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发展学生体能的教育教学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学生获得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体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得不到及时更新,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为此体育教学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实行课堂教学改革,生动体育课堂教学,丰富教学方式,以增加体育的趣味性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课堂教学,开展各种体育运动,从而为学生迎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塑造强健的体魄。  相似文献   

2.
王闯  杨晓龙  李首一 《现代妇女》2014,(11):475-476
为了解决目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功能泛化、教学任务不明确等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重新界定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概念。运用"主体功能区"理论,将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功能定位为:传授学生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体育的能力。旨在从理论研究上突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功能,提高教学效果,与学校其它的体育活动有效衔接,增强学生体能,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3.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教学方针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方面,它是训练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锻炼体能,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贯彻教学方针,培养建设合格人才的具体体现。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建立发展性体能评价体系,让学生真正认识体能评价的意义、作用、价值,对自我体育意识的唤醒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法、实验比较法和行动研究法在金山中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发展性体能评价的实验研究.实践证明,运用发展性体能评价,学生的体能水平以及对体能发展的认识显著提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学会科学锻炼的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合作学习对于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合作学习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使其发挥应有的效能,是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热点。本人对如何开展合作学习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体能、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是中职学校毕业生进入到社会就业创业实践中所必须拥有的素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具备这些基本素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依据教学实践体验,针对以体育教学对中职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问题,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能教学的原则、意义和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能教学的优化方案进行讨论,为促进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何友平 《职业》2013,(33):109-109
本文通过对体育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论述,阐明了融理论教学、体能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型的教学形式,解决了体育理论与体育技能重复教学问题,提高了学生的体能锻炼兴趣,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身体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韩军  田丽芬 《职业》2012,(30):44
要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岗位体能。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高职体育是终身体育的最重要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它具有与社会生活衔接的特点。因此本文就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贯穿素质教育、体育对学生身体健康素质与岗位体能的培养进行探讨,同时也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传统教学中的绝对性评价,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根据,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一大批学生是打击。对学生的体育学习的评价内容基本上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价,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忽略了身体差异与体能大小,这对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革新,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框架结构,它将更有利于实现体育的社会功能,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海刚 《职业》2014,(18):133-133
本文根据职业对应聘者体能的要求,提出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方案,即对高职学生可以采取渗入式、基础加选项和体育俱乐部等课程设置模式,以期提高其体能素质。  相似文献   

11.
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以及全国各地陆续将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总分后的大背景下。体育这门学科在初中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能否科学有效地组织好体育中考前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考验初中体育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以及教学质量的良好体现.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探索更多的利于体育课堂教学与管理技巧提升的策略,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生中考成绩的新一轮春天.逐渐成为教学界备受关注的热议话题。  相似文献   

12.
怎样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立终身体育的观点是现代教育对体育教育的要求.根据现代教育论的观点,学校体育应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期间,而且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独立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发展体能,为终身受益于体育获得丰富的能力储备,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学校体育和教师必然要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这种要求.因此,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是我们体育教师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吕郁 《职业》2013,(33):65-66
学生能否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与兴趣有关,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体育教学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身心健康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科学地锻炼自己的身体,激发学习体育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要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就需要不断健全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体育游戏和竞技比赛的积极作用,提高小学生学习体育、参与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游戏化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尊重学生个体需求,符合新课标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篮球运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成为了专项运动项目,但它在教学中受到时间、场地、器材设备、学生生理特点的制约,造成教师的教与学之间的脱节,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掌握教学任务所规定的基本技术、技能,而篮球游戏作为高校篮球教学的辅助手段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并起到提高教学水平的效果。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实施,这就要求改变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体能的身体教育观念,将篮球游戏与篮球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篮球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的、愉快的学习,即在情感上主张乐学反对苦学,在意志上主张勤学反对怠学,使学生能在游戏中学到技术和技能。  相似文献   

16.
章永健 《职业时空》2009,5(2):50-51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行职业体能是体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针对目前高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根据学生相关专业,改进教学内容,构建体育课程体系,设置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将体育教学与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相结合,改革体育评价机制,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而国民身体素质却与之形成了反差,国民身体素质整体下滑,且逐年下滑,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了重视,近些年来,国家不断提出全民健身计划,增强民众身体素质的口号,提高全体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全面的发展,是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要贯彻执行国家对中学体育教育的要求,重视体育教学的作用,不断创新,增加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只有这样,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体能,强化身体素质,完善教学目标的目的;此外教师要积极配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探索,促进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滨  赵建霞 《职业》2013,(8):100-101
技工院校的育人宗旨是培养国家需要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技工院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与全日制普通中学课程性质大致相同,但由于技工院校的职业性特点明显,需要对学生的体能有更特殊的要求。如果在体育课中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对身体部位进行职业体能的专门训练,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掌握技术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体能,使体育课更加切合技工院校专业教学的实际。  相似文献   

19.
不得不说现代青少年由于养尊处优的环境,捂出了一身富贵病,他们往往体能较差,身体素质很弱,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身体机能的缺陷。随着这群人逐渐进入高校,给高校原本的体育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为了让高校大学生增强体能,拥有一个健康强健的身体,不少高校开始开设体育保健课程。体育课不同于文化课,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有良好的体质来支持学习。目前吉林省各高校的体育保健课程正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开展的,有利于改善当前青少年普遍身体素质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