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瓶梅》成书以来,长时期存在一个问题,即众多学者都以为《金瓶梅》出自大名士、大作家之手。近几年来朱星同志的“王世贞”说,吴晓铃、徐朔方同志的“李开先”说,张远芬同志的“贾三近”说,黄霖同志的“屠隆”说,也没有脱离这一窠臼。这里,他们都忽视了文学创作的一个根本问题: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你不了解、不熟悉某一方面的生活,你也就写不出、写不好反映这方面生活的作品。而王世贞、李开先、贾三近、屠隆这些名士、作家,或是大官僚,或是大地主,谁也没有经历过《金瓶梅》主要描写的那么丰富、那么多样的市井生活,仅凭一些道听途说,他们绝不可能写出《金瓶梅》那样的“奇  相似文献   

2.
<正> 《金瓶梅》的成书过程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如同《金瓶梅》的作者是谁一样,至今仍是个谜.这里,我提出《金瓶梅》成书三阶段说,同时谈谈我对《金瓶梅》作者问题的看法,请《金瓶梅》研究专家们和读者们指正.一、《金瓶梅》原是评话,创作者是评书艺人许多持《金瓶梅》创自"大名士"、"大手笔"、"大文人"之手的学者们,大多低估了我国评话艺人在几部优秀长篇小说中的作用.没有众多的有关梁山英雄好汉们的评话,也就不会有《水浒传》;没有《三国志平话》和其它有关三国人物的评话,也就不会有《三国志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这部小说借用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写明代中叶以后的现实,臧否人物,寄寓深意,加上它的作者和成书过程一直扑朔迷离,成为争论不休的疑案。因此,对小说人物的考证,也许可以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先说《金瓶梅》中的主要人物。西门庆、潘金莲、吴月娘等人是真名还是假名?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虽有些民间传闻,很难视作信史;次说小说中相当数量的昔通人物,他们的名字,有的是谐音,隐寓着作者的爱憎褒貶,有的也可能是信手拈来的,于史无考,也没有考的必要。引入注目的是,《金瓶梅》一书中,特别是第十七、十八、四十八、四十九、六十五、七十、七十七、一百回中提到的一大批上层人物,我粗粗统计一下,知县以上的中高级官员,包括皇帝在内,约有130余人,经我初步考证,发现其中半数以上的人都名载史册,而且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第一类:《宋史》中有传的历史人物。《金瓶梅》的故事,是从《水浒》第二十三回到第二十七回内容中演绎出来的。两部小说都以北宋末年的朝政作为背景,其中涉及到宋徽宗、蔡京、童贯、高俅、杨戬、张叔夜、侯蒙、陈瓘(即陈了翁)等等,都是历史上的着名人物,毋庸考证。但《金瓶梅》以蔡京父子影射明朝嘉靖时期的奸相严嵩父子,另寓深意,这是两者不同之处。同时,《金瓶梅》提到的北宋人物,包括王安石、苏东坡、米元章在内,多达数十人,这是《水浒》所不及的。如: 安妃娘娘(第七十八回),《宋史》卷243有传。朱勔(散见各回),《宋史》卷470有传。蔡攸(第十八、九十八回),《宋史》卷472有传。张邦昌(第七十回),《宋史》卷475有传。李彦(第七十回),《宋史》卷468《杨戬传》后有附传。汪伯彦(第六十五回),《宋史》卷473有传。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古典现实主义作品。它的思想、艺术成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是封建社会里小说发展的极峰。 但是,这部杰作在题材选择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它从《金瓶梅》那里确实受惠良多。它既有抉择后的借鉴,更有扬弃后的升华。两书最大的共同点是:(一)都是写一个家庭的盛衰;(二)都描写了众多的女性。然而,我们读《红楼梦》,犹如欣赏一丛鲜花,品味一瓯香茗,思想感情会升华到一个崇高的境界;而读《金瓶梅》,却象面对一潭死水,嗅到阵阵臭气,又象踯躅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小说结构学原理的角度来解析《红楼梦》梦境描写的构成方式和艺术功能。《红楼梦》中对梦境艺术描绘的着眼点,虽未脱出传统的结撰情节和刻划性格的窠臼,但其笔锋,已触及人物的潜意识领域,特别是对男女主人公宝黛的性爱与情爱的梦境描写,真实地表现了人物处于潜意识的情意综,写出人物“本我”脱却“超我”时的显形。这些梦境描写,虽然凌乱无序且非理性化,却保留着心理真实,这是该书作者在梦幻描写艺术上的重大突破,这说明他们兼有了小说家的气质和心理学家的细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学者大多认为西方小说擅长心理描写,中国古典小说缺乏同西方小说可相媲美的心理描写艺术。实际上,中国古典小说并非如此,只不过同西方现代小说静态心理描写大相径庭。《金瓶梅》与《红楼梦》就是最好的例证,它们代表了中国小说独特的心理描写艺术。  相似文献   

