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忠于教育事业,执教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强调自学成才,是孔子教育思想内容之一,本文试图就此作一初步探讨。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但他“作《春秋》”。“修《诗》、《书》、《礼》、《乐》”;又“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史记·孔子世家》)可见,孔子不仅是一个大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个大学问家。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来的呢?他明确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子贡原来认为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后来,改变了看法:“卫公  相似文献   

2.
《论语》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据日本学者山下寅次考定,谓《论语》编纂年代为纪元前479年(孔子卒年)至400年(子思卒年)之问(《史记编述年代考》附《论语编纂年代考》),这与杨伯峻先生“《论语》的著笔当开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的论断不谋而合(《论语译注》)。这就是说《论语》的成书距今2300年。在2300年之前,我国就出现了儒学的开创之作。“这部书所写的人物,是以孔子为中心,在我国文学史上,以写一个人物为  相似文献   

3.
<正> 孔子的人性思想,是孔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不拟对它作全面的评述.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一) 孔子人性思想的内容是什么?这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今人研讨孔子人性思想,多以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为据,似乎这就是孔子人性思想的基本主张。其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4.
<正>孔子的言论除了在《论语》中有较为集中的记述外,更大量的还散见于历代特别是周秦两汉的重要典籍中,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就精辟、可信程度而言也丝毫不亚于《论语》。正因如此,古往今来不少学者都曾致力于纂辑《论语》之外的孔子言论并且各有所成,而由裴传永同志奋斗七载始告完成的《论语外编——孔子佚语汇释》(济南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一书,更是这类书中饶具特色、扎实严谨的一部。我认为这部书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 孔子作为一个重要历史人物,其社会影响和政治地位在其生前死后是不断变化的。它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有这种变化?从中又能看出些什么样的问题呢?本文就封建社会前期(春秋末至东汉末)这方面的问题,谈点看法。一、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影响逐步扩大孔子活着的时候,曾受到过围攻和讽刺,但也曾受到很多人的称赞和尊崇。如他的弟子颜回称颂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说理著作,也是第一部集中地记叙一个人物言行并展示其性格特征的著作,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论语》在文学史上之所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因为书中刻画出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这个人物形象,其次是它的语言独具特色。一、《论语》是本什么样的书?《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个说法大体上是正确的。即孔子去世之后,弟子们…  相似文献   

7.
孔子教育思想的显著特点,就是重在理想人格的培养。《论语》一书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也包括其他一些人,但为数不多)的对话录,其间的谈话可以说大都是围绕着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展开的。这个按照孔子人格理想所应成为的人,就是孔子的理想人格。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都是些什么人呢?他们各有那些品质特征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孔子人格理想的模式问题。 首先,是所谓“圣人”。“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说他看不到圣人,能看到君子就心满意足了。可见,圣人是他所理想的人格,这种人在人格分层上比君子高,他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因而是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8.
<正> 有文明古国之称的中国,却有一个极不文明的现象:除极个别特例,广大妇女一直屈居于“第二性”地位。因为孔子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论语·阳货》,下引《论语》只注篇名)所以有人便将责任完全委之于他。虽也有人著文证明孔子说“女子难养”非但不是轻视妇女而是歌颂妇女,但该说势力相当单薄。笔者不赞同轻视说和歌颂说,而认为孔子说“女子难养”仅是发泄对女性的抱怨。仔细分析一下孔子此说的产生因缘,便会发现孔子作如是之说是相当自然且情有可原的。  相似文献   

9.
略谈《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庄子》一书中,孔子是出现最多的人物之一,而《庄子》又是先秦古籍中叙述孔子言行最多的典籍,(仅次于专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之言行的《论语》)因此,对《庄子》书中以孔子为主要人物而叙说的故事和言论,作一番分析探索,不论对于研究孔子、庄子,或研究儒道思想的斗争与交融,均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为政",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的相当部分讲到如何"为政"。而"为政以德"又是孔子为政思想的核心。在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认真研究孔子的为政观,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一、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孔子十分强调"为政以德"。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何谓"为政以德"?按照《论语疏义》的解释,就是"明明德以亲民,本仁心以施仁政,保民而王,非自求尊荣与富贵也,是谓为政以德。"这就是说,"为政以德"的要义有三:一是"明明德以亲民",就是为政者首先注重…  相似文献   

11.
“为政”,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的相当部分是在讲如何“为政”;而“为政以德”,又是他为政思想的核心。在贯彻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时候,认真研究孔子的为政观,对于我们各级领导者在执政或行政工作中继承发扬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为政以德的重要性 孔子十分强调“为政以德”。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  相似文献   

