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试论庄子的寓言世界郑世明庄子是先秦诸子中第一个自觉地、大力地创作寓言的作家。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寓言”的概念。《寓言》篇中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危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  相似文献   

2.
寓言首先是基于“有用”的心理需要而产生的。我国的先秦寓言说明士人在心理上重视搜集民间故事,这些寓言反映了记录者的心理感受与思维。士人们借助寓言故事而论辩成功,这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极大的满足并充满荣誉感,也使接受者进入轻松信任的心理状态。同时,先秦寓言也记载了很多反映人类心理活动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寓言学苑囿的一株异花──喜读《探骊得珠》白雪刘城淮教授的新著《探骊得珠──先秦寓言通论》充满着异彩,富于开拓性与新颖性有异于其它寓言学之作。刘先生对先秦寓言不只作了共时生的研究,象别的学者那样;而且还独辟蹊径,作了历时性的研究。他指出,先秦寓言诞生之...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寓言述论干天全中国古代寓言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在世界寓言史上也有显著地位。中国、希腊和印度被世界文坛公认为寓言的三大发祥地。自先秦到清末,有许多寓言作品问世并产生深刻的影响。但被今人称为“先秦寓言”的一大批作品...  相似文献   

5.
先秦寓言文体在总体上呈一种多样性、不均衡的状态。从先秦寓言产生的机制入手,对先秦寓言的文体形态作具体的区分和界说,是一项溯源披流、厘清条理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文体形态的寓言的审美结构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阐说先秦寓言文体从初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发展的轨迹以及成熟的寓言文体的内在规定性;同时,也可由此探讨先秦寓言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和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 ,正是先秦寓言文学向前发展的阶段。孟子寓言既有先秦寓言的共性 ,即依附散文、思想深邃、哲理性强、简明生动、清新泼辣、生活气息浓厚 ,更有其独特的一面 ,即说理深刻、运用机智、语言风趣 ,在先秦寓言中焕发光彩 ,是先秦寓言中的一朵奇葩 ,是寓言向独立的文学体裁的过渡。对孟子寓言故事的来源、内容、特色等方面的进一步认识 ,有助于我们解读充满激越充盈感情和磅礴充沛气势的《孟子》。  相似文献   

7.
正记得作家张远山写道:"读惯先秦寓言的中国人,初次读到《伊索寓言》是要惊讶的,因为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先秦寓言冷峻而酷刻,《伊索寓言》热烈而宽厚;先秦寓言是老于世故的,《伊索寓言》是极富童趣的。"我最初读到的伊索寓言便是小学课本上的《龟兔赛跑》、《狼和小羊》,那时只觉得故事充满童真,言简意赅、文字诙谐。后来上中学,最喜欢的有《大树和芦苇》、《狐狸和狮子》、《狐狸和葡萄》等几则故事,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之一,而其成就和影响,则远在印度和希腊之上。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寓言产生、发展和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寓言史上一个黄金时代。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就以这个黄金时代为主,同时兼及其他各个时期。先秦寓言属于政治哲理性寓言,它反映了诸子百家的各种不同的哲学观点,透过它,可以看到整个先秦哲学的概貌。深刻的哲理,是寓言的灵魂,它赋予寓言以雄辩的说服力量,丰富的思想内含和永恒的艺术生命。先秦以后,经历了汉魏六朝的低潮时期,到唐宋和元、明、清,又进入了两个高潮时期。但由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寓言文角度对刘基政治寓言故事集《郁离子》进行爬梳,旨在说明刘基寓言与先秦寓言的传承和发展关系。这种传承表现在:1思想内容方面承继了先秦寓言的政治性和伦理性。2.在艺术特点和形式上一如先秦寓言善抓类型特征和善用比喻等文学手法;这种发展和创新又表现在:1更加强调寓言的本体性。2更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3.雄辩性和更丰富的情感性。  相似文献   

10.
先秦寓言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晶莹的明珠,它镶嵌在先秦散文中,放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保留至今近一千则的先秦寓言中,诸子散文的寓言以《庄子》、《韩非子》为最多,而历史散文的寓言,则以《战国策》较为丰富。诸子寓言多是用来阐明哲理,《战国策》寓言多是用来宣扬纵横家的政治见解,与当时的政治、外交斗争紧密联系着,为纵横捭阖服务的。它内容丰  相似文献   

11.
郭茂倩《乐府诗集》所收乐府诗,上起陶唐,下迄五代,是一部集大成的乐府诗总集。其5000馀首乐府诗,主要由“前乐府”与“汉唐乐府”两大类构成。在批评形式方面,《乐府诗集》集“整理类批评”、“选择类批评”、“题解类批评”、“品第类批评”、“专论类批评”于一书,是乐府诗批评在宋代进入更加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其中,最具成就者,为“专论类批评”与“题解类批评”。郭茂倩在《乐府诗集》的分类方面,因存在着种种错误,而为后人多所指责与非议。  相似文献   

