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船坚炮利",可说是近代国人对西方列强的最初印象。但清政府建造近代海军的过程却一波三折,极不顺利。建立之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直接与英国侵略军交战的林则徐深刻感受到近代海军的威力,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最早提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构想。但当时朝野却仍昧于世界大势,还认为中国是位于世界中心的"天朝上国",外国仍是远逊于中国的  相似文献   

2.
一、地主阶级"经世派"的改革主张与职业教育思想的萌芽 19世纪前期,清政府在反对西方侵略战争中一败涂地,不但不得不开放贸易口岸、租借土地,还要割地赔款.奇耻大辱使少数有识之士开始觉醒,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经世派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反抗良方.  相似文献   

3.
郭嵩焘出使英法的两年间,游历西欧,耳闻目睹了英国教育的先进、政治的民主、经济的繁荣,反观中国的现状,萌发了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教育、经济管理模式,而且要学习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度的思想。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率先主张学习西方文明特别是政治文明的进步的封建高级官员,而且带动了中国近代的"出使"之游。  相似文献   

4.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15,(5):132-133
《法的中国性》王人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本书主要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法律中使用的核心基础性概念(比如民权、民主、宪法等)以及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劳教制度、法家思想等的一种开放式研究,从跨语际实践及词源学的角度阐释和辨析了民权、民主、宪法等的起源及其流变,对中国传统的法家思想进行了现代阐释。本书旨在说明:一、中国近代有关宪政的观念和表达与对西方的观看有关,与西方身在的那种"优越性"有关,或者说与西方"强"中国"弱"的事实以及中国对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目前的法制是否是"西学"?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值得每一个中国的法律人士认真思考。在笔者看来,"中国的法律制度是否已经西学化"这个问题实际上隐含着三个子命题:其一,对法律制度区分"西学"与"中学"是否有意义?其二,"西学"是否已经事实上成为了中国法律制度的主流,"中学"有没有彻底消亡?其三,就中国的法制建设的中远  相似文献   

6.
严复在中国近代史上无疑是一位会通中西文化的先驱人物。由于其自身早年蒙受国学和后来留学英法等教育经历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社会思想时常在严复身上交织密切并发生碰撞。这体现在严复在引进和译述西学之时,时时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以期所引进之观点更符合中国实际之国情,易于被国人所接受。其中,他在翻译传播西方政治哲学家斯图亚特·密尔的政治学著作《论自由》时,用"群己权界"四个字的核心概念来解释liberty(自由)、right(权利)等概念,第一次将关于自由的理念引进国门,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进程。  相似文献   

