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鑫 《公关世界》2022,(12):144-146
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高校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高校文化传承,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的发展。高校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发展没有冲突,同时更便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的传承与发展。高校文化传承的内涵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具备较强的道德素养。由此,本文针对文化自信背景下地方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探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政府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纳入我国今后发展的总章程中,由此表明我国的文化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建设文化强国,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保存并发扬光大。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必然承担起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功能这一重任。本文在明确高校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分析当前高校承担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面临的困境及原因,探索高校发挥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而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本文主要探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发挥高校功能,使文化传承创新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不但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更需要有明确的承载形态、有效的作用领域和表现形式.人民军队是红色文化形成、发展与传播的亲历者,在新时代更发挥了有效引领国家认同和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在推进海南省"双自贸"建设的背景下,以传承红色军旅文化、提升大学生对军队的认知与热情为进路,以不断提升毕业生参军的数量和质量为目的,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探索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征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成因,通过构建"军、地、校"三方配合的联动机制,建构深入推进海南高校毕业生参军工作的有效范式.  相似文献   

5.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十分复杂,它对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不可或缺,因此,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水平刻不容缓。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创新基地,可以作为新型体育运动的尝试基地,成为国外先进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国内的试验田。本文将对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思考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课程不断进行创新.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大力传承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融入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在推动思政课程教学开展的同时,实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高校思政课程中融入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进行阐述,深入分析了高校思政课程融入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对高校思政...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石,是民族谋求发展的智囊宝库,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在当代创新思维下寻求多元化。本文以全国范围内掀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热为契机,试图探讨在当代创新思维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多元化。通过分析当代文化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以及创新思维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使读者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当代价值,进而使文化能够在当代发展潮流中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民族文化“母性”根源的民族民间艺术,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传承现状不容乐观,高校教育在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责任。破解民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传承危机以及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同质化问题,需要我们从文化传承高度进行两者关系和意义的探讨,建立完善的民族民间艺术高校教育体系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为了传承与弘扬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下,地方非物质文化技艺逐渐走进学校,成为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类课程。为了让设计类专业的办学符合地方行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中职学校越来越重视对接当地地方艺术类特色产业,尤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开设了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特色专业。因此,本文提出,基于非物质文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搞好校园公共艺术与设计专业的融合研究,在中职学校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反哺”现象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反哺”是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进行积极主动的文化影响的过程,是与传统的文化传承模式可并行相容的新型文化传承模式。本文主要从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文化反哺”现状和“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寻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刘月 《现代交际》2013,(1):90-91
高校校园媒体肩负着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培育优秀人才、传承优良文化、交流丰富信息的重任。在当今高校校园,媒体作用的正确发挥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是必须积极探索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高校校园媒体建设和发展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软实力的慨念,以及大学图书馆软实力的内涵,论述了图书馆是文化传承的基地和文化创新的主体,讲述了高校图书馆的独特作用,以及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文化软实力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实施,而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需要对乡村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充分认识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意义,明确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以及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而寻求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高校是文化传承、育人与传道授业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包含了校园的传统与特色、人文与风情、智慧与思想,校园是独特的精神与文化栖息之地。文化育人旨在内化价值引领,引导人走向真善美,是爱与责任的融合,是传统与创新的交汇,有助于立德树人的目标的追求与实现。通过对红色经典文化的传承和感悟,挖掘校园文化的独特价值,体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通过对多种途径探索来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微信公众号是微时代背景下开展"95后"大学生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做好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文化育人工作,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文化育人内涵,包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革命文化。挖掘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文化育人功能,传递青春正能量,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高校微信公众号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要体现于文化吸引、文化选择和文化创新上。  相似文献   

16.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发展为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为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更加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是促进我国文化创意软件发展的关键途径,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培养连接了学校教育和文化创意软件这两项内容。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在发展的同时必须把教育创新放在最基本的位置。本文从两个方面,就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研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与现代化的舞蹈教学有所不同,民间舞蹈的教学应将文化传承放在重要位置。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民族文化受到一定影响。高校的舞蹈教育者应深刻认识到民间舞蹈与文化传承间的密切关系,采取有效方法将两者结合。本文在介绍高校舞蹈教育内容与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舞蹈教育的特点和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客观分析了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并进一步给出了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江南文化与岭南两地文化的交流和互鉴,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上海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江南文化·岭南文化”论坛于2023年底在上海成功举办。论坛围绕“交融·创新·发展: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题,深入探讨了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两地文化的资源优势,发挥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当代价值,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江南文化和岭南文化都是中华文脉的重要支脉,在促进中华文明发展、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乃至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上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二者又在各自独特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脉络与精神特质,为深度探讨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现实镜鉴和广阔空间。本期城市大家谈栏目特摘编论坛主旨发言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道德构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加以传承与发展。本文从道德责任感、家庭关系和家风建设三个层面分析孝文化的价值内涵,从人口流动、养老负担、孝文化教育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孝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针对所述困境,提出创新宣传载体、完善养老体系和加强实践教育等培育路径以推动孝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中开设的艺术设计课程,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设计创造能力,还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与艺术素养、艺术创造力为目标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既要顺应社会发展,还要适应本土民族发展的需要。将民族文化中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源融入艺术设计教学过程已成为美术教育中不能缺少的一门课程,将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而且能彰显出艺术设计教学的区域民族特色。在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对本土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研究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维吾尔族民间工艺美术这一课程的研究将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关于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传承和研究,也迫切需要借助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这一途径的帮助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