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其文化内核培育了中国人的仁爱精神、和合精神与社会秩序。挖掘礼乐文化中的合理因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美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探讨礼乐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对于改进和加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文化人"思想是新时代我国各大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指导。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文化环境复杂多变,高校落实"以文化人"工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步发展变得尤为重要。新时代高校的"以文化人"思想是有古可寻的,"以文化人"的基本内涵包括化人之"文"及化人之"化"两个方面,对于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和合文化在中国传承三千年之久,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蕴含着天人合一、求同存异、以和为贵、同舟共济、兼收并蓄等理念。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和合文化的传统智慧作了世界化的新诠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世界各国解决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让和合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光芒。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社会化小生产会成为工业化、现代化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社会化小生产形成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文章认为,社会化小生产的内在逻辑主要是经济成长的内生需求,社会资本的网络拓展以及中华二律和合文化的模式建构。这其中包括:农业社会背景下的工业化生产,家庭家族基础上的社会化生产。社会化小生产为人们提供了获取最大物质利益与经济效益的可能,最大可能地发掘利用了中国传统社会资本,最大限度融合了亲缘、地缘、业缘与理性契约。同时,浙江地域文化中的"开放"的海洋文化与"务实"的内陆文化融合、"有为"的儒家文化与"无为"的道家文化融合、"重商"的吴越文化与"重农"的中原文化融合、"进取"的西方文化与"中庸"的东方文化融合正是中华二律和合文化精神折射。这种二律和合文化精神导引着社会化小生产模式的建构,形成了家庭、家族与企业相融合的生产组织,分散化、专业化、小规模与块状、集群相融合的生产形式。  相似文献   

5.
《圣经》不仅仅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更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如今市面上流传着《圣经》的各种翻译版本,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冯象的译本和《圣经》和合本。本文将从"信、达、雅"三个角度,以《创世纪》前三节为例,谈谈冯象与和合本翻译的长处和不足。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军事伦理中的“和合”思想,作为周恩来处理一切军事和道德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其军事伦理思想的精髓。这一思想,是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西方有价值的思想文化,并不断吸取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产与生活,而且在当代国际政治实践中,为处理国与国、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孟兆阳  吴娟  刘爱华 《城市》2013,(9):72-76
一、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文化的得与失(一)我国城镇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由1.72亿人增加到7.12亿人,城镇化率由17.92%提升到52.57%(见图1)。我国的城镇化经过了快速发展时期后,随着城镇化率过半,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要求。正如国内相关学者所言,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兴,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我国所一直倡导的。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和谐观念。"心和、人和、天和"是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在我国的地位显著下降,但是传统和谐文化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我国当代所处的环境与以前的社会环境存在很明显的差异,要想在当代合理运用和谐文化的观念,就必须把和谐文化的价值观念进行转换,使之适合当代的国情。本文从传统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出发,叙述了传统的和谐观念在当代应该如何进行转化,才能加快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步伐。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中外交流日益密切,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也相互渗透,形成了当今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当代大学生尤其"90后"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希望。面对中西多元价值观以及各种政治、文化思潮的冲击,帮助"90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与商业公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关系进入中国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多年来,我们一直将公共关系看作是一种外来的文化理念。这固然不错,但也有一定的局限。作为一门科学,公共关系学的确产生于美国,但是公共关系活动和思想的渊源却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在西方许多公共关系学者看来,我国思想家孔子等人的民主思想、伦理思想已经具有一定的公共关系意识。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公共关系思想值得我们今天的公关从业人员学习与借鉴。如果我们一味盲目地抱住西方公关思想的法则不放,而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公关理念抛置一边,将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培养中华传统美德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其中,"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孝"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环节。通过研究"孝"文化,剖析社会中孝道缺失的现状及原因,总结出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旨在为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可行的帮助及建议,进而促进我国大学生孝文化思想培育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3.
"单向度"一词虽然是马尔库塞描述发达工业社会时所提出的概念与术语,但是在政治、文化和思想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当今我国社会,不断出现各种由于人的单向度式思考所引起的不良事件和严重后果,其中大学生的问题极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小康社会观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康社会是一个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重要理论范畴 ,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并且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先秦时代至今 ,随着社会与政治结构的变迁 ,中国社会的小康情结历经春秋战国、秦汉至隋唐、北宋至清前期和近现代以来四个发展阶段。小康社会思想在上述四个时期分别以安宁与稳定、保民与自保、均平与和合、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为主要特征 ,表现出巨大而丰富的差异。从社会理想与社会制度的关系来看 ,小康社会思想是小康社会制度的起因、基础和生命。 2 0 0 2年底 ,党的十六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决定了今天管理内涵的不同,西方的法制严格意义上说影响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的效率。中国的"仁治"思想对我国管理的内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注重人事沟通的管理方式可以更好地让被管理者感受到关怀。本文在领导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对中西方领导文化的内涵和作用进行了简要的比较。  相似文献   

16.
《易经》是我国的文化瑰宝,革故鼎新思想是它的重要思想。面对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该如何学习?传承?本文通过对"革卦"和"鼎卦"的介绍,分析革故鼎新思想,并从三个方面阐述传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注重时代性和实效性。时代发展日新月异,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正面临着多元网络文化的冲击,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压力重重。然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带来了新机遇,它将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入到一个相对成熟的发展期。因此,新形势下,直面机遇与挑战,进驻自媒体场域,建立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防御网络负面舆论影响,从"倒逼"转为"主动"引导正确的主流价值观,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题,进行了专节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情感力量和科学逻辑力量。党的十九大把"文化自信"写进了党章,这说明文化建设已成为国家新时代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走进新时代,进行文化建设,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对全面深化改革、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指出,现代性的批判最终要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全面的发展",乃至最后进入共产主义的大同社会。进入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样要求我们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十九大报告中就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了相应的战略安排。本文先以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视域为着力点,进而阐释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并根据我国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与路径,并尝试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探索出较为可行的现代性困境之路。  相似文献   

20.
孔子和柏拉图分别是东西方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两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分别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让人惊讶的是,孔子所描绘的"大同世界"与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文章主要分析两位先哲思想上的相似点及其原因,探究二人的共通之处,为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