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莫言的审美意识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及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入手,以《生死疲劳》为例对莫言创作审美意识进行了分析,并对莫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2.
莫言,用他独特的文笔去解读历史,建立了一个以"东北高密乡"为主题的文学王国。《生死疲劳》是一部民间史诗,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章回体的叙事形式,以动物的独特视角反应了20世纪5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的乡村巨变。从《红高粱》到《生死疲劳》,莫言显示了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他在不断的变换叙事风格,成为新历史小说作家中极具有创作个性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3.
宋臻 《职业》2013,(1):46-48
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以表彰他对历史和当代文学的贡献,评委会的颁奖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的影像"。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大多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著有《红高粱家族》《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长篇小说十一部。我们来看看他的魔幻世界对职场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宋臻 《职业》2013,(7):36-37
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以表彰他对历史和当代文学的贡献,评委会的颁奖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著有《红高梁家族》《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长篇小说十一部。我们来看看他的魔幻世界对职场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阐释学哲学架构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以《道德经》之"上善若水"篇为例,从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系统地解读了美国学者Witter Bynner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对于促进文化传播至关重要,中国文学经典外译需要培养优秀的文学译者。本文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从改革文学翻译评判标准、加强翻译理论教学及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等层面,探索目的论对文学翻译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被忽略。随着翻译的发展,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心和热点。西方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从阐释学的观点提出翻译分为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本文将从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作为理论基础,以张培基先生英译《致蒋经国信》为例,讨论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被忽略的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发挥的。  相似文献   

8.
文中以美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依据,从“作者个人词汇”出发,对杨宪益、戴乃迭所译沈从文小说《雪晴》进行分析,初探译者对原作的多层理解在译作中产生的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因其思想博大精深,吸引着许多外国学者对它不断探索,因此出现了许多翻译版本。每位译者都试图用自己的理解来阐释《道德经》。本文从阐释学的角度来分析《道德经》的翻译,以其找出不同翻译版本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莫言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英译者葛浩文功不可没。《丰乳肥臀》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之前对其研究并不多。本文以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归化与异化翻译为基础,分析葛浩文英译《丰乳肥臀》本中归化与异化的应用,以期对翻译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阐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的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阐释学被引入国内,为国内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国内学者开始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加入时代特征以及是否与原作者在视域上达到融合。本文将从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个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阈融合、有效历史角度,阐述名著重译的合理性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随着女性主义的不断盛行,其对翻译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女性主义改变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对翻译理论有很大的改变。本文通过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阐述,然后分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结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译者主体性的凸显,从女性主义译者对文本的选择上以及从女性主义译者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展开分析,最后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进行分析研究,分别从现代阐释学以及接受美学两方面进行研究,从而通过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有效的提高了译者和译作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孟利 《现代妇女》2014,(1):29-30
在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中,叙述方式依然变幻多段、角度独特,其中的人物众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形象饱满、鲜活,虽说作品中上演主角的大都是男性,女性的形象却是比较模糊,命运大都凄苦,作家的此种叙事方式虽有传统"男尊女卑"之嫌疑,但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一部分女性的生存状态的确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4.
明喻和暗喻,它们均属于可翻译的修辞格,是我们平时使用最为频繁的的修辞格中的两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它们都有对应的修辞格.在汉英翻译中,明喻与暗喻的翻译对理解源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对汉英翻译中明喻与暗喻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亦有众多学者研究葛浩文的翻译.因此,笔者选取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对莫言《生死疲劳》的翻译,从中对明喻与暗喻的翻译进行以定性为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各国译者的创造性劳动功不可没.译者是“离作者最近的人”,作者对译者的信任与尊敬,译者对作者创造性的“背叛”,增进了二者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使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合作共生、互利互惠的关系,最终令莫言的作品成为世界的文学,在西方世界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6.
丁洁瑶 《现代妇女》2014,(6):286-286
对翻译的主体研究,经过了从译者主体到以原作者、读者、译者的多元主体。主体间性为翻译多元主体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阐释学视界融合理论为怎么处理好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主体间性和视界融合理论的研究,认为译者要不断检验、深化自己的视界,走出自己的封闭的视界,站在原作者的历史视界上对译文进行阐释,并最终达到读者、原作者、译者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京华烟云》两个译本为范本从选择文本、解读原文、决定翻译方法及决定表达方式和应用翻译技巧四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进而揭示了发挥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杨巍  徐今 《现代交际》2014,(8):83-84
《檀香刑》的创作是莫言对中国传统小说复归与西方现代文学元素融合尝试的典范作品。有别于莫言一系列作品,《檀香刑》摒弃纯粹的西方元素和现代色彩,旨在复归中国古典小说。传奇式的故事建构、中国戏曲元素的引入与中国式的隐喻构成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同时,作品中所呈现的中国式悲天悯人与隐含的对国民性思考也使《檀香刑》较莫言其他作品更为厚重。本文拟从《檀香刑》的文本隐喻、小说对中国传奇手法与西方技巧的融合以及莫言式小说写作的特征入手,解析《檀香刑》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及莫言式的文学审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助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以《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为研究对象,从信任,入侵,吸纳与补偿四方面分析林语堂的译者主体性在其《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发挥,从而说明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20.
唐诗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中最璀璨的明珠,而唐诗翻译一直是许多翻译家研究的对象,本篇论文从阐释学的角度浅析了唐诗的意境翻译。阐释学是一种关于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和哲学,阐释学认为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意义内涵。而诗歌作为意象的集合体,需要译者加以阐释而非简单重组,这样读者才能更加准确理解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