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的文学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深深影响下,无论创作现念上还是在创作手法上都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极大影响。先锋小说以及一批锐意探索新的文学艺术形式的青年作家的异军突起,对中国文学注入了一剂新鲜力量。"先锋派"作家作为一代深受"后现代"大师影响的作家群体,他们的文学创作有很多后现代的因素。本文就中国先锋小说中的后现代因素的影响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跟随大卫·哈维的政治—经济批判思路对神秘而模糊的"后现代"时期进行了一次深入浅出的全面梳理和剖析,对《后现代的状况》一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粗线条的勾勒,重点阐述了"灵活积累"与"时空压缩"对资本主义社会由现代主义时期向后现代主义时期转型的重要影响,以及后现代主义在城市与建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西方现代思想界一度盛行的后现代思潮,可以被看成是对"现代性困境"的一种批判、反思和突围。后现代主义思潮包含了整个西方思想和文化非理性、启蒙之外的另外一个真实面向与可能。我们抛开文化批判、理性形而上学批判不论,后现代主义思潮最早在现代性最"根深蒂固"的经济领域,对增长瘾、增长癖现象进行了激烈的批判,率先提出"零增长"的可能性,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学习。尤其许多后现代主义者借鉴了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的资源,对于生态经  相似文献   

4.
杨魁 《公关世界》2008,(4):43-45
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发生了重大的转向和深刻的变化,以至于人们认为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与启蒙运动以来矢志追求的“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后现代”时期,从而围绕这一重大的社会转向和深刻的社会变化,形成了所谓的“后现代”思潮。正如美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格里劳所说:“如果说后现代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  相似文献   

5.
当下,似乎把侃谈"后现代主义"的任何问题当成是一种时髦之举。一批自认为后现代主义能人在大谈后现代主义表象之上取舍、褒贬之见而无视后现代主义客观存在的学者们提出了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伪学说。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定层面上无法回避的变革、取代上敢于面对、正视现实,积极引领中国未来传统发展,翘首以待后现代主义思潮预演中国"后现代"之传统。  相似文献   

6.
赵庆东  傅芳  韩静 《职业》2014,(18):76-78
师生关系历来是教育中的热点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正进入后现代主义时代,后现代主义追求开放性、情境性,推动了当代教育理论的师生观转向,将教师与学生以“语言”为中介进行交互的过程视为教育的本质,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交往关系,追求相互理解。对话与理解成为后现代师生观的两大主题,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师生关系由传统走向开放,有了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维对全面深化我国的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的转型升级的引领和启示作用。在此形势下,本文从后现代课程观、师生观,评价观等方面出发,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探讨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尝试建立起跨学科、多层次、合作、全过程的后现代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8.
从思想领域培植我们的现代根系 李振 西方现代思想界一度盛行的后现代思潮,可以被看成是对"现代性困境"的一种批判、反思和突围.后现代主义思潮包含了整个西方思想和文化非理性、启蒙之外的另外一个真实面向与可能.我们抛开文化批判、理性形而上学批判不论,后现代主义思潮最早在现代性最"根深蒂固"的经济领域,对增长瘾、增长癖现象进行了激烈的批判,率先提出"零增长"的可能性,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9.
谢田芳 《现代妇女》2014,(6):295-296
唐·德里罗是当代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白噪音》被视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着重描绘了美国后现代社会消费文化所折射出的人类内心的荒诞、空虚、焦虑和恐惧,这些都是后现代社会所具有的典型病症。本文试图以生态批评的视角对《白噪音》文本进行生态解读。植根于人类深层意识的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过度的消费文化是《白噪音》所呈现的后现代社会生存危机的文化根源。后现代社会的人们用消费所产生的"白噪音"来抵御人类的后现代社会生存危机,只能是缘木求鱼。唯有倡导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才是解决后现代社会生存危机唯一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是源于欧美的一种新文化思潮,旨在对现代主义进行批评和扬弃。我国学者将后现代思维的特征概括:怀疑和否定的思维特征;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论;非中心性、异质性的解构策略;反思、批判现代性等。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对哲学、文学、美学、艺术和教育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思想也给正处在变革和发展中的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带来影响和启示。一、师生地位趋  相似文献   