7.
明清小说在叙事转换技巧方面已相当成熟,而且理论上也有了相当建树,提出叙事转换须具有简捷性和隐蔽性的要求。同时,在对一些经典小说的评点中,评点家们通过具象性的描述,总结出几种有别于西方叙事理论的一些概念,如"间三带四"、"横云断岭"等。这些概念形象生动,适应了中国读者的审美阅读习惯。它们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叙事的单向性和艺术结构的平面化,建构了一个多线发展又浑然一体的立体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和<红楼梦>中多次提到瓜子、嗑瓜子.<金瓶梅>从各方面分析辨别,这些瓜子不是西瓜子、南瓜子或别的什么瓜子,而是葵花子(向日葵子).其中有好几处提到人的脸形之一瓜子脸(面),还提到瓜仁,<红楼梦>也提到瓜仁油.据各种情况判断,它们是指向日葵子的果仁及其食油.  相似文献   

9.
张军  梁葆莉 《兰州学刊》2007,9(1):140-142
本文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析《金瓶梅》和《红楼梦》在遵守传统叙事格局基础上所取得的一些突破,特别是对传统拟书场格局和章回小说体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小说越来越往前发展,越趋于成熟,白描这种艺术手法用得越多而且越纯熟.白描一词,最初用于绘画,见诸画论.那意思,大致是指纯用墨线勾描、不着颜色却把描写对象的神韵现形纸上的艺术方法.有时略施淡墨渲染,但也仍然是“扫去粉黛,轻毫淡墨”,“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后来,白描这个词,被小说评论家借用过来了.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都用过,意思大同小异.《水浒》第十四《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最后一段写林冲(?)庄客擒拿经过:“却说众庄客引了二十余人,拖枪拽棒,都奔草屋下看时,不见了林  相似文献   

11.
<正> 小说的基本审美范畴是典型人物的塑造。大凡优秀的小说家对于客观物象的审视、诠释、说明、批示,以至审美情感的寄托、审美理想的表现,都是通过立体感很强的典型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并将产生的美感形式去满足欣赏者的审美需要。应该指出,作品美感形式的出现,即典型形象的显露,作家这个驾驭物象的主体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瓶梅》是一部引人注目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西门庆的家庭琐事为线索,赤裸裸地表现了作家所生活着的那个荒唐、病态的社会,给我们塑造了西门庆、潘金莲、应伯爵、谢希大、玳安、王婆等一批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真是个个呼之欲出,活灵活现。在研究人物的审美特征时,我们的评论家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得出了一套审美格局,诸  相似文献   

