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将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论证相结合的著作,因此澄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处的哲学视域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来源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但从整体上看,马克思已经超越了他们。这有赖于马克思物质第一性原则和实践原则的萌芽。物质第一性原则打破了黑格尔思维内部不停息的旋转,但并不等同于形而上学的旧唯物主义;实践原则摒弃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将自然地联系起来的人上升到了社会,将感性对象性理解为活动。在此意义上,不应将《手稿》贬低为“不成熟的作品”,而应当认为《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尤其是《精神现象学》作过精深的研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曾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把它称为“黑格尔的圣经”。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在这里使用的“诞生地”一词含义的理解,没有什么重大分歧,然而对“秘密”、“圣经”这两个词,尤其是“秘密”一词的理解却并非如此。通常流行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巴黎手稿”(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通过批判、扬弃黑格尔思辨的主客体思想,唯物地阐明了主体—客体的辩证法,为创立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前提和方法论基础。因此,深入考察和探讨《手稿》的主体—客体辩证法思想,不仅对于研究马克思辩证法思想形成史有直接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澄清当前哲学论争中的一些问题也有现实意义. 一、对黑格尔思辨的主客体思想的批判、扬弃马克思在《手稿》序言中之所以强调“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这不仅是“因为这样的工作还没有完成”,而且从根本上说来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对待黑格尔  相似文献   

4.
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原则的影响一直有争论。马克思认为对象关系是“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的异化关系,对三种“对象关系”进行了详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象性关系,即对象的本质占有与对象之间的相互确定,由此脱离了哲学形而上学与旧唯物史观的视域,形成了新的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历史之谜”的问题之后,实际上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哲学探索,包括其后期的经济学研究阶段在内。意识到这一点,即马克思后期的经济学研究特别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经济学研究与其哲学思想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深层内涵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通过考察马克思解析“历史之谜”的方法从人本的、逻辑的到历史的转变过程,可以发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双重向度即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在经济学的视域中获得了根本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旨在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批判,并以此为基础来思考社会发展问题。马克思通过“三重批判”初显其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基础,孕育了丰富的社会发展理论,揭示了现实主体的历史性生存,开辟了一条理解社会发展的全新道路。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公开发表后的半个世纪以来,围绕着其中的异化、人道主义问题展开了全世界性的讨论。这一讨论至今仍在继续着。然而,对于《手稿》中的认识论思想,却并没有象异化、人道主义那样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和讨论,甚至有的研究者断言,《手稿》的哲学思想是本体论而非认识论的①,否定《手稿》的认识论意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形成史上的地位。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研究,而且涉及到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我们认为《手稿》中提供了马克思科学认识论的思想萌芽,它所阐发的许多认识论思想的新质,比人道主义重要得多,而且更具有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向科学认识论转变的前进性。  相似文献   

8.
<正> 在马克思的早期重要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对象化”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哲学和经济学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第一,马克思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把对象化理解为创造某种对象的劳动过程.他指出,劳动产品就是凝结在某个对象中的亦即在该对象的对象化过程中的劳动,“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手稿》P、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虽然摆脱了早期研究中“成熟”与“不成熟”两极对立的观念,但“相对不成熟”的结论却并未从整体性上真正把握《手稿》的性质。依据“以文本为本”的观念,应当转变研究《手稿》的观念与方式,亦即超越“理论前见”与“分析目的论”,回到《手稿》本身,在经济学与哲学的统一研究中既能够发现《手稿》是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的最初文本的“秘密”,同时也能够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现实生活之“源”与哲学批判基础之“流”的统一中探寻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0.
