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君子比德"说与儒家的审美兴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君子比德"说是儒家描述理想人格的一种非常独特的手法,其实质是用自然物的某些形式特征来比附、象征主体人格的某些精神品质,从而使君子人格形象化、审美化,这一手法反映了儒家的审美兴趣主要倾向于人格美而不是自然美.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将儒、道、玄学思想和历代高士等的精神、人格经其"熔铸",形成了自己具有"唯一性"的思想和人格.从"私人领域"的视角来认识陶渊明,是把握其"唯一性"、进而深入理解其价值和意义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华美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美学形态,但它不是相对于优美、壮美而存在,而是与素朴美并列存在.华美与素朴美在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相互对应, 相反相成, 相映成趣,各显其美.素朴美与华美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价值,其中以陶渊明的诗为代表的自然美(即素朴美)和以六朝文学为代表的绮丽美(即华美)尤其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和美学意义.肯定和重视这两种基本的美学形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究竟要不要精神的底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善增 《河北学刊》2004,24(4):193-196
张光芒试图从时代的深层需求入手论证道德形而上主义存在的根据及价值,提出为道德而道德是文化根基的重建,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人性上升的路向,而为主义而主义是文化启蒙的终极,他希望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精神要义及其感应时代深层需要的迫切性、艰难性由此引起同情的理解.熊元义则认为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这对矛盾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它有时出现尖锐对立.因此必须在历史的发展中进行道德批判,而不是相反.任何形式的放弃道德批判都是不可取的.符杰祥试图以"同情的理解"作为批判道德形而上文学的前提,他一方面承认道德形而上主义所表露出来的问题意识是深刻而严肃的,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它的问题限度与回归道德主义的危险.武善增的文章则对"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精神底线的缺失及扭曲人性的可能后果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提出对人性的世俗幸福的呵护与捍卫,才是促进新世纪文学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5.
道德形而上主义:反思百年文学"启蒙"问题的可能与限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符杰祥 《河北学刊》2004,24(4):189-193
张光芒试图从时代的深层需求入手论证道德形而上主义存在的根据及价值,提出为道德而道德是文化根基的重建,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人性上升的路向,而为主义而主义是文化启蒙的终极,他希望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精神要义及其感应时代深层需要的迫切性、艰难性由此引起同情的理解.熊元义则认为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这对矛盾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它有时出现尖锐对立.因此必须在历史的发展中进行道德批判,而不是相反.任何形式的放弃道德批判都是不可取的.符杰祥试图以"同情的理解"作为批判道德形而上文学的前提,他一方面承认道德形而上主义所表露出来的问题意识是深刻而严肃的,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它的问题限度与回归道德主义的危险.武善增的文章则对"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精神底线的缺失及扭曲人性的可能后果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提出对人性的世俗幸福的呵护与捍卫,才是促进新世纪文学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6.
从哲学的层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和谐人格"是自由自觉、自律自主的人格,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格,社会性是马克思主义"和谐人格"的主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和谐人格,,系统包含了社会、道德、生理等诸多要素,它的生成则受到社会经济、文化、个人需要和实践等现实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在美的园圃中,自然美是逾墙而出的一枝,迎风招展,显为人见。面对鲜花绿草,孩童也会喜形于色;置身奇山秀水,文盲也要叹为观止。然而,人类对自然美本质的理性把握,历来是一个难解难分的“斯芬克斯”之谜。自然美美在何处?客观派强调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统一论者则认为自然美在于主体意识性与客观自然物的统一;在社会派看来,自然美的根本之点在于自然物的“社会性”,而这“社会性”又即“客观  相似文献   

8.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中期,黄药眠冲破了前苏联文论的教条化倾向,提出了"生活实践"论的文艺观.他认为美的对象是"从人类生活实践中的立场去显现出来的".每个人的生活实践不同,对统一各个对象的美的判断也就不同.黄药眠在谈到自然美的时候,并不承认有单纯的自然美,认为文学描写自然形象的时候,常常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现的是人的境界,人的感觉和理想.民族传统也是客观存在,是美与艺术的第二根源,是使美成为美的深层原因.在注重文艺的客观性同时,他强调"作家个人的具体感受"、作家的"主观世界"、作家的"创作心理",认为时代的和阶级的东西是不能直接宣讲出来的,必须通过作家个人的全部的经验和体验以及全部的智慧才能进行创造.他意识到单一的认识论,即"存在-意识"的二项关系式,不能解决全部文学问题,而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论和价值论对于文学艺术问题更具有阐释力,这是很了不起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向生活世界回归"是当代审美的大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于现象层面,显现为艺术活动领域内"美的消解"和日常生活领域中"美的泛化";反映于观念层面,亦有主张审美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倡导"环境美学"以及鼓吹人的"审美化生存"等不同的取向."审美回归生活世界"与时下流行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之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后者属"审美回归"的重要表现,而由于其孳生于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文化的土壤中,有着明显的商业化运作与传媒控制的背景,又常会给"审美回归"带来某种程度的"异化",需要加以警惕.审美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它拓展了审美活动的领域,改变了审美活动的方式,而最根本的乃在于凸显了美的本原,对审美与生活世界的关系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进而为审美化人生的构建创造着前提,且预示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型态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美在当代的回归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作为美学最基本的范畴,它既是一个逻辑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样,美的发展过程既是逻辑的运动,也有历史的运动.本文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从宏观上勾勒出美向崇高、丑、荒诞的运动轨迹;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现代与后现代这一历史、文化语境中绘制了美在当代回归的蓝图;以美在当代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当下人类的精神追求重建一个即有现在性又具未来性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1.
论"三言二拍"否极泰来的角色扮演及审美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维  杨冬梅 《江汉论坛》2007,(6):118-121
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市民文化日益高涨的语境下, "三言二拍"的角色扮演中突现出否极泰来范型,主要包括发迹变泰、破镜重圆、绝处逢生等几个维度.这种动态化的角色扮演既是那个时代人们角色期待的投影,又是当时市民阶层特定的审美心理的反映,并且形成中和美、人格美、新奇美等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2.
苏轼"人生如梦"观,形成于任徐州太守时期,定型于"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时期.苏轼的"人生如梦"既不仅是一般文人在政治坎坷时期的自我排遣,也不仅停留在陶渊明式关于生命短促的慨叹上,而是在大乘佛经尤其是<圆觉经>的影响之下,在参究佛家"如幻三昧"中的梦觉不二含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儒佛整合式的生命体验.这一生命体验渐老渐熟.这表现在他以如梦观整合、升华了他的人生思想,并始终保持一种亦儒亦佛,非儒非佛而又圆融统一,超然离执而又积极用世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相似文献   

