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代中国美学:走向生态美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德信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6):26-30
当代中国美学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其中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生态美学的异军突起等都是美学界引人注目的理论现象.我们认为 ,无论实践美学还是后实践美学,都是某一阶段的重要理论现象,它随特定历史环境而产生,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另一种学说所替代.生态美学的出现一方面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又全面激活了美学的理论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因此,当代中国美学走向应该是生态美学. 相似文献
2.
潘知常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2):3-6
中国传统美学以"内在超越"为特殊内涵.而对当代社会所带来的精神生态的蜕变,中国传统美学在中华民族的当代发展中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4.
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学中的本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盛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2):49-53
中国当代美学存在着一种严重的本质论倾向,即20世纪中期唯物认识论的美学本质论;80年代实践美学的历史理性论的美学本质论;90年代“后实践美学”超理性的美学本质论。这3种美学本质论都对中国美学的历史进程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燕世超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7(4):14-22
中国美学目前正处于徘徊状态,原因主要在于其主流——实践美学固守且片面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某些现成的结论,没能与当代美学理论与美学实践结合起来,其他诸多弊端也对此制约很大。中国美学首先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美学,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其次要克服自身发展中的弊端,还要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当代其他理论成果,紧密联系美学实践,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实现对自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来瑞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6(1):28-31
实践概念在中国当代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李泽厚和刘纲纪把实践看作是物质生产活动,蒋孔阳把实践界定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新实践美学代表人物张玉能则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实践的明确定义,即"实践是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完整整体"。然而,却有人对这种实践概念的发展持怀疑态度,认为它是对实践概念的"篡改",是背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这里站在新实践美学的立场上,用事实说话,针对这种观点和看法予以批驳。 相似文献
7.
王芳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3-51
三本代表性的美学原理著作见证了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学学科的建立到逐渐成熟的历史进程,其中,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代表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崛起的实践美学;杨春时的《美学》在学术上走向现代,代表的是20世纪80年代向西方开放所取得的后实践美学的成果;张法的《美学导论》代表的是全球化时代的美学。中国的美学原理著作,以美学问题的方式重新表述既往美学思想,仍然是美学史研究。这种学术模式利弊共存,利在融会贯通过去的经典,弊在并非是面对当代艺术审美现象而提出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8.
新批评派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诸种悖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胡燕春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68-72
新批评派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之一,在理论建构与实践操作等层面都贡献颇丰。然而,由于该派具有时段较长、学者较多等特质,因此,其文学观念、理论原则、批评范式以及创作实践之间的确暴露出诸种矛盾之处。鉴于此,本文力求基于哲学、历史、社会以及创作等层面,揭示该派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所存在的诸种悖论。 相似文献
9.
齐光远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2)
审美是人类自由的生存方式,是对存在意义的体验与理解.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和超越.审美超越何以可能,则是理性的哲学追问.后实践美学以生存一存在论为哲学基础,以审美体验、理解和解释为方法论,系统地探讨了审美超越何以可能的问题,体现了理论的思辨性、体系性和创造性特征.它以“接着讲”学术态度,克服了中国文论面对西方话语的“失语症”状态;它冲击了实践美学的权威地位,推动了与新实践美学和存在论实践美学的多元论争;它接续了中国现代美学哲学形上学的研究进路,使当代美学中断已久的哲学思维重现于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主体间性·后主体性——当代中国美学的三元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苏宏斌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2)
当代中国美学呈现为主体性、主体间性和后主体性三种思想所构成的三元结构.主体性思想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原型,把审美活动归结为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构成了新时期美学的主流,在当今中国仍有其合理性;主体同性理论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原型,把审美活动看作主体之间的交流关系;后主体性思想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它致力于重建人与自然、身与心之间的一体关系,把审美活动看作人与对象之间的平等交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主体性、主体间性和后主体性三种思想之间明显存在着逻辑上的递进关系,这一点在近现代西方思想中已得到印证.但在中国当下的特殊语境中,它们却相互并存,构成了一种奇特的话语景观.究其原因.概因为当代中国正处于一种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的土壤纷然杂陈,它们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因此无法互相取代. 相似文献
11.
贾永平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
探讨了全球化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不断交流和碰撞,中国美学在中西美学的对话中出现了一些学者所说的诸如美学的失语症、中国无美学以及中国美学如何走向世界等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实质在于中国美学的西化和本土化话语权问题上.实践存在论美学正是把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思想学术资源进行融合建构起中国美学的一种新理论,其在当下的背景下具有从理论层面和对话层面来解决上述问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春时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2-67
超越性是现代美学(包括中国的后实践美学)的基本范畴,它的根据在于存在的超越性。审美是超越的生存方式,它超越现实,也超越主客对立,从而实现了主体间性。赵晓芳对审美超越理论的批评,是建立在对审美超越的诸多误解之上的,从而也误解了审美的性质。对审美超越范畴进行具体的论证,可以纠正对审美超越的误解。 相似文献
13.
14.
王建民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146-149
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的心理现象 ,这种移借和互通在艺术心理学上统称为通感现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 ,不可能就事论事 ,而是通过艺术作品唤起更多的体验 ,这种体验是主体先期获得的与其相似的经验并被客体所唤起 ,使主体感悟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表达而没表达的东西 ,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 (也叫二独创作 )。对通感现象的形成从艺术心理学上作了分析 ,使更多的人了解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75-79
1993—2005年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展开的一场争论,是一个转折性的历史事件,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争论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好形势下,中国当代美学界在西方后现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所产生的,它有力地推动了实践美学主导流派的发展,把实践美学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新实践美学流派。在争论中,新实践美学从许多方面引用、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奠基之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观点、立场、方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的开放性和生命力。在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争论中,新实践美学非常注意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优秀遗产结合起来,争论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 相似文献
16.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儒学形上学的走向成为一个"尴尬"的问题:儒学形上学源于对佛教尤其是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回应而建构,而西方哲学本体论在20世纪似乎已走入了穷途末路而"终结"。面对这种"尴尬"局面,儒学形上学到底应该如何取舍?是继续前行,拟或回归原始儒学,还是另择新路?这样一些问题成为儒学之未来发展所不可绕过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河北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点近现代哲学方向的师生先后三次进行专题座谈,并在座谈的基础上各自形成论文。其中,有三篇文章观点虽异,但又紧密关联,实是"一组"文章,现经修改发表于此。此笔谈之开展,意在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同时亦请同仁参与讨论,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环节,面对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如何保证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我校工作实际,从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基本条件建设、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王治东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2):49-53,70
尽管科学与人文关系是20世纪哲学反思的重要内容,但以往的哲学没有认识到实践的积极意义,因此不能正确解决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立。只有马克思哲学实践观卓有成效地把握到人类社会独特的存在和本质,全面地考察了自然物质性和人文价值性、客观因果性和主观目的性、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才能真正达到科学和人文的互为中介、互相贯通并融合。 相似文献
19.
全员生产维护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梦丽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2):135-138,146
全员生产维护制是一种生产维修体制,它首创于日本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推广。文章介绍了全员生产维护制在国内外的理论研究现状及实践概况,并就如何在国内实行TPM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