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先秦时期表彰女性的一些内容和方式,对汉代有所影响.秦始皇为巴寡妇清修筑怀清台,当为中国古代社会旌表女性之始.汉代受旌表的女性,大致可分为孝义、贞节、贤淑三类.汉代旌表女性的方式,有树碑、图画、表门闾等.受旌表女性身份,表现出向社会较低层倾斜之势.汉代对女性的旌表,按涉及的行政级别,大体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汉代政府通过对女性的旌表,推动了汉代儒学社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地域构成了不同的地域景观,反射出不同的风俗文化.汉代作为早期的大一统国家,幅员辽阔,制度疏阔,表现在女性社会评价上,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本文试以齐鲁、巴蜀地区的女性为例,分析两个典型地域女性社会评价的差异性,并探讨其原因,由此可更为深入地了解汉代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所体现的女性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试论汉代女性刑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瑞泽 《东岳论丛》2007,28(2):147-150
汉代女性刑罚贯彻着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精神。汉代行之于女性的刑罚与男子类似,除死刑外,刑期从一至五年不等,政府还颁行了一些减免女性刑罚的规定。因女性社会地位较低,丈夫犯罪,妻子往往要受到株连。对女性的刑罚体现着封建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4.
智宇晖 《齐鲁学刊》2012,(4):111-114
《焦氏易林》作为汉代四言诗的大观,描写了众多的社会历史人物,其中女性的描写独具特色。在情感和道德的不同领域,赋予了女性不同的色彩,渗透了作者的女性观,也反映了古代女性角色的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5.
汉代初步奠定了中国传统女性观的内容,为中国传统两性关系的确立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规范体系,同时也为中国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提供了典范。贞节礼教在汉代趋于定型,具体表现在理论阐释的系统化、政府干预的常规化以及女性恪守贞节行为的增多。然而,家国同构的社会状态、阴阳和合的传统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格局、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的结合和家庭领域与政治领域的交叠,赋予妇女日常行为以社会价值和意义,不仅为女性进入公共生活提供了弹性空间,也使得中国传统女性观和性别制度的经权之辩具备了现实基础。因此,解剖这一阶段的女性观和女性生存状态,揭示其发展规律及特征,对于考察中国古代女性观的整体规律和特征有着明显而重要的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6.
金璐璐 《兰州学刊》2008,(5):144-146
汉代的女性具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反抗性,大胆、热烈的感情追求,热爱生活,追求美,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这些.精神风貌在汉代的婚姻关系中具有一定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汉代诗歌反映了女性多方面的才能,如日常劳作中创造财富的才技和处理日常事务的才干、维持家庭和婚姻幸福的才识、护卫贞节的才智和自娱娱人的才艺等。汉代诗歌描写女性实际才能的才德兼重处于从《诗经》的以德统美和表现女性才华的日常化、实践性向魏晋南北朝的才色重于德和女性才华的审美化意象化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8.
儒学于汉代获得了国家意识形态的独尊地位,是汉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汉代统治者对上古以来中华道统的恢复与重建。由于汉代社会的政治基础已与上古三代的社会政治基础完全不同,儒学要与平民化的汉代社会及其政治制度进行磨合亦尚需时日。然而,原始儒学的固有坚持必然要和汉代新的社会政治现实之间产生诸多的矛盾与分歧,认识汉代新儒学对社会政治的关注与局限,正是要从儒学的固有坚持与汉代社会政治现实之间的矛盾对立中,来看清汉代儒学的本质,以及汉代儒学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及其作用局限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9.
据刘向《列女传》可知汉代婚姻女性在夫家扮演了三种不同角色:为人妻的贞顺、为人母的才德和对公婆的孝敬。刘向明确了女性在婚姻中的使命与责任,提出了贞、才、德、孝的角色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家庭和谐、子女成长和社会稳定。但他男尊女卑的主导思想,过分强调了女性单方面的责任和规范,给后世婚姻中的女性套上了一道残酷的思想枷锁。  相似文献   

