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陈黎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2)
文学作品的陌生化体现在语言和文化两大方面,从译本对译文读者产生的审美效果考虑,译者需要将原文本在这两方面的陌生化特点在译本当中体现,以延长译文读者的审美历程,加深审美体验,了解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实现和原文本大致相当的陌生化效应.文化方面一般以异化方法为宜,语言方面则需要灵活采取异化、替换的策略,以尽量保留原文的陌生化效应. 相似文献
2.
张会森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动态,以相关学科的理论,论述了文学、语言、风格三者的关系,重点阐明了文学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出的关系,对文学作品语言的研究历来存在的两种偏向,关于文学作品语言的本质特征以及对俄国形式主义者关于艺术语言的特征在于“陌生化”学说的评价等等。 相似文献
3.
吴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
风格源于对语言常规的变异,文学作品的语言变异,是作家突破语言的陈规有意制造的陌生化语境,以彰显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文学作品的风格变异有明显的风格标记,而且这些标记具有可译性。 相似文献
4.
龚丽平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1):38-39
审美教育在建构人格魅力过程中是总体的指导方针.文学是培养人格完美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因子,而人格美是我们培养和追求的最高目标.文学作品、审美教育和人格美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命题丰富和完善了审美教育的内容,扩大了审美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6.
曾宇钧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
作为语言的本质属性,模糊语言在汉文学作品中大量存在,通常可分为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两种.汉文学作品的模糊性主要是由汉语本身的语言特点、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及读者对原文的不同的理解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透过“格式塔”看文学作品的模糊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使读者能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感受,这一审美需要决定了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格式塔心理学推崇整体,重视接受主体性,该学说中的整体、闭合与同构审美三原则不仅对读者品鉴文学作品的模糊美有很大的启发,同时也为文学作品模糊美感的生成机制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语言具有模糊性,文学作品在语篇层上往往具有模糊美。这种美是读者对语篇层中某些内容的逻辑关系及形象有几种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模糊朦胧的审美感受。语言的共性决定这种模糊美是可译的。译者针对这种模糊美的翻译策略应以直译为首选,从而把原作的这种模糊性所承载的美学价值传递给译语读者。英汉文学翻译涉及的典型的语篇层模糊美包括意合模糊美、比喻模糊美和意识流模糊美。这些模糊美可以用直译的方法在译作中最大程度的再现。 相似文献
9.
应用文语言的简约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广会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8(4):30-31,39
应用文应该讲求语言的艺术美,这种艺术美风格即是简约之美。应用文语言简约美体现在明晰美、准确美、简朴美、庄重美四个方面,而且相互交融共存于一个美的整体之中。 相似文献
10.
赵淑琴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4)
<长恨歌>的语言华美绚丽、奇绝灵秀,既继承了张爱玲小说的语言风格,又将小说语言奇异化、艰深化,从而增加读者感受的难度,这就是<长恨歌>的陌生化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1.
刘志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2):99-102
文章从思维对象、思维与语言这三者的关系入手 ,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文学创作中思维、意象、语言的模糊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2.
浅谈文学语言的节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文强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语言美离不开节奏美 ,文学语言的节奏是文学作品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的节奏美由语音层的音响美、意象层的画面美、语意层的情感运动美构成。把握语言节奏美的审美层次 ,能更好地领会作品中声情并茂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3.
14.
吴秋林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4):95-99
文学中的生与死从根本上说是生发于斑斓的文化背景的对文化的或深沉或浅显的一种解释。与各自的多种色彩的背景相关。一般有三个背景:一是自然背景,二是社会背景,三是宇宙背景,这些背景都涵盖了人类文化的深刻因素。每一种文化背景都是不相同的,并且都能导致文学生与死描述的差异,乃至对立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15.
闫施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65-167,185
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它被视作“年轻”的“长者”。它沉淀,吸收并发展了欧洲文学的精髓,但它的繁华不仅于此。美国文学的奇迹源于近五个世纪以来文学先驱的不懈开拓和前行,每一部文学作品都记录着一种不朽的时代精神。美国文学的世纪领袖们挥笔记述美国的民族精神和信仰,这一切都成为这个民族生存兴盛的伟大力量。文学作品中展示的不仅是精神的繁衍和信仰的传承,更是思想的进程与变革。 相似文献
16.
孟昕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6):78-80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这就是所谓的语言个性。中西方语言存在较大差异,在文学翻译中应尽量发挥译语优势和独特性,扬长避短,尽显译语的个性与魅力。在语性理论的基础上,从文学翻译中英译汉的角度分析英汉语言差异,展示汉语的个性美,能为文学翻译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张宏梁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51-56
文学作品中“狭义的生活真实”主要指人物和事件合乎生活的常情常理 ,也就是合乎生活的可然律。广义的“生活真实”包括狭义的生活真实、历史真实和科学真实。文学作品中的科学性 ,即科学真实 ,指的是用自然规律来检验文学作品中的某些叙述和描写。要考虑作品中所写的景物、器物、人物的活动是否符合科学性 ,是否符合人与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史实。对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严密性的思考不能不包含着对科学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张静秋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5(3):10-13
陈继儒的文学著述典型地反映了晚明人对生命本体的体认.他的致用之作可见其心系民瘼的救世情怀,他的谋生之作体现出晚明山人藉诗文而维系生活并驰名天下的轨迹;他的娱性之作呈现出其早年的出世之想、中年的适世之情、晚年的娱世之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