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察和实验是我们研究物理问题的最基本手段,通过实验重复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我们才得以仔细观察某个自然现象全过程的细节,从而得出规律性的判断,进一步走进自然,认识世界,实验教学的巧妙安排,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松的习得物理规律。值得我们开动脑筋去思考。  相似文献   

2.
吉准  卢嘉  吴平 《城市》2013,(4):52-54
一、引言20世纪50年代,《设计结合自然》提出了建筑要与生态相结合的理念,特别是《寂静的春天》问世以后,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3年,斯图加特生态建筑展览会上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各种设想和模型;2005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上通过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大自然的向往尤其显得重要,智慧的人类也不断将自然界生物中的优点加以利用,自然界中的万物已经成为我们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本文通过对自然元素的认识和理解,将自然元素应用到包装设计中,从而实现包装设计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4.
100多年前,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然而,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在不断的变化中,如何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完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诚然,现代科学技术在改变自然界方面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权威,掌握着绝对优势的话语权。但事实总是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对来自人文角度的关注也不能持粗暴的排斥态度。  相似文献   

5.
自然缺失症描绘了城市化进程中儿童与自然界的关系纽带断裂的现象,而社区农园作为一种通过种植食物增强社区参与以及重建人类与自然之间联系的方式,在世界许多地区得到了认可和提倡.首先分析自然缺失症儿童的病理表征与基本诉求,接着从干预要素与干预途径两个角度建立社区农园缓解儿童自然缺失症的干预模式,并借助美国儿童社区农园(Kids...  相似文献   

6.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被认为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以及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的重要方式。巴拉克奥巴马,非常善于在演讲中通过使用隐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作者发现,奥巴马国情咨文中主要的隐喻类型有以下几种:旅程、人体、建筑、自然隐喻。  相似文献   

7.
史延冰  肖煜 《城市》2008,(4):49-52
一、概念及意义 芦原义信在分析传统建筑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将格式塔心理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建筑与城市设计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外部空间的概念:建筑外部空间是从自然中限定自然开始的.是从自然中框定的空间。换句话说.外部空间就是建筑物之外的、为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具体到公共建筑群的外部空间.是指建筑外部的.包括建筑群各体量之间.以及与周围建筑和城市街道之间存在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认为人与自然界万物都是真主的造化物,两者地位是平等的,人类只是真主的"代治者"。伊斯兰教在强调爱护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前提下,主张把握自然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对自然界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同时,伊斯兰教也坚决反对狭隘的功利主义、反对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人类的长远利益。这些主张均对增强环保意识、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维护正常的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浅析伊斯兰教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认为人与自然界万物都是真主的造化物,两者地位是平等的,人类只是真主的"代治者".伊斯兰教在强调爱护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前提下,主张把握自然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对自然界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同时,伊斯兰教也坚决反对狭隘的功利主义、反对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人类的长远利益.这些主张均对增强环保意识、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维护正常的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盖叶勤 《现代交际》2011,(10):72-72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而事物的逆向发展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和事物的顺向发展共同构成了世界或各种事物的存在方式——发展的两种形态。逆向发展普遍存在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人们形成全面总体的认识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了笔者近20年来对国内外城市及地区人居环境的学术考察,并用建筑速写画的方式对所考察对象进行记录和文字评述。论文讨论了聚居的体验:学术由来及其认识过程;城市—建筑速写:从业人员的学术素养和文化修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居环境空间场所的体验(外国部分和中国部分)等学术认识和观点。论文提出对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的学术工作者而言,通过对中西方历史、文化、社会、城市和建筑的考察和对比认识,可以增进对人居环境文化形态和建筑美学的理解,从而吸纳学术营养,将其用于今天城乡建设研究工作与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公众审美日趋多元,非标准建筑形态日渐增多。文章旨在探索非标准建筑形态由设计草图到数字模型再到物理模型的工作过程,为相关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参考。首先阐释了非标准建筑形态创作背景,归纳已有研究成果;再结合设计条件,提出非标准建筑形态设计概念;然后根据设计概念,应用Revit建立数字模型,展开非标准建筑形态曲面划分;最后应用激光切割设备完成非标准建筑形态曲面数控建造,建构物理模型。实践结果表明:非标准建筑形态曲面网格划分形式对曲面平滑程度有显著影响,参数化建模与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非标准建筑形态设计效率和建造精度。因此,设计者应在非标准建筑形态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引入参数化建模和数控加工技术,并通过调整曲面划分网格优化非标准建筑形态的平滑度。  相似文献   

13.
李微  郭衡 《职业》2015,(10):249
人类文明发展产物之一的建筑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步与创新。当今时代,社会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建筑能够充分实现了人类物质生活、精神世界以及对美的欣赏的要求,并开始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具体实施单位往往没有重视建筑自身实质性内容即材料和建筑工艺。基于此笔者针对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4.
国际动态     
<正>女建筑师设计的世界最高的建筑——芝加哥Vista住宅楼在最新的一段发布视频中,美国建筑师Jeanne Gang解释了Vista住宅楼的造型是如何受到自然水晶石的影响而成,她设计的芝加哥新摩天大厦将是女性建筑师设计的世界最高的建筑。在视频中,设计团队公布了这座由Studio Gang设计的1140英尺(348m)高的建筑外部与内部的效果图。这是由Jeanne Gang设计的芝加哥Vista住宅楼,它将是女性建筑师设计的世界最高的建筑。Vista住  相似文献   

15.
藏品是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文物和自然标本,作为博物馆存在的物质基础,为博物馆开展收藏保管、陈列宣传、科学研究、教育服务等业务活动提供保障。藏品是人类与自然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实物见证,从不同的领域和侧面真实反应事物面貌,是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原始实物资料。博物馆通过对藏品的保护、研究、宣教等业务活动来连接群众,而藏品又把各项业务活动有机联系到一起,起到桥梁的作用,帮助博物馆更好地实现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自然界中的温差变化是一种丰富的绿色能源.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这种新型能源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利用. 1933年,在法国的一个实验室,科学家在室温下利用30℃温差推动小型发动机发电,点亮了几个小灯泡,首次证实自然温差作为能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建筑是与众不同的,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独具生命力的顽强体系,它诠释的是社会文化和观念的形态,代表着对生命的渴望。  相似文献   

18.
早在文字诞生之前,人类就已开始使用图形符号来传情达意,这些图形符号记载了人类最初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理解,以及他们当时内心的希求与期盼。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材料工艺的不断演进,以及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它们逐渐的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造型艺术体系,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分析和研究,试图为现代产品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从遮蔽风雨、逃避虫兽的卑微,到大兴土木、人定胜天的豪迈,人与自然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共存和较量。"地域"是建筑与生俱来的话题,也是建筑得以成立的若干基本准则中的关键。在各类建筑长期与周遭环境的并置、抵抗、妥协、调适等多样作用下,不同地域条件孕育出千差万别的建筑及其外部空间、聚落形态,也极大地促成了建筑从根本上获得创新和灵感的源泉。虽然早期人类与自然的协调相处多少有着"被迫"的成分,却留下了众多令人难忘的空间场景。随着技术能力的提升,我们摆脱了  相似文献   

20.
任致远 《城市》2014,(8):3-8
正每座城市都是建筑林立,这些建筑构成了城市的立体空间形态和形象,蕴含了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价值取向、技术进步和艺术追求,承载着城市的文化记忆,成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文化表达实体和客观印象。在城市文化的大舞台上,自然山水环境是舞台的布景,道路交通体系是搭建舞台的框架,建筑则是活跃在舞台上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