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俊 《回族研究》2003,(3):49-51
提到朱威烈先生,关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教育和中东问题的学者以及许多穆斯林读者可能都不会感到陌生,这不仅因为朱先生曾是著名回族学者、北京大学已故教授马坚先生的学生,还因为他一直是《阿拉伯世界》杂志的主编。20多年来,《阿拉伯世界》以其客观求实、严谨认真的办刊风格和雅俗共赏、丰富多样的内容,成为我国学术界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介绍和研究方面的权威刊物,同时也因其丰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信息而为广大穆斯林所喜闻乐见,在许多都市穆斯林的经书店里,甚至在偏远山区清真寺的书架上,封面独特的《阿拉伯世界》总会映入你的眼帘…  相似文献   

2.
李华英 《回族研究》2007,(2):130-137
光阴荏苒,岁月悠悠,转瞬间著名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北京大学阿拉伯语言文学系教授刘麟瑞先生已归真10多年之久。每念及先生,其音容笑貌便不禁浮现脑际。现将先生的其人其事濡笔成文,以表对这位学者的怀念之情。引言由于刘麟瑞先生从事的阿拉伯语专业在国内的影响还不够大,他无比艰辛的经历,一向鲜为人知。为此,笔者在介绍刘先生其人其事之前,似有必要介绍一点儿有关阿拉伯语在中国流传的背景知识。阿拉伯语,是联合国六大通用语言之一,但国内对此缺乏了解者却不乏其人。王贞先生于1998年9月15日在《北京日报》第5版以整版篇幅介绍“京师同文馆…  相似文献   

3.
周晶 《回族研究》2012,(2):70-72
最近翻阅宁夏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整理出版的《月华》杂志,在1931年《月华》第4卷10—12期中,发现马坚在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期间写给马福祥的一封信。从这封信可以看出,一个学习伊斯兰文化的青年对回族风云人物马福祥的崇敬与爱戴,而这与马福祥在有生之年一直关心、支持回族教育是  相似文献   

4.
李华英 《回族研究》2004,(2):156-163
如果说马坚教授、庞士谦阿洪、纳忠教授分别是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北平成达师范学校和昆明明德中学出身的杰出代表的话,那么陈克礼先生则是北平回教经学院出身的杰出代表。所不同的是前三位都在埃及艾资哈尔大学深造过八九个春秋,而后者却完全是国内成长起来的学者。尽管如此,陈克礼先生与前三位一样,一向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穆斯林学者之一。愚不惮烦,值陈克礼先生80诞辰之际,特濡笔成文,以表达对这位为中国伊斯兰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的缅怀之情。平凡的经历 非凡的业绩陈克礼(1 92 3—1 970 ) ,河南襄城人。其父陈文灿先生扎实…  相似文献   

5.
马坚先生(1906~1978),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阿拉伯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回族,中国云南省个旧市沙甸村人。早年曾就读于云南省昆明明德中学,后到西北宁夏固原,师从著名经师虎嵩山学习伊斯兰典籍。1929年到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商埠和港口城市上海,入上海伊斯...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刘麟瑞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阿拉伯语言学家、翻译家,长期从事阿拉伯语教学和研究工作.建国以来曾多次担任重大会议文件的翻译和定稿工作,多次担任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口译工作.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今年是刘先生诞辰90周年,由刘先生爱女刘慧女士撰写的<刘麟瑞传--一位北大教授的人生写实>一书也已出版,全面展现了一代阿拉伯语专家的生平和学术经历.全书共有三部,第一部"阿语人生"包括七章:第一章沧州回民世家;第二章漫漫游学历程;第三章南京东方语文专科学校;第四章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第五章为中阿友谊默默奉献;第六章父亲与阿拉伯语的一生;第七章父恩永在.第二部"石奇遗存",是刘先生不同时代文选,并附有"刘麟瑞大事年表".第三部"追思无限",收录纪念文章多篇.书前有序文4篇,我刊特转发李成仁、杨福昌先生的文章,也是对刘先生的一个纪念.  相似文献   

7.
王希 《回族研究》2012,(3):44-49
马复初是清末著名的穆斯林思想家,其《本经五章译解》是对清初著名伊斯兰教学者刘智《天方性理》中《本经》的阿拉伯文翻译和注释,在中伊文化交流史上占居特殊地位。如果说刘智采用儒家术语表述了以苏非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汉语伊斯兰思想,那么马复初则是将这种汉语伊斯兰思想主动介绍给伊斯兰世界的第一位中国穆斯林学者。本文旨在简要介绍这本长期流传于经堂教育中的著作,并简单考察几个关键哲学术语的阿拉伯语和汉语相互转译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刘智主体思想的最终来源,也能让我们看到中国古典思想和伊斯兰思想在交流对话过程中能在何种程度上及何种方式上为对方所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回族学者、中国当代阿拉伯文化泰斗、阿拉伯语教育家、阿拉伯历史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纳忠先生 ,由于在中国阿拉伯语言文化教学研究工作中和弘扬阿拉伯文化方面的卓越成绩 ,最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首届阿拉伯文化沙迦国际奖。“沙迦阿拉伯文  相似文献   