12.
“章华台”是著名的楚国古建筑,每每见于史载及文人之歌咏。新版《辞海》说“章华台”凡有四:一为华容之章华(在今湖北潜江县西南古华容县城内);二为城父之章华(在今安徽毫县东南古城父境内);三为汝阳之章华(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南古汝阳城内);四为“豫章台”(在今湖北沙市)。本文着重对一、四两处进行考察。华容之章华“楚筑章华于前,赵建丛台于后”(张衡《东京赋》)。这是“章华台”见于古人文艺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中的“仁”,是研究孔子仁学的基本素材。以往或不知今本《论语》多处“仁”字有误,或误解部分“仁”字之义,对孔子仁学内涵的归纳发生偏差。排除不正确的材料与误解,《论语》中的“仁”虽从词义上可分为四类,但其实质皆是“爱人”——关爱他人,孔子仁学的真正内涵,只有“爱人”一项,而没有其他。  相似文献   

14.
罗积勇  张秋娥 《殷都学刊》2008,29(1):121-126
《论语》中的孔子及孔门弟子之喻体一般是取人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作喻体,而孔子及其弟子所熟悉的领域也就是他们所用比喻中喻体的取向。其喻体取向分为五大类别,依其占全部喻体的百分比排序为:自然、日常生活、六艺及军事、手工业及经济活动、器物,体现出“近取譬”的比喻生成原则及特色。《论语》中孔子及孔门弟子之喻体取向特色是在言说方面具体贯彻孔子为仁之方而形成的。“近取譬”是孔子对前贤比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 《论语》一书中颇多有关天命的记叙与论述,而旦往往与哲理、政事、礼制、立身等重大问题联系起来。直至书的末章记道,“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把“知命”与孔子一向认为立身成人(而且是为君子)的重要条件“知礼”、“知言”并列,且置之首位,足见其在孔子思想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第三章经例据上所列历朝法令之增减出入也既如彼。吾儒学说之离合异同也又如此。然则吾人今日之所谓经学者将何所适从乎。此亦经学家开宗明义之第一问题也。于此而求得二例焉。一则曰尊经派。何谓尊经派。谓经非孔子一人之所作。特经孔子之删订赞修以垂为教典。是故其界说曰。书非出于孔子之前。及虽出其前。而非  相似文献   

17.
孔子删诗说     
司马迁的孔子删诗之说,自唐代孔颖达开始怀疑之后,日趋否定,如郑樵、朱熹、赵翼、崔述、魏源等,皆否认孔子删诗之说。当代研究《诗经》者,几乎都认为孔子没有删诗,否定孔子删诗之说似成公论。依据有三:一是根据《左传》季札到鲁国观乐时孔子才八岁,而季札听到的诗歌分类及先后顺序,和今本《诗经》基本相同,以此论定孔子不曾删诗。二是根据《论语》,孔子自己说过《诗三百》,因而认为在孔子之前已有定型的《诗三百》。三是根据逸诗少。我们认为《左传》的记载不可信,《论语》中有删诗之证,逸诗少符合规律,《诗三百》成书于孔子四十六岁之后。  相似文献   

18.
<正> “知天命”是构成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下文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在叙述自己修养的历程时,也把“知天命”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孔子关于天命的论述表明,天命观是其人生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应纳入人学体系中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大儒王船山尊崇孔子之动因有三:船山先祖由习武向尚文的度越;动荡的社会现实下除《论语》之外的其他经典不可多得,传世经典《论语》为其学习之要;明末清初社会现实大礼之不传,为“存先王之精意”而尊孔崇孔。船山尊孔崇孔有三个基本维度:考孔子之家世、敬孔子之德、崇孔子之学。船山对孔子家世的考究,说明船山对孔子家世之尊;对孔子之德的阐扬,表明船山敬孔子之德;对孔子学术的探讨,表明船山崇孔子之学。船山对孔子的尊崇,印证船山思想属于儒学、特别是属于宋明理学之苑囿。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孔子的审美理想是美的人生境界关于孔子的审美理想,有关文章和著作论述颇多。不过,假如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大多数论者还只是停留在字面意义的理解上,仅仅抓住孔子明确提到“美”字的地方进行探讨。事实上,孔子对“美”字的使用很不统一,内涵也很不固定。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以下凡引《论语》均只注篇名),“里仁为美”(《里仁》),以及《尧日》篇提到的“五美”等等,这些“美”字的含义大体上相当于“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