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唐代专题吟咏或涉及曲江的诗有近300首,描写曲江一带景色的诗篇,更是举不胜举。这些诗彼此影响、相互交叉结合为一个整体,反映了唐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等生活的多个侧面,形象地展示了大唐的盛世风流、政治兴衰和士人心态,并蕴涵着复杂的人生感慨。曲江诗,是唐王朝的时代缩影与世情画卷。  相似文献   

2.
杜甫在唐代安史之乱前曾经旅居长安,贫病交迫,生活困顿,一度落户城南,结茅隐居。但是准确地点在那里?论者说法不一:一说少陵之西有杜甫旧宅,一说杜甫卜宅下杜;近来还有同志提出杜甫定居唐京长安城的偏僻坊间。细作推究,颇不尽然。杜甫是写实诗人,可靠的论据还是杜诗本身。从杜诗来看,杜甫落户之地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少陵原下的杜曲。本文浅述管见,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3.
论唐代童子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子科虽然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常科,但却不为研究科举制度史者所重视。童子科在唐代最早见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它的出现是唐代统治者积极推行儒家教育、维护封建统治的结果。它的设立曾在唐代社会产生过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代中叶,被“安史之乱”破坏的社会经济又逐渐得到了恢复,尽管它的繁荣程度已非昔比,但也得到相对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唐代文学在这个时期再度出现繁荣的景象。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名家辈出,流派纷纭。当时曾有一位不被世人注目而又为后人所称道的女诗人跃上诗坛,她以独特的风格和气势,为唐诗这颗璀灿的明珠增添了光辉。她,就是薛涛。  相似文献   

5.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因司马迁曾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曾继承其父司马谈生前之职任太史令,而太史令最初又称太史公,故名。《史记》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它对中国文体发展史的贡献,首先反映在史体上。 一、它开启了我国通史的写作风气,创立了“通史”这一大史体。在《史记》之前,中国历史上虽也有过一些史书,如《春秋》、《国语》、《战国策》、《尚书》,但它们都或为断代史,或为国别史,《尚书》在严格意义上讲,它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史书,因为它只是一些公文的汇编。因此,  相似文献   

6.
熊明 《北方论丛》2013,(4):73-78
唐时的长安,在各种节日期间,上至帝王卿相,下至庶民百姓,均喜游宴于曲江。在各种各样的曲江游宴中,新科进士们的曲江会最为隆盛,由于新科进士们的特殊身份,除了饮酒赋诗作文,曲江会又有许多不同于一般宴聚的特别习尚,因而成为春来曲江江畔一道独特的风景。作为进士及第后的特殊庆祝活动,曲江会不仅在唐人的诗文中多有描写,在唐人小说中也多有表现,为时人以及后人所羡叹。唐人小说中的曲江会,在呈现唐人普遍游宴习尚的同时,又呈现出许多特殊的风情,更可窥见唐时多姿多彩的士人心态和形形色色的世间人情。  相似文献   

7.
位于洛阳龙门西南的平泉朝游是洛阳八景之一,此地在唐代中晚期存在一处包括宰相李德裕平泉山庄在内的别墅群。平泉又被称为灵泉,大概是来源于《穆天子传》所描述的昆仑仙境中泉水的名称。平泉别墅群至少包括六处达官贵人的园林式别墅,是以李德裕、白居易为代表的唐代中期文人们所反复咏唱的景胜佳绝之地,在中国乃至东亚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以西安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研究对象,依托市场调查数据,借助游客满意度评价模型,对西安曲江新区国内游客旅游感知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西安曲江新区国内游客相对全国表现出较低年龄结构和较高文化层次.旅游游客感知方面,游客总体满意度感知较高,具有很高的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其中游客时西安曲江新区旅游硬件环境总体满意度较高,而对旅游软性环境总体满意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9.
黄河蒲津渡开元铁牛雕塑群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开元年间重修黄河蒲津渡浮桥时建造的铁牛群雕的出土,使我们必须思考它的如下意义它的艺术构想中融注着异常强悍的国家意志和壮盛的时代精神;它不仅具有创造性的实用价值,而且展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别一种审美境界它有庞大而别致的布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有极具创造性的形体铸塑,并表现出对气势雄浑的审美风格的自觉追求。从唐代乃至整个古代美术史的视野来看,这个群雕既与盛唐艺术同气相应,又在宗教雕塑与陵墓仪卫雕塑两类题材之外,别立一种艺术范型它是风格、内涵独具的实用建筑艺术雕塑。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应该给这一艺术创造以客观的估量。  相似文献   

10.
李栖筠本人在唐代的知名度并不高,但其子李吉甫,其孙李德裕,却是唐代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个河北赞皇大族在唐代中后期的政治舞台上曾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学术界对李吉甫、李德裕都有一定的研究,但对李栖筠的研究则明显薄弱.这其中的原因,固然与李栖筠的学术成就及政治建树不及乃子乃孙外,但更与正史中有关于他的材料的严重不足有关.也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对李栖筠的专题研究实在是廖廖无几,滁了上世纪四十年代陈寅恪先生曾写过一篇《论李栖筠自赵徒卫事》的专题论文外,再无其他深究李栖筠其人其事的学术论著,这多少有些让人觉得遗憾.  相似文献   

