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沈彩丽 《现代交际》2014,(9):181-182
随着高校的扩招,"就业难"问题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关数据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00万人左右,比2012年的680万增加将近2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因此,正确解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现状背后的深层原因,探索如何走出就业难的困境,是许多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的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难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试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职业指导的概念、职业指导的目的等方面阐述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2013年的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99万人,与2012年相比增加19万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难和用工荒是当前我国社会各个方面较为关注的问题,在经济趋稳基础还不稳固,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详细研究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和原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实际现状来深入分析就业难的原因以及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郭韦伶 《职业》2010,(8):54-55
开篇语: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52万人。在就业形势空前严峻的背景下,高校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又有哪些成功经验?《职业》杂志特别推出高校就业负责人访谈集,独家对话N大高校就业负赞人,深入解读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大学生就业难寻求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4.
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52万人。在就业形势空前严峻的背景下,高校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又有哪些成功经验?《职业》杂志特别推出高校就业负责人访谈集,独家对话多家高校就业负责人,深入解读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大学生就业难寻求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5.
李倩倩 《职业》2010,(9):54-55
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更是高达652万人。在就业形势空前严峻的背景下,高校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又有哪些成功经验?《职业》杂志特别推出高校就业负责人访谈集,独家对话高校就业负责人,深入解读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大学生就业难寻求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6.
丁为之 《职业》2010,(7):24-25
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522万人。在就业形势空前严峻的背景下,高校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又有哪些成功经验?《职业》杂志特别推出高校就业负责人访谈集,独家对话N大高校就业负责人,深入解读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大学生就业难寻求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7.
李倩倩  丁为之 《职业》2010,(6):72-72
开篇语: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52万人。在就业形势空前严峻的背景下,高校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又有哪些成功经验?《职业》杂志特别推出高校就业负责人访谈集。独家对话多家高校就业负责人,深入解读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大学生就业难寻求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8.
王英明 《现代交际》2011,(8):203-203
我国的大学生在计划经济时期到上世纪末不存在明显的就业难问题,2005年“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开始显现,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形势持续严峻。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许多大学生排斥就业。预计毕业生在“十二五”期间供给仍将大幅增加,大学生就业在结构方面存在着巨大矛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任务相当紧迫。  相似文献   

9.
杨箴立 《职业》2014,(6):11-11
大学专业结构不能与经济社会的需求匹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之一 2013年6月17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走进北京外国语大学,与10所高校千名学生代表围绕就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交流。尹蔚民介绍,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到创新高的699万人,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季”。  相似文献   

10.
刘美美 《职业》2011,(6):26-27
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据统计,2000~200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07、115、145、212、280、338和413万人,到2009年毕业生人数达600多万。在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多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如何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则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王涛 《职业时空》2009,5(12):146-147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多数人集中在高等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素质与就业观念两大方面,但似乎都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能脱离国内外的经济与就业形势,更不能忘记经济发展的水平与结构对大学生的吸纳程度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统计结果显示:全国每年可提供1000~2000万个就业岗位,而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只有600多万.一方面大学生喊就业难,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职业>杂志记者走访了北京交通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王化深.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从1982年到2009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从1.1万人增至46.4万人,增长了40多倍.扩招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但是也加大了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硕士研究生再也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其就业难成为继大学生就业难之后摆在社会、学校、个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导致了不少学生将读研比作"鸡肋".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难”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1999年第一批扩招的人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空前增强。我国普通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6年间,其招生人数便由1998年的108万人,达到2005年的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目前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达2300万人,  相似文献   

15.
国家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从2000年的100万到2006年的410万,6年间净增300多万毕业生。这意味着需要数百万的职业岗位以满足大学生就业所需,而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即期就业率仅在70%左右。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的分析见仁见智,笔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比2005年增加了75万人,总量达到413万。根据媒体报道,其中相当比例的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大家心知肚明,无法当期就业不过是失业的一个美好说法而已。根据经济学基本常识,与高速经济发展相同步的应该是大学生供不应求才对,为什么反而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大学生就业难越来越成为每年社会关注的热点。2006年毕业的大学生达413万,比上年增加75万,而据人事部调查,2006年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166.5万,由此测算有六成大学生会面对失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大学生就业中所面对的招聘岗位多数要求“工作经验”的问题却是一个直接而现实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郑丽丽 《职业》2016,(22):31-33
每到大学毕业季,应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备受社会关注。我国实行教育体制改革之后,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方向逐步迈进,就业模式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转变为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每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总体呈现出一个梯形递增的趋势。其中,2010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31万,2011年为660余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为699万,2014年为727万,2015年达到750万,到2016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770万。与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相伴随的,是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情况并不十分理想。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尽完善,以及社会提供的职位需求相对有限等各方面原因,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临近大学毕业季,应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30万,较2009年的611万的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加上往年累积下来未就业的人数,2010年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依据USEM就业能力模型,提出建立以全面开发就业能力为目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包括确立"有业且乐业"的理念、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和"全面开发"基本框架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随着大学的扩招,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都比上一年增加几十万人,今年毕业生数更是突破了700万人,其中女大学生约确300万,而近几年的女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不到70%,也就是说我们每年都有数十万的女大学生不能在当年顺利就业,她们仍然需要家庭的经济支持,这既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容易让她们心理上产生了对父母的愧疚感,增加了她们就业的心理压力.本文主要对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发挥女大学生优势的角度出发,提出加强职业教育、提升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等切实可行的办法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从而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