11.
交织的张力——后现代主义思潮与青年价值冲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不断涌入,当代青年正面临着同一时空下传统、现代、后现代思潮共存的状况,而三种思潮相互交织形成张力,构成了当代青年的价值冲突.本文从分析后现代主义的"放逐理想"、"多元论与差异性"、"责任的消解与去中心化"等几方面的特征出发,阐述它对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冲击与影响,并提出对青年价值重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法国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鲍德里亚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他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国内外学者纷纷关注着这位极具感染力的哲学家,并掀起了研究鲍德里亚思想的狂潮,被人们称为"鲍德里亚效应"。现代学者把鲍德里亚定义为后现代主义的牧师,认为他是后现代的先驱。对于鲍德里亚的思想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就鲍德里亚技术哲学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以当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为背景,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影响。首先,对后现代文化思潮和青年亚文化的概念、特征做出界定与辨析。其次.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后现代取向的形成动因和表现形态进行揭示。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现象.分别从文化冲突论和文化生态学两个不同视域展开学理层面的分析。最后,对构建21世纪中国青年新文化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家佩列文的短篇小说《尼卡》充分展现了后现代语境下人的自我认知形式:主人公的自述排斥情节冲突,其独白式的话语,以互文编织的大文本为背景,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进行自我评价和认知。而这一认知模式其实也是作者话语的体现,是元叙述过程的体现。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放弃对文本的统治,通过戏仿、游戏等后现代叙事手段,重新审视其作者身份,审视现实与虚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社会20世纪6 0年代兴起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它提倡去中心,强调差异性,鼓励多元化,推崇平等对话。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影响着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也不可避免地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招聘带来影响。结合2010年对广州大学城400家用人单位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通过对后现代视野下择业创业理念重塑的论述,剖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的变化,提出学校、用人单位、大学生三方在毕业生素质培养方面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已成为一种国际化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文化倾向对当前研究生的冲击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但后现代主义特有的一些基本观点也为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提高研究生质量、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造精神等提供了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毕竟已是八月末梢,酷暑再怎么强悍,到底像被戳破的轮胎泄气不止。在气候这样大幅度转换的季节里,读詹姆逊文集第四卷《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别有意味。我最早读詹姆逊的中文译文,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最新西方文论选》选译了他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后现代主义,或后期资本主  相似文献   

18.
对后现代主义的诠释甚多,一种对它所作的最同情与理解的诠释是:后现代主义并非反理性,而是反“全能观的理性(totalizing idea of reason,此将理性与恐怖绾结一起)”;后现代主义也不反对“合理性(rationality)”,而是“合理性”的多元性的存在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立场。诚然,后现代主义之讲异质性,讲多元,它所提供的是一个阐明“差异性(difference)”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出于反思"现代性"而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目前已经发展成"带有西方色彩"的全球性社会思潮。它反对理性主义、整体主义、中心主义,主张多元价值取向,注重人文关怀,具有否定的全面性与不彻底性、价值取向的无中心性、传播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行为表现的随意性等特点。后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我国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青少年的天性成长,但也往往易于模糊青少年的是非判断标准,侵蚀青少年积极有为的责任担当,诱使青少年养成享乐主义的生活习惯。为此,需要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加强对西方后现代思潮的理论研究、加强人文精神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引领网络与大众传播方向等方面做文章。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生活方式是在世纪之交风起云涌于中国大中城市、受到在经济生活中崛起的与都市白领家境优裕的青年大学生所热衷于迷恋的一种日常生活观念与行为倾向.究其根源,它萌生于20世纪后半叶的西方社会,是在广泛而深刻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迅猛影响下在资本主义社会所风行的一种反权威、反传统、反束缚的日常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