国内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之间形成了“人道主义”的共产主义与“科学”的共产主义的对立。这种观点是对马克思思想进程的一种曲解。事实上,《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未来社会观的新探索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共产主义理论并非“截然不同”或“根本对立”,而是一脉相承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继承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观的基本思想,揭示出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现实力量以及现实途径,还延续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未来社会观的表述方式,通过对异质的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阐明共产主义理论。另外,《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均立足于唯物史观、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阐发马克思主义的未来社会理论。准确地理解上述关系,有助于恢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观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史上应有之历史地位,更加全面、透彻地领会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经历过一个从哲学共产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的演变。在《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仍停留在哲学共产主义的阶段,但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来证明他的哲学共产主义。《神圣家族》展示了一种“去主体性”的证成思路,放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Ⅲ中的“人的主体性”,转向了社会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和环境决定论)。然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唯物主义环境决定论作了“自我清算”,重新回到了“人的主体性”,并且基于“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的统一”这一哲学命题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尽管《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共产主义仍然不是科学共产主义,但通过“环境与人的关系”这一理论中介,马克思在探索历史动力机制的尝试中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并且最终得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矛盾运动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是在何种意义上将自己的哲学称为“唯物主义”的?它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哲学有何区别?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表现在哪里?回答这些问题,从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概念入手,能够获得满意的答案。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感性”理论的批判,扬弃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感性直观”,确立“感性活动”的原则,并把感性活动看作人的生存方式;从感性活动观照物质,从而建立“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感性活动本体论“,它开辟了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来追寻“存在”意义的道路,从而完成了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超越,凸现了新唯物主义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形成的逻辑框架就是哲学与现实相互作用,或哲学能动地作用现实。这一基本立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人的本质之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的揭示,对实践之对象化和克服异化的统一的揭示,以及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能动性的吸收和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被动性的克服,而得以充分的论证。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随着唯物史观的发现,马克思最终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新哲学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走向新的世界观的。费尔巴哈是旧唯物主义在十九世纪的杰出代表,也是青年黑格尔派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构成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共同思想前提,只有彻底批判和扬弃了费尔巴哈,才能最终清算黑格尔派,因此,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在新唯物主义的创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超出费尔巴哈过渡到研究现实的人及其历史的重要标志。但是,在这两部著作中,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带有浓重的费尔巴哈抽象人本主…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哲学研究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一直被认为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后来,随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现和发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哲学研究史上一度被认为比《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更为重要。所有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也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把马克思哲学中具有"征兆"意义的东西视为"具有充分意义"的东西了。在这方面,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这一时期的工作最终以马克思自己对自己哲学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系统概括而结束,标志着马克思哲学的阶段性完成。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经过了“博士论文”、《莱茵报》、《德法年鉴》、《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纲》和《形态》等几个时期。马克思克服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抽象能动性原则后 ,又克服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受动原则的错误 ,以实践为核心建构起了自己哲学的理论体系 ,确立了科学的实践主导性原则。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将实践作为人与世界统一的桥梁 ;突出了哲学参与现实生活、改造世界的功能 ;从而实现了对以往一切哲学的最根本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人化自然”思想是青年马克思的一个重要思想,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国内这几年对它颇感兴趣,但彼此理解很不相同。我也谈一些意见,以资讨论。一“人化自然”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来的,用的是“人化了的自然界”。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在普遍意义上被理解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而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理论并没有进行考察,更没有研究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关联。理论研究表明,马克思在早年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三部理论著作创作,实现了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扬弃与超越,形成了实践哲学这一科学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9.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下简称《手稿》)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对《手稿》评论的差异也往往首先是根源于对人的问题评论的差异。马克思在《手稿》中把自己的理论称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积极的人道主义”、“实践的人道主义”。马克思这时是否在科学地谈人?《手稿》中的关于人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本文只从马克思如何揭示人的本质、劳动和主体能动性、“人性复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发展等问题研究的深入,马克思的实践观再次成为理论家们的热门课题。我国哲学界近年来开展的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在国外,以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实践而著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则通过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研究,对马克思的实践观作出了所谓的“现代解释”,并且自我标榜这种解释是忠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从理论上剖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解释”,正本清源,这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