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苏星鸿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6):35-40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必须对两个前提性问题即可能性和必要性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从可能性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形态,具备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其国际话语权构建是可能的;从必要性看,解决全球性问题、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都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其国际话语权构建是必要的。当前,我们应该努力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认同,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2.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Z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出中国声音,打破西方政治话语垄断,讲好中国故事,完善政治话语的国际化表达。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树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4):28-32
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就是把思想理论建设始终放在优先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85年来党不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创造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而使党在思想理论上永葆先进性,并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4.
张睿蕾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3):30-34
随着中国不断融入国际社会,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也不断凸现出来。提升国际话语权不仅要依靠传媒力量和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要以30多年改革开放所积累的中国模式为核心内容。当今,中国模式在国际社会的热烈讨论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成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资本。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视域下中国国际话语权顶层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银珍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全球化背景下,话语权已成为各国竞相角逐的一种新力量。为了确保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中国需要赢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西方"话语霸权"、民众价值观多元化、西方"妖魔化"、非意识形态化思潮泛滥等一系列挑战。中国崛起,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是有利的客观条件、理论基础和价值原则。顶层设计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关注民生的国际形象、创新宣传方式、和谐发展实践活动,是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影响力的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而后不过两年,他又放弃使用这个概念,主要原因是此概念缺乏科学性,并容易引起逻辑上的混乱。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应当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替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本国化这一命题上并不是先驱者,我们只能算是一个探索者,而苏联东欧国家先于我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虽然现在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但它们过去的成功对我们在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上有着启示与借鉴作用。同样我们也应该反思他们的失败与教训,来告诫自己。 相似文献
8.
王桂芝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3):74-81
中国道路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核心内容,提升中国道路国际话语权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更多的有益借鉴和启示,也可以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当前,中国道路国际话语权面临着来自于西方话语霸权、国际社会的质疑以及“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等外部挑战.究其原因,有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冷战思维以及维护西方自身利益的因素,也有中国道路国际话语权建构缺失的影响.要以坚持道路自信,做好项层设计为前提,解决好构建中国道路国际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这个核心问题,抓住提升中国道路国际传播能力这个关键,不断提升中国道路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本国化这一命题上并不是先驱者,我们只能算是一个探索者,而苏联东欧国家先于我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虽然现在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但它们过去的成功对我们在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上有着启示与借鉴作用。同样我们也应该反思他们的失败与教训,来告诫自己。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心鉴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6):8-13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基本思想,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重要特点。科学发展观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本质、状态、目标和基本要求,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宝贵品格。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仇小敏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3):17-21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发展、思想传播与革命活动的逻辑呼唤;是教条主义与行动指南的逻辑抉择;是深刻理论与具体实践的逻辑结合。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的最初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当前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实现中国化?何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路径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旗帜,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之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13.
陈宁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54-56
马克思及其继承者在艺术理论中,重视艺术与历史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马尔库塞提出了"审美解放论",把审美作为改造世界和历史的物质力量;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认为审美介入历史、建构历史;伊格尔顿和詹姆逊继承了以艺术解释历史的方法,前者强调文化生产对历史的重要性,后者提出了"认知测绘"美学. 相似文献
14.
王錱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15-20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及其结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特征的内在联系,并从江泽民同志揭示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三个构成部份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丰富和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规律。认为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提出的一系列新的理论和实践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造性发展。提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结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正是体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探讨国际关系伦理,发展和扩大国际社会的道德共识与行为规范,不仅在于阐明其对构建和谐世界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更在于如何判断具体问题领域中的伦理因素和性质,并找到道德适度的界限和相关策略:明确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以避免战争,尽量减少战争带来的伤亡,维护世界和平;各国要相互尊重,平等的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发展,实现世界的共同繁荣;南北国家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寻求最佳的结合点,共同致力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各国必须以伦理道德为依托来解决国际人权问题:必须承认人权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确立一个同纷繁复杂的文化多样性相协调的普遍的最低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6.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其中最重要的经验是: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某些观点有"过时"的地方,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必须正确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关系;必须不断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运用马克思的批判方法和批判精神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问题,对生态危机的原因追溯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并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成因的理论剖析,试图寻找人与自然矛盾的生态化解之道,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危机理论。笔者主要对国内生态哲学界关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初步梳理,试图呈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危机产生根源的多层次剖析和多维度探索。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其中最重要的经验是: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某些观点有"过时"的地方,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必须正确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关系;必须不断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邓红艳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5-7
在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最后指出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均表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有交集,显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对人道主义的肯定;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基本关系可以表述为:人道主义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形态,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创新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内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