问题;三是怎样对桂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泛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核心区域桂林王城景区文化旅游产品创意开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王城景区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全面剖析了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王城景区文化旅游产品创意开发的相关对策。指出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要突出文化主题和创意开发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旅游业竞争热点正从旅游资源开发向旅游产品开发以及旅游目的地品牌塑造这两个更高层次演变。城市古镇文化旅游日益成为一个旅游消费热点,针对这种趋势,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古镇为例,从文化营销的视角,探讨了古镇文化旅游品牌塑造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把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目的地品牌核心价值的路径与方法,为城镇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贵州作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三重叠加区反映了时代发展带来的复杂性,而册亨板万村则是这种复杂性的集中体现。国家力量、市场和文化在这里交织,导致了传统聚落、民居形式和建造模式的变迁。已有的聚落变迁模式无法完全解释贵州少数民族聚落的变迁,本文针对贵州黔西南少数民族聚落,提出"政策—生计模式—文化"解释模式。政策是契机,起发动机作用;生计模式为聚落的变迁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带来消费观念的转变;文化侵入则促使信仰系统和观念的转变。这三点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聚落变迁的重要动力,在板万村的聚落变迁中得到了体现和证明。希望将来在其他贵州少数民族聚落的调查和研究中,能够验证这个解释模型是否适用和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作为优秀的文化资源在新时期逐渐衍生出传统文化旅游项目,在经济推动及文化繁荣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新时期如何做好区域的传统文化旅游引导是做好西部扶贫与开发的重点项目。本文以旅游资源丰富的新疆为例,探讨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实瓶颈并提出对应的破解指导策略,在总结分析优劣势的基础上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以期更好地实现以新疆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的崛起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影视旅游是一种新兴的专项旅游,是人们个性化和多样化旅游需求的必然产物.武隆作为重庆市东南地区旅游大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影视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以武隆为研究对象,探讨和分析了武隆发展影视旅游的可行性、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武隆影视旅游开发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升影视旅游文化内涵,合理及时进行后续开发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旅游业是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旅游也成为带动其他产业链滚动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民族文化旅游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对于国内旅游者而言,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性是吸引他们的根本原因。尤其在全球化背景的关照下,开展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是民族地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现在处于一个较好的势头,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投入有了较快增长,它已经成为了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已经把旅游业确立为本地区、本民族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9.
流人是东北文化发展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东北地区的资源开发、教育文化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东北流人文化一直是东北文化研究中最受关注的部分,在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东北流人文化研究已取得不俗的成绩。在旅游文化日渐盛行的当下,以流人文化为核心开发东北的旅游资源,是展现东北特色地域文化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韩淑慧 《现代交际》2014,(5):105-106
我国乡村旅游在迅速发展中出现了如生态破坏、过度商业化而忽视利益主体的利益协调、缺少特色产品等问题,其实质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于乡村地区的旅游开发而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更现实的意义。本文旨在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构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振兴国策共同推进了滇西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乡村隐性旅游资源开发既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也成为巩固乡村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途径之一。从旅游资源的显像层次与开发难易度视角进行分析可发现,滇西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许多属于具有层次隐藏性、空间隐蔽性、内涵隐秘性、结构隐形化特征的隐性资源。欲充分利用乡村隐性旅游资源,需系统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显性化”开发路径框架,即“突破层次隐藏:识别多层次资源价值,赋予隐性资源表达载体”“打破空间隐蔽:借力区域化发展政策,打开镇村联动发展格局”“呈现隐秘内涵:推动互联网旅游模式,促进隐性旅游资源形象可视”“优化隐形结构:构建乡村旅游综合体,加强规划先导赋能作用”的综合策略。文章以秀山村为实践案例,探究与印证规划策略的适应性问题,以期为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文化振兴提供探索经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古镇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代表,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必然是实现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本文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与古镇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模式进行分析,以遂宁市安居区黄峨古镇为实证研究,对其古镇文化创意旅游的开发提出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丁芮  任吉东 《城市》2017,(11):67-70
体育旅游是未来旅游开发的趋势之一.由于"相邻"这一特殊地域因素,以"京津张大"(北京—天津—张家口—大同)为核心的京津冀晋地区有着发展城市间一体化体育旅游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笔者分析了这一区域发展体育旅游的SWOT,并针对其优劣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布局建设,厦门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支点城市,厦门旅游业搭乘"一带一路"战略之风顺势迎上发展.笔者分析了厦门旅游业融合"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所具有特殊的地缘优势、 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 雄厚的海外华侨华人资源优势等,进而探讨厦门旅游业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创新发展路径,主要有三点:构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联动发展机制;打造国际邮轮旅游发展的枢纽中心,提升厦门旅游产品的国际影响力;设计"海上丝绸之路"精品旅游路线,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枢纽城市.以期将厦门建设发展成为国际化的旅游城市,促进厦门旅游业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地质公园建设以新的资源利用方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是国土资源部门落实新发展理念,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载体。贫困地区地质公园建设不仅使地质遗迹受到保护,促进了旅游扶贫,还解决了区域性贫困问题。贵州省乌蒙山片区通过地质公园建设整合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旅游,既唤醒了地质遗迹保护的自觉,保护了绿水青山,又能实现贫困群众脱贫。地质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共同构建了旅游扶贫的贵州模式。  相似文献   

16.
王庆生  贺子轩 《城市》2020,(1):13-19
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应加大乡村旅游中文化要素挖掘力度,以旅游景观为载体,构建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共生。通过剖析天津蓟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对其优势和挑战进行详细分析,提出文旅融合助力蓟州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路径:一是发挥政府作用,激活乡村文化活力;二是创新文化展示手段,丰富乡村旅游业态;三是依托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蓟州文化;四是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文创产品。  相似文献   

17.
"文化+旅游"的扶贫模式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它以独特的自然与文化优势,发挥着巨大的功能,推动着我国扶贫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2015年,世界上最大的扶贫旅游项目——中国傩城在文家坝村落户,这不仅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开启了新引擎、增添了新动力,也促使此地成为研究傩文化和扶贫路径的重要基地。因此,笔者力图通过对文家坝村的案例分析,对现阶段我国"文化+旅游"扶贫模式进行探讨,得出此模式的实施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一、当前历史文化遗迹所在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随着历史文化遗迹所在地区旅游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合理的土地流转使遗产地的农业用地剧减,传统农耕的原生态经济遭到破坏:大兴现代旅游设施,过量生活垃圾的排放造成空气、土壤、水质的污染,严重破坏了遗产地的环境风貌,影响了遗产地生物的生存环境。历史文化遗迹所在地区环境治理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对遗产地环境敏感控制地带(包括核心区、保护区、缓冲区和边缘区)的空间进行土地使用的管制。遗产地过度的商业、旅游开发,不仅会破坏周边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还会对遗产的保护造成  相似文献   

19.
肖佑兴 《城市观察》2010,(2):174-182
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受到普遍关注,本文以广州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大岭村为例,讨论了广州古村落的旅游开发问题。本文分析了大岭村的旅游开发条件,讨论了旅游开发原则,提出了大岭村在遗产保护、形象策划、空间布局、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与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建议。本文认为,广州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市场优势、经济优势与资源优势,同时也要认识到古村落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土地结构等方面的特点,把古村落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可供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应对其进行开发经营和管理,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从而使其能够传承后代永续利用。本文结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旅游开发的实际,探讨如何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胜地,探寻文化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