12.
曹雪芹在完成小说《红楼梦》的统一的艺术构思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具体手法?《福建师大学报》一九八三年第四期发表张文潜、颜纯钧的文章指出几点:(一)实体和整体.《红楼梦》反映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细",能在琐细、分散的描写中见出整体,如第二回先从整体上对贾府作了一次介绍,以后在秦可卿出殡、元妃省亲等事件中从整体上去表现贵族家庭生活的规模和气派;还别出心裁地通过人物的眼睛介绍和描绘贾府的环境,使各个纷繁冗杂的生活场面联成一个整体.(二)干扰和打断.对中心情节的干扰和打断,是《红楼梦》庞大复杂的艺术结构的一部分.这些有意插入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既是勇于打破旧传统的伟大创新者,又是善于批判继承传统的光辉典范。他批评明清之际涌现出的大量文人自创小说存在着“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公式化毛病,又从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可以说,没有这种批评和突破,便没有《红楼梦》;同样,没有这一个半世纪文学创作的正反经验,也不可能产生《红楼梦》。这似乎矛盾的现象,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是值得我们很好研究的。本文试从这一目的出发,将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平山冷燕》与《红楼梦》作一比较分析,找出其间的继承和突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中国小说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摆不脱那个社会的既存事物的或深或浅的关系。小说创作也不能例外。就《金瓶梅》这本小说而言,尽管它的题材和主题思想都与母体《水浒》迥异;但是,我们仍然分明在小说中看到它借鉴某些水浒故事的痕迹。西门庆勾搭潘金莲这一节自不必说,八十四回《吴月娘大闹碧霞宫宋公明义释清风寨》就不仅改头换面套用了宋江清风寨救刘知寨夫人故事,而且月娘被赚入方丈中被调戏和呼救一段的描写,使人不禁感触到高衙内调戏林冲娘子的有关描写的某些痕迹。第八回《烧失灵和尚听淫声》中和尚的七颠八  相似文献   

15.
考据工作在研究古典文学中还是必要的,不考出作者的生平和历史背景,怎能发现出作品里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呢?且从那时候(雍乾朝)的宗法制度来谈一下: 按曹沾的籍属是内务府“包衣”,清朝的家法和一般人的门阀之见极严,这是封建制度阶级社会的特点。从整个阶级来说“宗室”“觉罗”“八旗”是三个阶层,而这三个阶层之於“包衣”这个阶层则几乎等於两个阶级——主仆。即便因功“抬旗”也不能跟汉军旗兵相比。任凭多么阔(有钱有势),也被看作是“家人”出身。没抬旗的不能跟“宗室”“觉罗”“八旗”平起平坐。在喜、寿、婚、丧典礼、大庭广众的场合,常有被申斥甚而殴打的可能。(这种风气直到清末还存在。像:有“贵胄学堂”“宗室觉罗八旗学堂”,“内务府三旗  相似文献   

16.
17.
<正> 在《“市人小说”“世情书”与<红楼梦>》(载1986年第3期《社会科学战线》)一文里,我们从史的源流探讨了《红楼梦》作为“人情小说代表作”有异于“世情书”的基本特点,但是,仅仅借用“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这句评语,还只能说明《红楼梦》在“人情小说”创作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并不足以概括它的特殊的“情”的境界的创造。可以说《红楼梦》还在手抄本阶段,就有人开始从“情”方面阐发作者的创作宗旨了。  相似文献   

18.
19.
《金瓶梅》与《红楼梦》,堪称汉民族文学中的奇葩。无数历史沧桑、世事变迁,不仅没有使这两部著作暗淡,反而更增其光采。及至如今,耐人寻味的是,《红楼梦》完全公开发行,《金瓶梅》却非公开发行(内部发行也是严格控制的,发行数量、版本和对象都有很具体的规定)。发行与否,发行的数量、范围和版本选择,实际上就是一种“评价”,包含着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文明程度、民众素质水平和意识形态取向等诸多因素,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有人认为的是某人说了算的问题。这里面,倒底含蕴着什么奥秘?该怎样解释这个问题?或许,每个人都可能作出自己“合理”的解释。就笔者而言,以为是与两部作品在时间观念上的某种微妙差异从而给阅读者(或可曰社会)“造成”的不同审美心理效应有关的,并以为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在某种程度上带着恒定不变因素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侯字燕(2004年7月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主要著作:《夏完淳》《清华往事》。在《文学评论》《读书》《随笔》《光明日报》《百花洲》等报刊发表多篇文章。以下简称“燕”):宗璞老师,您好。春色已深,天气依然不暖和,您在小说里提过的“醒树风”却刮起来了。这几日您精神好吗?我们可以随便谈谈《红楼梦》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