10.
李沈阳 《兰州学刊》2012,(11):39-42
汉代《孝经》学获得较大的发展,体现在对《孝经》的注解、传授、引用和神化等方面。在汉代学术史中,《孝经》的地位虽不如五经凸显,但其传播面之广和在汉代社会中的影响,则超过五经。在《孝经》学史中,汉代是《孝经》学的初步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1.
西汉初期的婚姻形态大都承袭秦制,经过两汉400余年的演变,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蓝本。在此,从汉代婚姻形态的社会与思想文化背景、汉代妇女的法律地位、汉代婚姻形态的演变、汉代的结婚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汉代的纺织品享誉海内外,从事纺织业的伟大女性,无论于国于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她们的社会价值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纺织业是家庭收入和国家赋税收入的重要来源;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知名度。我们应该重新定位当时女性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汉大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和汉代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联系。除了文体的继承发展因素之外,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的具体状况都直接影响着汉大赋的内容和形式,帝王的提倡、贵族文士的具体生活状态、文化教育发展、政治制度的具体规章、文学审美观念的特定形态等等都决定着汉大赋诸方面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王茹 《阴山学刊》2020,(2):81-87
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简牍材料,西汉时期都有着史不绝书的再婚现象。这既应归因于经济根源,又要考虑到政治宽松、人们身心需求、社会观念和性别比例等多种缘由。西汉再婚的常见,在实现个人幸福、增加人口、稳定统治、提升妇女地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正统伦理教化受阻或重组家庭内部矛盾较多等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汉碑是我国传统金石学的最重要研究对象,自东汉中期开始出现,到东汉后期的桓、灵时期大肆流行。谶纬思想是两汉时期的重要社会思潮,盛行于西汉晚期的哀帝、平帝时期和新莽时期,泛滥于整个东汉时期,对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的影响。汉碑的形制并非受到西亚、北非文化的影响,而是来自汉代流行的谶纬思想,谶纬书籍中作为祥瑞大量出现的圭是汉碑形制的直接来源。  相似文献   

16.
北朝时期,以荥阳郑氏为代表的汉族士族与宗室统治集团结成了巩固的婚姻联盟。郑氏的宗室婚姻主要发生在孝文帝定姓族之后,且不同房支在宗室婚姻中的地位亦不同,另外还有嫁多娶少、不计行辈等特征。郑氏的宗室婚姻对该家族的政治成败、礼法门风皆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北朝时期荥阳郑氏宗室婚姻的研究,是深入了解士族社会面貌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7.
西汉河东酷吏政治成因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建华 《晋阳学刊》2014,(2):15-22,40
学者多认为西汉酷吏群体与秦代的法家文化具有内在关联。然而,具体到西汉河东盛产酷吏的现象,无疑与法家文化在该地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有关。从学术史角度看,三晋本是法家思想的策源地,在战国时期,河内、河南分别受到相邻地区的儒、道文化浸染,唯有河东因其独特地理形势,保持了强固的法家文化。从军事角度看,秦汉之交的战乱对河东的影响相对较小,较好地保持了基层社会秩序的连续性,秦王朝政治文化风格的遗留较为沉重。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戎狄与相邻的边地文化形态曾是促使法家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秦汉时代的河东地区虽是内郡,仍然保留着较强烈的边地气息,这为酷吏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相似文献   

18.
元代收继婚俗及其演变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的许多民族都曾有过收继婚姻的习俗。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 ,曾在中原地区汉族之中推行这种婚俗。但到后来 ,收继婚俗在汉族和蒙古族中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是由社会的和经济的文化的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余江  刘雪妮 《云梦学刊》2012,33(5):76-84
汉赋作为有汉一代之文学,从产生之初就伴随和背负上了重重矛盾和尴尬,赋家本身更是充满了矛盾和煎熬。斑回作为“汉赋四大家”之一.其围绕赋表现出的矛盾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原因.他的赋学观鲜明而独特。他基于儒家诗学观的矛盾赋学观、自相矛盾的赋体艺术批评以及理论与创作的自我割裂与背叛是他对赋这种特殊文体的认识矛盾重重的具体表现。班固的矛盾主要缘于其身份的复杂性和当时士人特殊的生存状态与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