11.
三秦出版社出版的“隋唐历史文化丛书”中,有高世瑜同志撰写的一部《唐代妇女》。本来只是随手翻阅一下,不想被其深深吸引住,竟一口气读完了。 全书由引言、结语和三章正文组成,十四万余字。它概略论述了唐代妇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分析了其各阶层的生活、心理及其所创的业绩。掩卷而思,觉得它确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著作。  相似文献   

12.
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京兆尹韩愈和御史中丞李绅为台参事发生了一场争论。台参是什么?过去辞书都无确解。它不仅是唐代官制、礼制方面的一个问题,而且涉及到唐代的牛李党争问题。因此,对它加以研究,还是有其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1 朱雷先生曾对麴氏高昌时期的“作人”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并预言:“麹氏高昌时期这批相当数量的‘作人’,在唐贞观十四年(640)平高昌后,就再也没有看到这一名称。”但是笔者在翻阅唐代文献时,不独在文献资料中看到“作人”一词,而在出土的唐代文书中也屡屡发现。这种作人的属性及其与高昌作人有何关系,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14.
唐代巴蜀佛教与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学者曾指出:唐代著名文学家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不对佛教表示关心,不以某种形式与佛教发生关系。佛教的兴盛发达在不同方面成为影响唐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到巴蜀,这是唐代经济与文化得到突出发展的地区。隋唐大统一局面的形成,促进了这一地区与中原和江南的联系与交流。特别是唐中叶以后,中原动乱,而巴蜀保持了相对安定;唐皇室两次(玄宗、僖宗)入蜀,客观上加强了这种联系。巴蜀佛教,也在这一局面下取得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巴蜀地区有其独具特点的文化传统(如道教的影响),又西邻吐蕃,与藏传佛教有密切交流,使得这一地区的佛教也具有明显特色。  相似文献   

15.
杨小敏 《甘肃社会科学》2003,(2):108-110,114
《女论语》是唐代贞元年间宋若莘、宋若昭姐妹写的一部关于女子行为规范方面的书。这部书反映了她们对妇女家庭角色的伦理定位 ,是唐代后期知识女性家庭伦理思想的缩影。透过它 ,可以了解有关唐代的女子教育、唐代后期妇女地位的变化以及唐代政治的某些情况。其中的有些内容 ,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唐代盐产考     
唐代盐政对中晚唐历史进程影响巨大,而唐代盐产情况则是唐代盐政实施的自然物质基础。它对唐政府的盐利收入,盐政机构的设置,官盐行销区域的划分以及盐商、盐贩的地域构成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唐代的食盐种类、盐场分布和食盐产量三个方面的梳理,以期时唐代盐产情况有一个较为清晰全面的认识,从而推动唐代盐政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正对唐诗在唐代的传播进行研究,是一个颇有难度的课题,因为这必须涉及诗歌的传本,而雕版印刷虽然出现在唐代,却没有刊印过唐人的诗文集。据笔者所知,五代时和凝与贯休的集子是中国文人最早进入雕版印刷的,而唐人诗文集的刊刻在宋代才开始。没有版本依据,没有刊刻地点,没有印本数量,除了敦煌遗书中少量诗文残卷抄本,没有其他实证材料,要想描述唐诗在唐代如何传播,已经很有难度,更何况还要探讨唐诗传播与唐诗发展的关系。我对这一课题曾有过些  相似文献   

18.
<正> 唐代教育管理制度承隋朝的基趾发展而来,以全新的面貌登上了中国教育史的舞台。唐代教育管理制度是统治阶级藉以维护封建国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培养本阶级人才的方法和手段,它为后代所仿效,对以后的封建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笔者拟就其基本制度和特点作一粗浅探讨,请教于方家学者。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五九年,我国学术界进行了一次关于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的讨论。在这次讨论中,有些文章曾引用了唐代诗人李颀送给当时著名琴客董庭兰的一首诗作为有助于自己论点的资料,并按照各自的理解,对这首诗的内容和它的题目作了不同的解释。这些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唐以前就有了诗学传统的渊源。它有两条发展线索:一是从先秦著作中的论诗之语到《诗大序》、钟嵘《诗品》等论诗专著;一是从先秦著作中有关诗事的记载到《诗小序》、《世说新语》中有关诗人言谈轶事的记载。这些都为唐以后诗话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唐代大量笔记小说中有了诗人奇闻轶事的记载,并由笔记小说发展分化,出现了纯粹记录诗人言谈遗事的本事诗,成了唐代诗话的前身。本事诗之后,唐代出现了用笔记体写成的、集记事和评诗为一体的诗学著作——诗话。它以轻松灵便的笔调,随笔漫录;以亲切平易的文风,道出重要的诗学内容。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