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它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不仅激励着当时的中国人民一步步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仍对全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日本殖民者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战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集中于中共满洲省委、东北抗日联军抗日活动以及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日本殖民者的调查内容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军民的英勇抗战的史实。这些调查内容的立足点是为日本殖民者制定侵略政策服务,体现了殖民性和侵略性,现在已经成为日本殖民者侵略中国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熔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于一炉的集合性话语。后殖民主义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用翻译策略,英美都尽可能地采取归化的方针。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权力差异的过分强调容易使第三世界人们对西方文化产生敌视,在翻译中过分极端的一略采用异化策略。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所在,不能陷入盲目异化、民族中心主义的泥沼中。  相似文献   

4.
"满铁"福昌华工株式会社是日本殖民大连时期掠夺中国劳动力的重要工具。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满铁")于1926年谋划设立该会社,通过招骗中国工人、修建华工收容所等一系列欺骗剥削手段掠夺中国劳动力,残酷压榨中国工人。中国工人经常采取消极怠工、破坏工具、痛打工头等方式进行反抗。此外,该会社还积极支持日本侵华战争。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期望更加全面、深刻地揭露日本侵略罪行。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现代~①建筑发展起步较晚,在西方建筑文化影响下,中国在构建自己的建筑发展之路中经历了很多坎坷和曲折。同属东亚文化圈并遭到殖民入侵的日本,在建筑发展历程上经历了从明治时期的全盘西化到二战时期为维护民族自尊与西方强势文化抗争的建筑探索。再到今天兼顾高技术含量和日本文化内涵的现代建筑,日本逐步走上了具有民族性、科技性和创新性的建筑之路。大师辈出。成为引领世界建筑潮流的领跑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我国经历了相似的全盘西化、对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以及地域建筑思潮的萌发等阶段。通过对照中日两国建筑发展历程和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冲击所做出的对自身文化回归的相似轨迹。以期为中国建筑发展之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行政行为违法性继承是源于德国的理论:一个多阶段的行政行为,前后行为具有关联性,法院能否基于先行为的违法性判定后行为违法并撤销之。二战后,日本理论届形成以"违法性继承为主,违法性截断为辅"二者共存的理论学说,并发展了实体判断基准与程序保障说。日本法院关于违法性继承的司法判例值得我们学习。通过对日本违法性继承理论梳理、判例解读,向读者呈现该理论的概况。  相似文献   

7.
台湾作为一个后殖民社会,具有后殖民社会典型的抗争性,社会内部反对"一元"叙事,倡导重构社会多元的价值观。由于每个后殖民社会所独有的被殖民经验,台湾社会的"解殖"模式也有其自身特殊的情感联结,表现在对外选择的"去霸权"意象、抗争上浮现出的"殖民现代性"论述和"反中"意识,尤其体现在当前台湾年轻世代所持的价值理念立场上。对于当前台湾年轻世代的"后殖民遗绪"表现,应该跳脱"国家-民族"的意识形态框架,从历史情境中探寻现象成因,以情感结构层次作为分析立足点。"解严后"台湾年轻世代的对日态度也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倾向,随着社会内部"主体性"意识社会化地加剧,其对日认知也表现出不同的精神样态。  相似文献   

8.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南太平洋岛国文学文化逐渐受到国内国外更多关注。目前国内对南太平洋岛国文学整体及各个岛国文学个案研究都不多见,萨摩亚文学研究在整个南太平洋文学研究中相对较多,但是缺少系统性,现有研究仅聚焦于艾伯特·温特等个别作家经典作品的解读。萨摩亚经历了长期的被殖民过程,其西方殖民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体现在那个时代土著作家作品中,而独立后主体意识的增强和现代化发展必然带来萨摩亚土著文学作品的变化与发展,当代文学作品更多引导读者关注女性独立、家庭暴力和现代化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传承等当代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萨义德等人提出的后殖民理论中,东方与西方的拥有的话语权不平等.自殖民时期起,东方逐步成为了被控制和解释的"他者",在被动接受和主动学习中成长.本文探讨了西方话语中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东方形象和东方形象的形成过程,强调了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立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我大学毕业没几年,就不知被哪位伯乐相中,一纸调令把我从三尺讲台推到党政机关,由“孩子王”变成“父母官”。开始是在离家乡数十公里外的一个乡任文教助理,后来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领导岗位。  相似文献   

1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巩固殖民统治,增强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势力,实现对中国领土的永久占领,日本文人在军部的授意下,表现出积极配合的姿态,开始诱惑、煽动日本国民远征中国大陆,移居中国东北,开拓日本在"满洲国"的疆土,使中国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中国战场的物资供给基地。  相似文献   