13.
在陶渊明诗文中,凸现出一种深沉的“回归意识”,而对远古自然之世的追怀则更具文化哲学意义。本文以西方反文明、反现代化思潮作为参照,对陶渊明的那种远古情结所具有的文化、美学意义进行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张振云 《兰州学刊》2005,(3):282-283,302
阮籍和陶渊明都爱饮酒,都是诗人.但是,阮籍的诗中几乎无酒,而陶渊明诗则几乎"篇篇有酒",其中的原因既在于陶渊明的时代,看惯了乱世的变迁,思想变得平和,更在于陶渊明通过儒家"固穷守节"、"安贫乐道"的修身之道,达到了道家的"抱朴守真"的既躬耕又脱俗的生活境界,诗与酒的融合便缘于此,不是酒与诗彼此融合,而是二者都融合在生活里,成为一体.阮籍诗与酒的分离,亦缘于生活的两面性:表面反礼教,内心执著于礼教,诗与酒的分离实是心灵的自我分离.此外,阮、陶二人亦有着时代思想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5.
傅义强  郭力秋 《学术界》2005,(4):253-258
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逐步摆脱了康有为的思想束缚,变得激进,倾向于革命.但是1903年赴美国考察回来,他却主张君主立宪,回归到改良阵营.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孕育者之一,然而1919年游历欧洲后,却逐渐拉开与"五四"人的距离,被认为是回归传统文化.考察梁启超由激进而趋于保守的思想演变轨迹,可以发现其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内涵.他的回归非但不是落后,反而是对中国未来的超前思考.  相似文献   

16.
赵沛霖 《人文杂志》2008,(1):129-134
以家父和寺人孟子为代表的"变雅"作者群,是西周末期各种社会矛盾总爆发前夕,从贵族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特定阶层.他们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使他们以诗歌为手段,对以周天子为首的最高统治集团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由此而走上了时代政治、思想的前列,并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理想人格:忠贞无畏、正气直节以及道德精神的自觉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中国历史上广受崇敬的志士仁人,在道德精神和理想人格方面与这个作者群有着诸多联系,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视为他们为前驱.这个作者群的道德精神和人格理想,不但赋予诗歌以全新的内容,使之具有新的时代观念特征,从而促进了文学领域思想观念的提升,而且对推动我国伦理道德和文化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反映在"孔子与点"包括"绘事后素"的说法中.其中透显的主要观点类似于张载所说的"充内形外之谓美".这可以作狭义和广义两重理解.狭义地说,其"美"指向一种"圣贤气象",即指为道德所"充内"而时时自觉并发用的"圣贤"在"容貌辞气"间透显出的精神光芒.广义地说.其"美"则指向一种"天理流行,随处充满"的境界,这一境界类似于孟子"使万物莫不遂其性"的"圣"、"神"境界;孔子的领悟是,当万物真正达到这一"各正性命"的禹度时,其"形外"的光芒即表现为万物之美.这两个方面遂构成了孔子关于美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18.
与其它城市当代艺术家群落的"漂泊"性不同,"景漂"具有某种"根"性,即文化上的"回归"情结;"景漂"是古老景德镇"活性"的文化有机质,目前他们已经大致具备了文化传播的主体性;"景漂"理应是景德镇的"灵魂"和"主流",敬畏这种存在并利用和发挥好这种文化有机质,或许是关系这座国际瓷都文化复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易传》"美"、"文"渊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传》的"美"、"文"源于《易经》的"含章"。"含章"是地美升华为天美的立脚点,是乾天阳刚走出巫术暗昧与坤地阴柔相应的导引,是理想人格内外美相统一的发端,为理想人格美的塑造开辟了天地境界。"章"与"文"有同有异。"章"以实致虚",主实;"文"以虚带实",主虚。它们的差异,从侧面印证了《易经》的美学意蕴只在"含章"。  相似文献   

20.
何云松 《船山学刊》2005,(4):205-207
黑格尔认为,自然美不配称为美,谈论自然美是为了指出它的缺陷从而突出寻求艺术美的必要;自然生命作为美是自然美的最高形式;自然美是抽象统一的外在美,它的根本缺陷是自在而不自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