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中国统计》2012,(7):20-21
以二、三产业充分发展为依托的人口城镇化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才能促进青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本研究依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近年来青岛市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情况、城镇人口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情况及其相互关系、城镇人口在青岛各区市的分布情  相似文献   

4.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四川的登记人口中: 1.人口最多的县:资阳市安岳县1424518人 2.人口最少的县:甘孜州得荣县23791人 3.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人口最多的是:成都市武候区7962人  相似文献   

5.
深圳市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资料数据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建设,2001年初召开了相关的培训会议,对该市人  相似文献   

6.
《浙江统计》2002,(8):36-39
建设浙江首先必须了解浙江。人口,作为最基本的省情,更需要我们全面地把握。随着轰轰烈烈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束,我们获得了反映浙江人口情况的最新资料。本刊将陆续全文刊登本次人普开发资料《浙江省人口发展报告》,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8.
立冬翌日,随领导检查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听小区辅调员诉说,有感乃发。  相似文献   

9.
10.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中最活跃的因子。人口结构特征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进步的进程,是各级领导考虑问题和宏观决策的依据。蓟县2006年人口分布特征如下: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人口的数量、分布、结构等因素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统计数据,对浙江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全省人口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两者间的关系,总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及相关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加强城镇体系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根据湖北和武汉统计年鉴等资料中的人口数据和社会商品零售额数据,拟合出反应人口分布和商业网点分布的计量模型。然后根据模型的含义,并综合考虑其它影响商业网点配置的因素,给出适合武汉市人口分布的商业网点优化配置的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贵州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快速汇总主要数据已公布。人口普查资料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重大国情、省情,人口的现状是过去人口与社会经济互动的结果,现阶段人口的变动又会对未来的人口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以贵州和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快速汇总主要数据为主,结合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十多年来贵州人口变动的几个主要特征和问题,以及未来人口变动趋势对社会经济各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图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进一步的关注。在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时期,了解并能动把握人口现状和未来变动及影响,对搞好贵州的大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钱纳里模型研究成果比照分析了黑龙江省人口城镇化与其工业化、非农化、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发展比全国城镇化发展更加符合钱纳里模型,城镇化发展过程健康,并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是世人关注的统计普查,其数据处理与分析需要功能强大、处理科学的计算机统计分析系统,文章论述了SAS做为最著名的分析系统,在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分析中的应用前景,并论述其部分功能限制,期盼SAS能设立标准的人口生命表模块与标准化分析模块。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嘉兴市区人口集聚加快,人口城镇化率显著提高,但也存在市区城镇化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完全城市化”问题突出、城镇化提升落后于县域等问题.建议转变观念、加强规划、调整产业、创新机制等,促进嘉兴市区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人口居住质量与住房消费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山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死亡数据的整理,分别从年龄、性别、地区、疾病等多方面详尽地分析了山西省的死亡水平。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旨在强调人本管理,城镇化的核心突出以“人”为上.为了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文章着重从人口城镇化进程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三个方向的发展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不均衡,城乡二元制阻碍人口城镇化;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固定,难以从根本上进行转变;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向农村地区推广城市文明的进程难以完成.通过完善政策机制保障农民利益;提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和农村环境,创造吸引新生一代回乡发展的大环境;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提高农村人口对城市文明的接受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