12.
二战爆发前,英、法、美、日等列强形成了多极格局,其中英法在中东开展了殖民外交,其本质是掠夺;二战后,美苏超级大国形成了两极格局,开展了联盟外交,其本质是控制;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一超多强格局"向"后一超多强格局"演变,以美、俄、欧和日本为代表的大国和大国集团在中东谋求扩大军事影响,开展准联盟外交,其本质是维护军事安全.以中国为代表的转型国家也在中东开展准联盟外交,但主张在平等协商和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应对共同发展问题,其本质是维护民生,中阿合作论坛、中国同埃及、沙特和苏丹等核心大国的双边合作机制以及中东热点问题解决机制是中国开展中东准联盟外交的三个主要平台.新时期大国在中东的准联盟外交是国际体系转型的必然结果,中东安全体系多元化、经济相互依赖和大国身份转变使大国在中东的准联盟外交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地图不是对地理空间的再现,而是人们对地理空间的主观解释.而对空间的解释,直接关系着对这个空间的使用和占有方式.现代殖民帝国兴起于欧洲"地理大发现".伴随着对地球空间的重新理解,帝国也开始了对新空间的占取和利用.因此,16—19世纪代表性的欧洲地图作品,不但是殖民帝国新地理知识的体现,也是其殖民权力和帝国意识形态的体现.本文从地图切入,讨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与国际法权力的空间机理.从开拓商路到占领殖民地,现代帝国的兴起伴随着早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与传统帝国不同,现代殖民帝国源起于对地理空间的新认知,也带来了一系列重塑空间秩序的行为.全球空间被整体纳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在资本主导的生产-运输-消费链条中,形成相互关系和等级次序.同时,为这种秩序辩护的欧洲国际法也在地理空间的重塑过程中诞生和发展.15世纪后兴起的欧洲地图学则是这一系列变化最为鲜明的视觉表现.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像采茶戏这样传统的艺术形式,现在遇到了发展的颈瓶,相关从业人士还在苦苦琢磨生存之术,那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的"影视剧火爆发展"局面,且至今方兴未艾,引人思索。更有一些类似韩国这样的国家,其影视剧的创作、制作和输出,已经形成产业链,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都变得十分重大。而进入新世纪以后,和影视有所关联的动漫产业,也一步步从欧美到日本乃至于在我们国内、在江西省,全都热了起来。  相似文献   

15.
她是都市白领,他是乡镇办事员,她出钱帮他供弟妹读书,为他放弃大城市的工作远嫁乡村,并一步步支持他走上领导岗位。然而,他飞黄腾达之后却有了外遇——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阿拉伯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复兴阶段与蓬勃发展阶段。一、复兴阶段(1798~1945) 1798年,法国拿破仑对埃及的远征历经三年,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却标志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原为奥斯曼帝国属地的阿拉伯地区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逐渐成了欧洲列强激烈争夺的目标,阿拉伯各国从此先后走上了沦为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1939年底,乔冠华在香港经廖承志、连贯介绍加入中共是其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的话;那么1942年秋,他在重庆与周恩来的初次见面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乔冠华在周恩来的亲自培养和直接领导下,开始一步步地走上了他日后为之鞠躬尽瘁的职业外交官的政治生涯。  相似文献   

18.
运用Swales的体裁分析理论,对20篇国内985高校微信平台的招生广告进行语步分析,旨在总结此类体裁的语篇结构,判定哪些语步是必要的,哪些是可选的。结果表明,微信招生广告大都遵循"标题—大学简介—招生计划—联系方式—吸引报考"这5个语步,语步1、2、5是必要的,语步3、4是可选的,实现了宣传功能、信息功能和关系功能这三个交际功能,从而为高校宣传知名度并争夺人才。  相似文献   

19.
《推销员之死》被誉为"美国梦不再"的代表作。运用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对书中主人公威利·罗曼的性格特征重新进行解读,并指出威利·罗曼的悲剧源于他的屈从型人格以及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没有准确认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最终在自我异化过程中产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他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菊与刀》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名作,《菊与刀》在某种程度影响到美国对日政策,美国战后所采取的对日政策的成功,有力的证明《菊与刀》关于日本民族、文化研究的成功。这部作品首次提出日本的文化是"耻感文化",引发关于"耻感文化"的探讨及对日本民族精神的研究,拓展了民族文化形成根源及影响作用的理论研究。本文在探讨《菊与刀》的基础上,研究了日本"耻感文化"的内涵和社会表现,及对日本民族思维理念、行为模式与道德伦理的影响;并探讨了"耻感文化"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及国民素养形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