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厉业  刘振宁 《现代妇女》2013,(11):80-81
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为中国的证券投资者保护领域打下了基础。但是,我国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本身依然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本文将立足于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展开研究.在现有的制度架构上进行职能完善,构建非诉解决机制,以达到完善我国投资者保护制度的目的,真正实现对证券投资者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监管法律和监管主体缺失,监管目标不明,监管思路不统一以及监管效率低等问题,有鉴于此,本文提出应加快私募基金的监管立法,构建法律强制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相结合的"二元"监管体系,以及以投资者保护为核心的监管制度,完善我国私募基金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3.
黄俊 《现代妇女》2014,(3):I0061-I0062
我国证券法及其司法解释对证券虚假陈述行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在实践中对证券市场的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法律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充分维护投资者的权益,我们有必要对证券市场上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监管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探究,指出其存在着监管基金的法制不健全、监管基金救济途径的权利不通畅和监管基金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相应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QFII制度的主要内容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Investors)制度即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是指允许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一定规定和限制下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并转换为当地货币,通过严格监管的专门账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其资本利得、股息等经批准后可转为外汇汇出的一种市场开放模式。它作为一项过渡性制度安排,是那些货币没有实现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国家或地区实现有序、稳步开放的特殊通道。由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公司法》颁布于1993年,目前其修改已经列入了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由国务院负责具体起草,业界也在热烈讨论中,《公司法》修改的制度模式选择、立法理念和面向中国现实的制度设计是《公司法》修改讨论中应该关注的重大问题。世界上现存的公司法模式有三种:家族本位的公司法模式、国家本位的公司法模式和公司本位的公司法模式。我国应将目前国家本位的公司法改造为公司本位的公司法,更多强调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不是政府管制,强化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同时删除有关国有独资企业的特别规定。《公司法》的修改应和其他法律的修改相协调。…  相似文献   

7.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近日印发了《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以《管理办法》等重要文件的正式实施为标志,中央地勘基金结束4年多的试点运行,开始进入正式运行阶段。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1]2号)指出,为加强中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纷纷在主板市场外建立了创业板市场(又称二板市场),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于2000年启动了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相比,创业板市场风险更大,上市公司被摘牌、破产倒闭的概率更高。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促进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深圳证券交易所参照国外二板市场的做法,发布了《创业企业股票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提出了完整的保荐人制度。2006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引入了保荐人制度,这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证券发  相似文献   

9.
应若平  王健  黄碧  颜欢 《社会学》2006,(4):17-22
城市流浪乞讨人口管理是流动人口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2003年“孙志刚事件”后,国务院颁布了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了1982年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这标志着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实现了从强制收容遣送到自愿救助管理的根本性转变。新办法实施充分体现了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10.
当人们惊讶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从拟定到出台仅仅21天时,又一项关系弱势群体权利与管理的重要救济制度——《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正式由国务院颁布并即将付诸实施。可以这样讲,今年的春夏,当SARS成为危及人类生命的疫病,从制度上予以遏止,法治与科学是尚方宝剑、同样,收容遣送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退出历史舞台,也必须由法律予以规范。《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颇有戏剧性:孙志刚案的曝光、审理,法律工作者、人大代表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法律审查,媒体、学者沙龙的议论,国务院的紧锣密鼓……看得出上自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下至学校、社区、普通百姓对这一法规的关心、关注,看得出旨在建立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关心群众疾苦的“亲民”形象。当然,我们也不必回避,这一制度的出台是经验教训的总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1982年颁布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通过收容和遣返原籍的办法解决流浪乞讨问题。尽管收容遣送制度具有良好的初衷,20多年的实践逐渐暴露出它的一些弊端——各地收容所并不能保证所有收治人员都受到人道待遇。根据行政处罚法第9条,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只能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设定,2000年实施的立法法第8条进一步明确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必须通过法律才能规定,且法律不得将这项权力委托给国务院行使,收容遣送显然是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收容遣送办法》的制定主体显然不合法。  相似文献   

12.
夏静 《现代妇女》2014,(11):202-203
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一项重大工程。199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自颁布施行以来,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运而生。首先,通过消费者的相关概述,引出新法相对于旧法的修改:消费者后悔权制度、公益诉讼制度、消协名称等新规定,并具体分析新增制度。其次,对相关制度的利弊进行探讨,分析各项制度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新修改进行思考,并对争议问题进行讨论,以期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  相似文献   

13.
据报道,最近颁布的《浙江省影响机关工作效能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规定,全省各级党委、人大、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及所属工作部门和机构的工作人员,如在公务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和工作制度,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影响机关工作秩序和效能,导致损害管理和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的,责任人将被追究效能、纪律和法律三大责任。该《办法》在全国属首创。自去年2月以来,浙  相似文献   

14.
纵观法律体系,我国的环境法建设已经历经从三十多年,从1979年的《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实施至今,我国环境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此期间,30多部关于环境保护、防治、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新能源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连续出台,已经基本实现了以《环境保护法》为主轴的立体保护体系。但是,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仍存在很大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在对现行法律制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后期发展思路进行研究,以期指导理论研究与实务应用。  相似文献   

15.
2012年下半年,民政部颁布了《志愿服务记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发布了《民政部关于开展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民函[2012] 355号),召开了全国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暨志愿服务记录制度推进会议.民政部社会工作司根据办公厅印发的专项督查安排,开展了面上摸查、分片座谈和实地调研.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即将告别2014年的送旧迎新时刻,国务院法制办就《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居住证制度,严格来讲,是"城市居住证"制度(将来会不会搞"农村居住证"制度现在暂时还无从知晓),这似乎是继1958年颁布《户口登记条例》和1985年出台《居民身份证条例》以来,关于中国人口身份登记、记录和识别的又一项法规。当然,"征求意见稿"关注的是城市常  相似文献   

17.
职业“跑站”现象是随着我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颁布和实施在救助领域内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问题。“跑站”者巧钻制度漏洞,想方设法骗取救助,并以此为业,危害社会。  相似文献   

18.
1950年5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法律。其核心内容是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儿童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家庭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制定和颁布是我国青少年法学领域具有开拓意义的大事,它标志着我国青少年教育保护工作新的突破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条例》作为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的青少年法,其地方特色和立法效果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笔者在此谈些个人体会和认识。地方特色是《条例》科学性的集中反映我们知道,“立法者……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发现法律,而仅仅是表述法律。”(《马恩  相似文献   

20.
彩礼作为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一种婚嫁风俗习惯,在我们身边普遍的存在着,甚至在我国农村地区甚为流行,但彩礼制度一直游离于我国正式法律渊源之外,无论是我国1950年、1980年的《婚姻法》,还是2001年的《婚姻法》,都没有把彩礼制度纳入其法律规范的条文中。当前法律对彩礼制度一直保持着不倡导、不支持、不反对的回避态度,然而呼吁彩礼法律制度的构建之声却不绝于耳。彩礼法律制度的构建需要我们清晰地了解我国当前彩礼法律问题的现状特点,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司法实践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