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与建构新文化的路径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中国传统文化放置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纵向历史流变和未来趋势以及横向中外比较的坐标中进行时空定位.并就汲取传统资源的原则与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本原和源泉、建构的导向和路径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全球化与中国文化"问题做出理论回应.  相似文献   

2.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局限于西方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很难客观诠释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增长.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强化了政府的有效性、社会的韧性,塑造了企业的内在精神,提供了基本的产权保护意识等;令人惊奇地创造了市场经济需要的基本条件,从而使中国顺利转轨的同时获得了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多元的传统文化,正是由于其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势,才使得其能成为世界上唯一汹涌澎湃而又绵延不绝的文化洪流.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时期,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借鉴点滴经验,批判地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文化现代化的建设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4.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越过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而成功地实现现代化。一国的现代化必然要扎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 ,受传统文化的制约。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要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确立发展定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之路.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实现内在对接的“思想桥梁”,既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6.
自从20世纪40年代党的七大正式确立以批判继承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观以来,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中国传统文化在党的思想文化工作中的这种价值定位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移易。党的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之基本观念的确立、恢复、发展和历史性飞跃的过程,也就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之文化基础日益巩固的过程,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从觉醒、振兴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灵魂,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哲学.这种哲学有"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三个命题,并引出"普遍和谐"、"内在超越"、"内圣外王"三个核心理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汲取西方文化中的进步内容.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不再简单的局限于物质生活,也更多的关注精神生活.同时,对现代社会文明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现代社会文明呼唤人类素质的提高,而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追其本源,是大众人格的日益现代化.在实施人才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健康的人格精神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促进其全面进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就青少年而言,作为当下社会最受人关注的群体,其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生活追求方面对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所造成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中国儒道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人格的建构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传统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一定价值意义的系统,与现代化必然存在有矛盾的一面,但同时也有相辅相成的一面。西藏传统文化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特色,也有消极性的内容。在西藏的毋代化建设中,传统文化担负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必须正确、客观地对待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上的自我认同性,具有被建构的特点,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整个中华文化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其建设必然占据着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工程极重要的位置。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存在定位不够清晰、重点不够突出,儒释道三大支柱的当下意义未被充分挖掘,其建设推进力度不够,且有严重异化等问题。为此需要采取加强研究、理顺关系,重点突破、多途推进,积极引导,消解异化等措施,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不但满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同时契合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黄向阳 《广西社会科学》2008,(5):206-208,F0003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动力基础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特征、现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中国经济建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三个方面。其中,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特征是内在动力,现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是外在驱动力,中国经济建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是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20世纪五四运动之后,迷失了方向.虽有当代新儒家的"接着说",说来说去还是不离"仁义",再也不能如"五四"以前那样,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究其因,时代已变,正如唐诗所云:"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制度框架的确立是传统与现代化不断冲突与矛盾的过程。传统与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割断的“连续体”。只有正确处理好其他国家、民族的现代化经验与我国的社会文化传统 ,才能确立起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现代社会制度的框架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过去的一百年,现代化作为民族求新求变的主要方式,它一直延续至今,因此也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基本命题。中国要走向世界,理所应当地要使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理所应当地必须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这是当代中国伟大历史腾飞的逻辑必然。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文化必须先行,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更为紧迫和必要。但探寻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程漫长而艰难,本文认为:在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中理性、科学、人道主义则是必然的目标选择。  相似文献   

15.
李焕云  赵传海 《云梦学刊》2006,27(3):30-33,63
与时俱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特征、内在品质和现实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始终能够与时俱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要高扬与时俱进的旗帜,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沈费伟 《人文杂志》2020,(4):121-128
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形成是长期以来自然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儒家伦理文化思想和国家社会政治结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着注重实际、重义轻利、勤劳节俭以及长幼尊卑等思想价值。然而在历经了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新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解构影响,现阶段传统乡村文化呈现出日益解体的传统乡村伦理、空洞虚化的乡村文化精神、逐渐消失的乡村文化价值以及流失匮乏的乡村文化资源等衰败迹象。因此,当前亟需秉承消除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观念的总体原则,以先进文化价值思想引领为理念,以培育乡土文化人才为保障,以发展壮大乡村文化产业为基础,以完善乡村文化制度体系为支持,从而保护和传承传统乡村优秀文化,真正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7.
罗辉 《理论界》2008,(10):236-237
一般来说,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创造中形成的,又是在不断创造中被突破和创新而走向现代的。在这个过程中,滞后的文化总要被先进的文化所取代,古老的传统总会在现代的竞争中被刷新。在一定意义上,现代化就是先进化。这种先进性是在历史纵向与全球横向的双重比较中被识别和确定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现代和传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人文资源。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但重视和利用传统,更为重要的是对传统的超越和扬弃,而避免对之简单的继承或抛弃,这是塑造现代化中国特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继承与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转型一方面要以传统为资源和根据 ,寻求传统的支持 ,另一方面又不能停留在传统价值观上 ,而是要突破和超越传统。只有立足于当代现实生活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为依托 ,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反省、梳理、批判和发掘 ,并进而实现对它的继承和超越 ,才能使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现代化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中国文化发展需求(包括中国人的文化发展需求)与中国文化发展实际水平的矛盾。当前社会发展风云变幻,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具有迟发外源性、非均衡性、复杂性、长期性、包容性等特点,论述文化转型的阶段目标和基本原则,中国应强调把现代知识、现代观念、现代制度作为文化转型的支点,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具有六大着力点:突出文化的引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坐标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性、突出"四个力"的标志性、"一体多元"文化发展的格局性、人的现代化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