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素质教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而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以素质教育为背景下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进行相关的素质教学活动,不仅是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同样也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就素质拓展训练与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途径做出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和生活习惯,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成就了云南的文化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许多传统节日中,会开展多种体育活动,不仅促进了彼此文化的协调和交流,在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体育文化的兼并性、相容性、广泛性等特征。这些体育文化特点,也能促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产业文化,这些都为少数民族体育能够与现代体育共同携手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翟晓英 《现代交际》2012,(5):131-132
体育全球化奥林匹克文化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以及其世界主导地位的确立,当代的主流人群缺少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体验,因而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及文化内涵存在隔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体育不应割舍的内容。本文就如何在城市社区的发展中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整合,发挥其自身的重要文化价值和健身功能,满足城市社区体育的现实需求,从而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湘西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各个少数民族在湘西地区生存、发展以及学习,实现了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在湘西地区独特的生活区域、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湘西文化。其中,湘西地区孕育出来的民俗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笔者从社会文化学的视角下,探究了湘西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信息时代体育产业对高校体育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体育产业发展与高校体育教育相互服务、相互促进的关系,提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旨在通过充分认识信息时代的体育产业发展与高校体育教学方式有效结合,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丽娇 《职业》2014,(32):39-40
进入信息化时代,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进行深化改革。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体育课,在教学改革中被赋予了许多新的任务和职能。不断推动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提升中职体育教学质量,营造和谐、愉快的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体育的开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传统思想牢固、体育意识淡薄、体育文化资源较为匮乏、体育文化活动较为单一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体育不仅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积极配合,相互协调,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本文主要对体育教学方法的教学要点进行研究,以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体育的重要内容,为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与物质双重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本文主要论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促进民族体育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更快的更好的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大众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体育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现如今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在很多方面也都开始以西方国家的体育发展模式为标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反而被冷落,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中学体育教育者去深思的问题。中学体育教学作为培养青少年体育文化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要从中学生开始抓起,才能有效地避免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遗失,我们特别要注重培养中学生们树立起坚实的民族体育意识、体育精神,并不断对中学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深化与改革,才能让我国的优秀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长足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敏 《现代交际》2014,(9):35-35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工作开展也越来越深入。现阶段英语语言不仅仅只是研究语言基础方面,研究人员应该更加注重英语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随着英语学科学术研究不断深入进行,必须对英语语言文学进行多角度的研究。研究人员在进行研究过程中,必须不断拓展研究的文学视角、美学视角、语言艺术视角与政治经济视角等,使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工作能够在新时期有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藏族体育文化丰富多彩,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经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体育文化的碰撞中遇到了困难与挑战。本文主要对藏族体育文化的转型以及它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做了阐述,其中重点阐述了藏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希望可以对藏族体育文化活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迈向体育强国背景下,大众媒介与现代体育的紧密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媒介体育。分析了媒介体育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认为媒介体育市场是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媒介体育市场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出了积极推进媒介体育全球化、培养和造就媒介体育专门人才、遏制媒介体育畸变的市场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在发展中不断扩招,相对来说放宽了录取的政策,以前很多无法踏入大学校门,或者入学较为困难的学生,都有机会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但是这些学生的入学也为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与困难。面临新时期我国高校的发展任务,各个高校在充分重视学生的基础上,应该更加关爱弱势群体的学生,他们也有着与普通学生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所以,综上所述,笔者拟定以"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与教学策略"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探索与挖掘,进一步为我国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教学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通过知网检索了关于融合体育教育的研究论文,将以往国内研究归纳为:融合体育教育师资培养、融合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融合体育教育实证研究、融合体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国外研究主要分为:融合体育教育中帮助支持的作用;融合体育教育过程对健全学生的影响;融合体育教育中残健交流情况;体育教师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态度。我国融合体育教育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进入从理论到实践的可操作性的实质性研究,而国外大多通过实验研究来论证融合体育教育环境下的各种问题,我们应汲取国外研究和实践经验、特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发展,它蕴含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优秀成果与文化精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是推动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若要在中国的大地上扎根结果,就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地碰撞交流的同时也相互地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共通性,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马克思主义来重新组织内部结构,而马克思主义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理论"本土化"并形成中国风格,二者相互融合的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中考体育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而在体育中考的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也要对体育教学策略进行创新,让体育教学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培养初中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让学生们能够在中考过程中,发挥出更加优秀的成绩。同时,也要不断强化学生们的体育运动意识,让学生们意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意义,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8.
终身体育思想对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导向与促进作用;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当前新时期下,对高校终身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了解校、企体育文化在学生实习期间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暴露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学校和企业的体育管理体制,合理利用体育场地和器材,共同努力提高学生和员工在体育精神文化层面的交流与融合,使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做好身体素质的提高,也要做好心理素质的锻炼,加强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等社会适应能力。同时,通过校企体育文化的相互交流,显示出体育的文化效用以及在高职高专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拓展了学校体育的涵义。  相似文献   

20.
武术 《现代妇女》2014,(12):359-359
最近几年,长春市社区体育的参与者与日俱增,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是,社区体育在体育专业人才供给上贫乏,社区体育参与者的需求与社区体育资源匮乏的现状之间的矛盾越发加剧。长春市高校拥有一大批专业精湛的体育人才.这些恰恰是社区体育资源上的稀缺,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已成为体育活动必然发展方向。高校体育怎样与社区体育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共谋出路是本文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