7.
叔本华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从近代到现当代的转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以理性主义为传统的哲学道路上实现了巨大的突破,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叔本华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想对后世科学技术、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物自体"理论出发,通过叔本华对康德哲学中"物自体"和"现象"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阐述其唯意志主义哲学体系及其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
西医传入天津后,英国传教士医生马根济通过与李鸿章的交往,使天津上层士绅对于西医的认识有所改变。天津上层士绅因此出资创办了近代天津第1所规模完整的西医医院及近代中国第1所官办医学馆。该医院先后名"伦敦会施医院""总督医院""马大夫纪念医院",即天津市肿瘤医院的前身。马根济及马大夫纪念医院将西方医学技术引入天津并加以传播,催生了近代天津西医管理及医学教育模式的诞生,推动医学人文思想乃至社会思想观念认识的改变,在近代天津西医起源与发展进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是洋务派主要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封建制度的卫道士,同时又是学习西方的先驱者。在传统自然经济向社会化商品经济缓慢过度的时期,他的经济思想一方面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萌芽,一方面又成为民族资本主义的羁绊。本文对张之洞的经济思想进行浅析,论述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其经济思想中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交织与矛盾,进而对张之洞的经济思想做一个较为全面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江晓原 《科学咨询》2004,(17):42-43
长生,是人类一个古老的梦想.这在中国和西方都不例外.我们今天仍然熟悉的某些祝词,如"永垂不朽"、"在××中永生"之类,追溯其最初的语境,应该都与一个古老的信念有关-那就是古人曾经相信,永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再看阎锡山     
余世存 《领导文萃》2014,(15):58-60
正考察阎锡山的一生,他是有根柢之人。文学史家曾概括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的关键词,有"焦灼""心碎""嫉羡"等等。因为中西文明的冲撞,在西方的强势影响下,中国从道德到器物到文章都相形见绌。连孙中山都作激愤语:"中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阎锡山作为一省大员,没有这种"时代病灶",他是知道中国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史上,在寻求祖国自强之路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物质接触、制度借鉴和精神交往三个阶段。但不论是处在哪个阶段上的仁人志士,都不约而同地将兴学养才、发展教育视为祖国的救亡之道、富强之本,并由此提出了职业教育的思想主张,且最终使职业教育制度得以确立与发展。对此,学术界一般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等角度来论述近代职业教育兴起的原因、历程及作用。但笔者认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是近代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自强之路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诸多自强之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展开论述,以求教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时下的一个高频词.几乎人人都在谈它。其实,它既不是舶来品,也不是政治大人物发明的,我国传统文化中类似的表述很多,比如儒家的民本思想,法家的兼爱思想,佛教的平等思想,还有近代由西方传人中国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思想等等。可以说,这是一个杂糅了中外文化精髓的词。但老实讲,“以人为本”在中国从来就没有实现过,倒是与民本位思想背道而驰的“官本位”与“钱本位”思想(诸如“朝里有人好做官”、“有钱能使鬼推磨”就是明证)一直在大行其道,也有广大的市场,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人类最高层面的智力活动。在全球的文明史上,中华民族曾骄傲地向世界贡献了许许多多的闪光的智慧,四大发明承载了华夏民族的历史荣光。近代以降,农业文明日渐式微,新的文化传统农业文明辉煌不再,但富有创造性的中国人并没有就此沉沦。从“师夷长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全面学习西方文化,东、西两种文明激烈竞争和互相砥砺。  相似文献   

15.
福泽谕吉(1835-1901年)是近代日本启蒙运动创始人,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积极批判封建主义思想,宣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推动日本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化做出重大贡献,成为一代思想教父,被誉为"日本的伏尔泰".  相似文献   

16.
陈翠云 《经营管理者》2009,(19):337-337
当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之时,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为应对新形势下的"夷务"进行了艰苦探索,郭嵩焘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其独特的"循理"外交思想形成于郭嵩焘之"耳闻目睹",有坚实的思想基础,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表现形式。这一思想虽由于时代局限未在当世产生深刻影响,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富。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十年浩劫曾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致命打击.近年来,西学在我们的社会又有渐成主流之势,在一些国人的眼中,传统国学文化无疑是"糟粕"、"落后"、"过时"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路"的六个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局势,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大胆吸收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又有效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无论同际国内,都在热议"北京共识"、 "中国模式" 和"中国道路".我们认为,"北京共识"是西方政界和学术界的话语体系中的提法,本质上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9.
正我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到"文化理念的来源"这样一个问题。企业文化的理念与企业家的价值观取向紧密相关,而企业家从古今中外诸多思想源流中汲取的思想营养,是企业文化理念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众多中国企业家管理思想和价值取向来源的庞杂性,又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在许多中国企业的文化理念中,你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人:国学大师、革命战士、西方传教士、英雄模范、西方企业家、佛学高手、文人墨客、江湖术士。网络上流传一篇文章"马云的哲学与价值观演变史"(作者不详),  相似文献   

20.
正在这个炎热的6月,一本关于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学术新著正式出版,这就是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国际关系学高级讲师潘成鑫先生的《国际政治中的知识、欲望与权力:中国崛起的西方叙事》。长期以来,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西方对中国认知"都是一个人们关注的议题。潘成鑫先生此书主要从学术角度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中国向世界所做的"和平崛起"承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