9.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教授马丽蓉的新著《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以全新的视角分析了中东地区和国家涉及伊斯兰教的诸多问题,介绍了西方传媒的各种立场,对其进行了辨析,资料翔实,论证客观。这是一本难得的深入论述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的好书。书中处处显示了学术的尊严、学者的良知以及作者公正的学术品质。全书卷首为前言,正文12章,第一章西方传媒与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东西方传媒发展现状,美国、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对外宣传,西方传媒臆造阿拉伯—伊斯兰形象的历史;第二章美国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媒体对阵概述,美国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舆论战之策略及其表现,修复"美国形象"以缓和仇美情绪之要措及其得失,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抵抗美国舆论战之策略及其经验,美阿舆论对阵的制约因素及其后果;第三章最敏感的传播话题——伊斯兰妇女问题文化辨析:《古兰经》中的女性关怀思想,伊斯兰妇女问题误读要点辨析,西方传媒语境中"伊斯兰反妇女"论之成因;第四章最漫长的传播焦点:耶路撒冷问题文化探源,缘起于三大传说的夺圣地与争国土之冲突,缘起于复杂"朝圣情结"的宗教、土地与种族等冲突,缘起于耶城的巴以和平走向的判定与预测;第五章西方传媒的泄愤之作:"9.11"袭击事件,"9.11"事件报道回放,是政治事件,也是传媒杰作,逼迫"9.11"事件真相,求索真相,质疑"反恐",强势媒体搅动"9.11"后的国际政坛,事件效应,显而易见;第六章西方传媒的反思之作:伦敦连环大爆炸,伦敦大爆炸与"伦敦斯坦现象",伦敦大爆炸与欧洲穆斯林移民问题,伦敦大爆炸与文明对话问题;第七章西方传媒的就景之作:"阿拉伯民主之春",西方传媒所爆炒的"阿拉伯民主之春",美国所推行的"大中东民主改造",中东所要实现的"捍卫文化尊严与民族国家利益的民主","大中东"民主出路何在?第八章西方传媒的蓄谋之作:阻碍中阿合作的传媒因素,西方传媒精心臆造"中国威胁论",西方传媒苦心营构"好战而恐怖的伊斯兰",积极的应因对策,乐观的合作前景,关于文化安全策略的若干建言;第九章身份危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认同及其重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面临身份危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认同的成败得失,在辩证、多元、务实中重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第十章心灵遭挫: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群体文化心理蠡测,失落感的形成及其表现,受辱感的形成及其表现,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现状透视,历史情绪与现实困境交织而成的心理死结;第十一章美国"双重标准"与阿拉伯—伊斯兰问题之解决:美国在中东实行双重标准的主要表现,美国在全世界尤其是中东地区实行双重,西方传媒的泄愤之作:"9.11"袭击事件;西方传媒的反思之作:伦敦连环大爆炸;心灵遭挫: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群体文化心理蠡测;美国的"双重标准"与阿拉伯—伊斯兰问题之解决;西方霸权语境与文明对话和文化自觉之构建。在书的封底,作者也作了这样高度的概括:拥有强势传媒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以引导全球议题、设置传播框架及营制舆论环境等方式掌控了国际传媒的话语霸权,我们所接受的国际事件,亦多掺杂了西方霸权政治及其学术的立场和观点,臆造、妄论在所难免,"恐伊症"蔓延全球即为此种文化霸权之产物。在美阿关系已成为影响国际政治重要因素、西方将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置于全新语境下进行诠释,以期达到辨析真伪、还原本我的研究目的。为此,本刊特地发表对这本书的3篇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埃及近代学者穆罕默德·伊玛尔,学术成就斐然,著作等身,他的《伊斯兰思潮》是研究伊斯兰思想史不可多得的名作。该作品从史学角度详尽论述了伊斯兰史上每一个社会思潮的主要观点及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对学界全面了解伊斯兰文化内涵与思想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麟瑞先生离去已12年了,他音容宛在,伟绩长存,让我们永远怀念. 先生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阿拉伯语教学在中国本已有较早历史,但只是在解放后才得到了大发展.早期着重的是学术和宗教研究,后期则因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经济、文化关系的密切,都需要有大批熟谙阿拉伯语者去开拓、交流.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的阿拉伯语教学在当时应数全国第一,它创建时期最早,更主要的是有刘先生和马坚先生等学界泰斗在主持教学.他们学识渊博,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他们又具敬业精神,没有教材,他们凭借深厚的知识积淀,自己编写,自己刻印,辛辛苦苦地把北大阿语系打造成中国培养阿语人才的摇篮.到今天,先生的学生,学生的学生,有的也手持教鞭,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的阿语人才:有的从事外事工作,在国际舞台上维护着国家利益;有的在学术界享有盛名,凭借着深厚的阿语基础,不断推动学科的发展.他们每每谈起求学时的情况,都没有忘记先生身着布衫、手里拿着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讲义走上讲台,声音洪亮地为学生们上课的情景.  相似文献   

