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弱势"(deprivation)与"边缘化"(marginalization)这两个概念对社会工作至为重要,一方面反映我们的关怀所在,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在近年来国外社会工作的文献中,"边缘化"明显比"弱势"这一概念更受重视. 究其原因,其一,弱势只形容了一个结果,而边缘化却是探讨造成某个群体弱势的过程.知道结果,只可以了解这个群体的现状,但如果我们能了解造成他们弱势的过程,对改善他们弱势、边缘的处境则会更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迂葳 《现代交际》2014,(10):103-104
儿童阅读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社会的发展与迅速膨胀,弱势儿童成为一个新生群体出现在人们面前,并引起中国民间团体及政府的关注。解决弱势儿童阅读,为弱势儿童提供阅读条件,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国内弱势群体服务的现状进行探讨,并为弱势儿童阅读未来服务的发展提出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3.
由于心理弹性的存在,有些儿童虽然经历了严重的压力和逆境,却并未发展出心理疾病,反而变得更坚强.所谓保护性因素就是能减轻处境不利儿童所受到的消极影响,促使儿童弹性发展的因素,保护性因素分为内、外两种.基于这种理论,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有计划地对儿童实施弹性干预计划,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未来研究必须加强弹性研究工作的科学严谨性,确定具有整合的主题.我国也应积极开展受虐儿童弹性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一、本章知识结构框架圈 二.本章考点分布与分析 考点1:儿童的概念与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但是根据儿童心理、生理、社会发展的特征以及我国儿童工作的具体情况,我们将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4岁.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导刊》2011,(7):48-51
一.本章知识结构框架图 二、本章考点分布与分析 考点1:儿童的概念与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但是根据儿童心理、生理、社会发展的特征以及我国儿童工作的具体情况,我们将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4岁。  相似文献   

6.
杨舸 《城市观察》2014,(2):48-55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解决流动儿童问题正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流动儿童仍面临以下问题:接受义务教育情况明显改善,但流动少年在城市继续升学存在困难,就业弱势状况明显;跨省流动儿童的平等权益保障存在盲区,流动儿童集中的重点地区反成"不友好"城市;儿童进城有经济困难,产业工人家庭难团聚;流动儿童仍然不能平等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入托、入园存在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级政府必须以满足流动人口及其家属的基本公共需求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从财政转移机制、改革高考制度、完善职业教育、加大城乡托幼机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等方面入手解决流动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7.
儿童需要获得保护 与成人相比,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有不同于成人的特殊需求。同时,儿童在成人世界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需求常常会被成人所忽视。因此,对儿童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气质是一种相当稳定而持久的心理特征。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较强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儿童的气质类型对儿童的社交活动起着重要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会融合"是西方移民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在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研究中,通常更多考虑到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目前我国关于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研究的普遍思路是从身份认同的角度考察流动儿童对城市和农村的认知,或从城市认同的角度分析流动儿童是否对流入地产生归属感,是否形成了"当地人"的身份认同,进而推断其主观社会融合程度的好坏.尽管有学者提出了流动儿童多元身份认同概念,对城乡二元身份认同的前提假设提出了质疑,但突破城市融人身份认同的探讨不多.  相似文献   

10.
流浪儿童问题是世界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中国保护弱势儿童群体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石家庄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探索出了一条“建家园、进校园、走向社会”的长效保护机制,为流浪儿童撑起了一片蓝天。  相似文献   

11.
学习处境不利学生是近年来学术界开始关注的人群,吸引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通过对北京市HZ中学11位学习处境不利中学生展开小组活动,课题组进行了一年的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出于思考与探索的需要,本研究引入抵制力理论,寻求对学习处境不利学生日常抵抗行为的背后意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有关史料和文献中对职业流浪者的记载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这种生存状态中沉浮的儿童群体产生和维系的原因.文章认为中国文化对于流浪者有一种特殊的宽容,在这种宽容下,为了通过一种比较容易的方式获得经济利益,部分家庭形成了流浪的传统.在这种传统的熏陶下,部分儿童的认知扭曲,自愿选择流浪这种不被常态社会认可的生存和谋生方式,同时对自由的过度要求令他们已经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虽然学界广泛认同流浪生活对儿童健康发展不利,但现有的救助制度却仅限于部分非自愿或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来帮助这类"自愿"的、有家庭的流浪儿童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儿童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在重视智育的同时,也应该将儿童安全教育提上日程。本文从儿童安全教育隐患及安全教育方法的界定开始,分析了为何要进行儿童安全教育,阐述了儿童安全隐患及安全教育现状,并提出加强儿童安全教育常用的方法,目的是引起全社会对儿童安全教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儿童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流动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违背了社会的公平公正,而且对流动儿童自身成长成才及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社会工作在解决流动儿童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社会渠道,帮助流动儿童提高自身能力,促进流动儿童城市生活环境的改善。社会工作的介入有利于满足流动儿童及家庭的现实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的概念,最早是在2005年由周宗奎、段成荣等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留守儿童即其父母有一方或者双方均外出打工,需要祖辈及亲属照料的儿童群体。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上并没有明显差异。但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监督和辅导。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陪伴和关怀,留守儿童的情感和健康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常表现出柔弱无助、自卑封闭、盲目反抗等,而这些问题又以小学阶段尤为明显。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前教育环境下所面临的较为严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迅猛发展,但对"数字出版"这一基础概念的界定仍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参阅数字出版概念研究相关文献,梳理数字出版概念界定的意义,分析概念探讨的三点分歧,提出概念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美国媒体头条没完没了地报道受虐儿童令人难以想象的经历,以引起公众对于虐待儿童问题的关注.儿童是一个国家最有价值也是最弱势的公民.社会工作这个职业往往站在穷人、被忽视者、弱势群体的立场上.从这点来看,社工理应保护受虐儿童和被忽视儿童的利益.事实上,儿童福利体系中的社工已经通过临床介入、直接服务等专业服务以及个人行动来保护儿童及其家庭.同时,社工还通过发展项目、影响政策来为家庭和儿童提供安全支持网络以及所需服务. 但是,美国公众往往把儿童遭受虐待这一非常复杂的现实简单化,怪罪社工不知道儿童的受虐情况、不作为、没有保护好悲惨境遇中的儿童.  相似文献   

18.
当前,农民工群体已经融入到社会当中,并对城市建设带来深刻地变化,农民工的涌入也导致了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儿童的递增,与之俱来的是农民家庭儿童的教育问题。家庭作为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上,农民工家庭儿童的学前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对儿童教育和成长构成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城市流浪儿童是社会成果分享者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群体。他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都因其流浪地位而受到严重的威胁。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既有利于流浪儿童的正常社会化,也是儿童权利保护的非歧视原则的本质要求。从非歧视原则出发,政府部门应坚持零拒绝原则,从而尽可能地使流浪儿童的受教育权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玩耍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离不开玩耍。儿童成长过程中应当重视玩商的培育。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学以及休闲学为玩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今儿童玩商状况总体低下,不敢玩、没空玩、不会玩,却也"玩"得狠。培育儿童玩商可从四个维度入手:引导儿童形成健康的玩商概念;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形成理性的可持续的教子意识;学校利用自身优势,有效促进儿童玩商的提高;社会全力营造尊重鼓励儿童玩乐的氛围。以期构建立体、和谐的教育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