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进城农民工子女数量剧增,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而来,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这些进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体现以及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希望可以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巧瑞 《现代交际》2012,(7):237-238
近年来我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备受各方关注,也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经过我国政府以及社会上公益机构等的不懈努力,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农民工子女数量庞大,流动性强,以及我国现行的城乡户籍制度和现行教育制度的制约,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个问题影响着全民族综合素质的提升影响,并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应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以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进步.本文主要描述了我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现状并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浅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荣武 《社会学》2009,(2):34-42
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基本权利保障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而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受教育权的平等保障问题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课题。致力于接受农民工向住子女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成为继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后的第三种办学模式和社会转型期的新型产物。本课题将上海市具有典型意义的A行政区农民工子弟学校作为研究样本,对该辖区内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总体情况进行了实证调查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享受应有的义务教育平等权、通过“启动扶持金”等破解农民工子弟学校面临窘境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需要合理的政策做前提条件,因为政策在打破社会阶层固化、抑制盲目流动、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行的户籍制度及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各种不平等政策,对社会阶层良性流动,特别是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造成严重制约。对此,要突破现有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通过改革户籍政策、就业政策、社保政策和土地政策等,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里“进得来”、“干得爽”、“留得住”、“活得好”。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宪法第46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平等的接受教育是一项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国家负有进行开展教育并让每一个青少年享有平等受教育的义务。本文旨在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现实情况出发,分析造成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难”问题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提出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经济体制改革使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日渐增强.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流入城市.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及学术界大力提倡的发展小城镇战略.为农民流动提供了政策上、理论上的依据,从而使中国的流动人口进入了历史上罕见的高峰时期.特别是国家对粮食的购销政策的松动.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成为可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人口从西部向东部、从乡村向城市流动,其中北京、上海和广州等特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均已超百万.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内地到边疆,从汉族聚居区到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到处都有流动人口的足迹.农民工子女要么和父母在城市生活,要么在家乡,他们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了城市,他们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难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它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本文着重阐述了学习资源缺乏、公立学校排斥和家庭环境对农民工子女的影响,从微观层面来分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针对原因尝试通过构建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网络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提出的平等意识、平等教育主张是其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教育对象论。因材施教、学思并重、启发诱导的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构成其教育的方法论。他的这些思想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也有其深远而现实的意义。随着我国的发展速度加快,人口的正常流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和消费带动力。但是,由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机制体制的不完善、城市化发展战略目标的不清晰以及新旧体制的不衔接等多方面原因,人口的大规模流动特别是大量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快速进入城市,也给城市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新压力、新挑战。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是其中最具挑战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本文主要是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结合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理论进行研究的。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理念,对当代教育不仅具有理论启发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我们要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借鉴,并利用这些价值资源和思想要素,继续启发我们不断进行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9.
文中以江西省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弟的作业为案例,分析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的精神境遇。这种处境来自于物质的边缘化,同时对于他们精神世界的成长造成了如下困境:一是人格的养成;二是知识的发展;三是社会群体的融合理解问题。重视和解决以上问题,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存有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正向城市转移。在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打工的背后,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也得到了来自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以苏州为试点,了解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现状,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条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达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传统政策和城乡差别使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发生,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关注社会的这些不公平现象,努力做到教育资源的合理公正分配。  相似文献   

12.
韩慧  张萌萌  黄聚云  郑家琨 《城市观察》2015,(3):170-177,184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1626名学龄农民工随迁子女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认同感不高;与上海本地学生认同感差距较大;不同性别、年级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认同感具有显著差异。必须培育并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对城市的认同感,这样才能使其认同城市,并最终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3.
傅晨  刘梦琴 《城市观察》2012,(3):148-157
文章分析了广东省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改革政策和实施情况。广东省基本实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人人有书读”,但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入读民办学校的比例依然较高,入读公办学校的歧视依然存在,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问题依然存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不能彻底消除,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起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城务工农民的大量增加,使需要在城市学校读书的农民工子女数量也相应增加,农民工的子女教育正迅速地从教育问题演变成为社会问题。对于重庆这样一个农村人口最多的直辖市,并且正在进行城乡统筹试点改革的“新特区”,如何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使义务教育公平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本文对此进行了调查并提出几点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5.
赵晔琴 《社会学》2004,(3):40-43
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断。考察对于农民工的偏见,我们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农民工的经济状况。而要考察农民工在上海的经济状况就应该从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状况加以叙述。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形成了巨大的“民工潮”,他们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经历了由“个人流动”转变为“家庭流动”的过程,而农民工子女随着父母来到城市成为“二代移民”,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为社会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现今社会随着农民工大批入城,留守儿童人群也越来越大,还有继续增大的趋势。而作为留守儿童,由于其年龄相对较小又处于教育时期,所以如何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入手,分析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以及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并且提出几点帮助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宋言奇  谢海江 《城市》2008,(9):75-79
农民工是我国当今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科学素质的提高.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改善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农民工科学素质的提高.对其个人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其次,农民工科学素质的提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对城市社会的和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难以保障农民工权益,《劳动法》关于延长劳动时间、工资等较为含糊的规定,给经营者以可乘之机。基于社会、历史、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民工反而成为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受害者。完善《劳动法》,加大执法力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缩小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社会,是建设和谐城市、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缩小城市农民工和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则成为目前面临的巨大困难。本文以上海为例建立了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发现社会资本有助于缩小本地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社会距离,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广泛丰富越有利于消除群体之间的偏见并改变农民工对自身的身份认同,缩小本地居民和农民工的社会距离;同群效应则可以强化城市农民工和本地居民群体价值判断的趋同性,从而对二者之间的社会距离有双向作用。如同群效应强化群体共同的偏见,则有扩大二者社会距离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