12.
“平远”观念由北宋郭熙提出并得到当时文人的接受和倡扬,进而宋元山水画的图式结构由宋前期的“高远”“深远”而转向了“平远”。“平远”图式呈现为视觉、虚实和时空图式,从而使其观照方式生成为静观、游观和妙悟的特质;这种图式特征建构了平远山水的“意外之趣”和“平淡之境”,彰显出超越逍遥、平宁淡泊之生命境界,同时,此图式结构亦衍生为一种“文化记忆”,支撑并活络在文化生命里。  相似文献   

13.
宋初名将郭进事迹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进是宋初守卫北疆的名将 ,以善于用兵 ,从严治军而享誉一时。宋太祖时 ,郭进长期镇守西山一带 ,有力地抗击了北汉、契丹军队的进攻 ,确保了防区的安全 ,因此得到宋太祖的高度评价。宋太宗即位后 ,由于对统军将帅采取了极端猜忌、压制的态度 ,郭进虽仍在守边及北伐战场上屡立战功 ,但最终却被逼自杀。其生平功业及最后结局 ,可谓与家喻户晓的杨业颇为相似  相似文献   

14.
太平府文献中的宋佚诗——《全宋诗》补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太平府即宋太平州(治当徐),辖境包括今安徽马鞍山、芜湖、繁昌.从太平府地方文献中共辑录为《全宋诗》失收的作品27首,重录2首,其中包括黄庭坚、沈括、郭祥正、贺铸、洪迈等知名人士的诗作.  相似文献   

15.
《全宋诗》著录诗人九千余人,卷帙浩繁,出之众手,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作品重收现象.对此,学界已做了不少修订工作,如陈新等人编著《全宋诗订补》、张如安《<全宋诗>订补稿》.近来,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郭祥正、朱翌、王銍三人名下还有不少诗歌与他人重出,本文对这些作品的归属加以一一考证和甄辨.  相似文献   

16.
易经八卦,本身就是一种符号图象。为了使图象通俗化,蜀中易学家试着将符号变为图画,将图象变为图语,这种传统方术古称"轨革术"。到北宋初期,蜀人费孝先将这种图象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创造了"卦影术"。卦影术在宋代盛极一时,文献记载其应验之事不可胜数。但随着其术之诀窍渐被人识破,加上占卜多为"事后诸葛亮",对当时卜问者的指导意义比较模糊,因此,卦影术在宋代以后逐渐销声匿迹。卦影术的生灭历程很好地体现了蜀学所具有的创造性,堪称蜀易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南宋史家眼中的先秦史书编撰的得与失,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南宋史家黄震及其撰写《黄氏日抄》进行分析。《黄氏日抄》中除了探讨《史记》先秦部分编纂的内容较为集中之外,考订《春秋》的篇章更多,之中也涉及到历史编撰的认识,因此对《春秋》褒贬思想和“凡例说”的批判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除此之外,还有对《汲冢周书》、《左传》《国语》及《大事记》等书编撰得失的评价。《黄氏日抄》褒扬《史记》先秦史部分的采撰与体例设置,将北宋史家苏辙所撰的《古史》与《史记》进行专门的比较研究,通过两书编撰的优劣得失来总结宋代先秦史编纂的经验和教训,评《古史》之长并对《春秋》“褒贬”和“凡例”说进行批判。这种从比较的视角探讨宋代历史编撰的思想与实践以及时人对这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有助于后人了解不同时期史家对古史的认识,以及宋人关于先秦历史编撰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谢赫提出"六法"以来,"六法"逐步发展为中国画的核心理论,尤其"气韵生动"更是被奉为圭臬,自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的<论气韵非师>篇中强调了"气韵"是人的先天性气质,是不可学的以后,把谢赫具有内在联系的"六法"机械地割裂为两个部分,让后学迷茫,黄宾虹以其毕生的实践和卓越的见识,发展了董其昌通过后天性修养的方式,也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获得"气韵"的观点,指出了"笔力"的强弱是决定"气韵生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诗》研究一直被经学、文学两大传统所左右,研究成果往往因囿于学科视野狭窄而产生偏颇。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诗》研究,则试图将《诗》研究的经学和文学两大传统融合起来,并引进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文化诗学的理论,将《诗》放在具体的、历史的文化语境中,对其做跨学科、交叉性、汇通性的全面观照,从而揭示出《诗》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文化生态学阔大的研究视野之下,《诗》研究中的许多学术难点,如《诗》之发生与成书、《诗》之“雅”“颂”的文化价值、《诗》之“变风”“变雅”的缘由以及《诗》之“十一国风”的艺术风格,都变得逐渐明晰起来或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释。而且,通过对《诗》的文化生态学研究,《诗》与诸子百家的关系也慢慢被梳理、提升出来,《诗》之“变”打破了“雅”、“颂”时代的王官之学的一家独大和思想禁锢,《诗》之“十一国风”则开拓出了士大夫的自由风气、忧患意识、批判精神、家国情怀,这些都为诸子之学的“百家争鸣”开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20.
诗画一体的创作观念在宋代达到高峰,深刻影响着诗人的艺术追求与审美视野。南宋诗人杨万里自觉吸收借鉴北宋学院派画家郭熙的绘画理念,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面:一、亲身亲历的审美观照方式;二、以山水写心的超功利审美心境;三、不拘死法、自成一家的技法观念。这充分体现着诗画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创作规律,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古代诗画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