12.
最近,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伊斯兰文化研究的《伊斯兰宗教哲学史》是一部“史无前例”的开拓性著作。该书由新闻出版总署审批,国家宗教事务局审订,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共计14编、60章、90万字,装帧优美,质量上乘;阿拉伯文题写的书名,绿色的封面及其装饰图案更具伊斯兰色彩与艺术风格,使人产生美感。  相似文献   

13.
对回族和伊斯兰教的研究是近年我国学术界蓬勃发展的学科之一。李松茂著《回族伊斯兰教研究》一书,已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4万余字,汇集作者近年研究回族和伊斯兰教的主要成果。这部论集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近年来这一学术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的进展。 李松茂先生50年代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分配到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担任世界中世纪史的教学,接触到阿拉伯史和伊斯兰教史,而对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的研究,主要是从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回族人与汉族人对回族和伊斯兰教研究的合作开拓,  相似文献   

14.
《天方诗经》,原著为13世纪埃及诗人蒲绥里(Sharaf al—Din Muhammad B.Sa?id Hammad B.Muhsin al—Busiri,1212—1294/1296)创作的阿拉伯语赞圣长诗《盖绥德&#183;布尔德》(Qasidah al—Burcla),其增补本(变种本)即为我国伊斯兰教中非常著名的《穆罕麦斯》。  相似文献   

15.
朱威烈 《回族研究》2006,(4):115-118
在马金鹏先生归真5周年之际,本文从教学、翻译与研究、学术传承上的贡献三个方面对马金鹏先生一生的成就作了概括,特别是他在我国阿拉伯学和伊斯兰学的建设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我国有志于阿拉伯学、伊斯兰学的年青学子,特别是穆斯林优秀中青年学者中提倡和弘扬金鹏先生的治学精神和学者风范,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王朝遣使来华,阿拉伯穆斯林为传承文化讲授阿拉伯语,开中国阿拉伯语教育先河。唐天宝十载(751年),杜环旅居西亚北非12年,成为中国古代首位游历阿拉伯国家之人,由此揭开阿拉伯国家汉语教育的历史一页。管窥中国阿拉伯语教育和阿拉伯国家汉语教育,均经历了由民间零散式到大学学科式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深刻见证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文化教育交流,另一方面为中阿双方在诸多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7.
余振贵 《回族研究》2006,(2):114-114
马德新是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的阿洪和学者,著译颇丰,有《四典要会》、《大化总归》、《朝觐途记》等数十部汉文、阿拉伯文、波斯文著作和译作,阐述伊斯兰教教义、教法、礼仪、哲理以及天文、历算、地理及阿拉伯文法知识。马德新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云南一派的开创人,曾经培养了一批兼通阿拉伯和汉文化的优秀人才,为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马德新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著作,不仅是中国部分地区穆斯林经堂教育的教材,而且流传海外,扩大了中国伊斯兰教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马德新在清朝后期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一方面沿着…  相似文献   

18.
林仲明是源远流长的沙甸林姓之佼佼者,少有志于留学,以宏造就。在留埃期间,他积极投入抗日救国宣传工作,颇有成绩,颇多贡献,受埃及朝野人士赞赏;勤奋学习伊斯兰文化,成绩显著;学成归来服务祖国,为中阿文化交流和阿拉伯人才培养作出毕生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伊斯兰教(Islam in China)世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区域化和民族化的统称。"伊斯兰"系阿拉伯语(ai-Islam)的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奉宇宙独一存在的最高主宰安拉(真主)及其意志,以求祈今世和后世的和平与安宁。此名则出自《古兰经》第三章19节、第五章3节。在中国历史上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唐宋时期)、"回回家体例""回回教""天方教""清真教"(元明清时期),近代简称回教。  相似文献   

20.
我国第一部用经堂语汉文、小儿锦、阿拉伯文3种文字对照、采用经堂造句法翻译的《古兰经》,前不久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这部经典是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政协委员、县伊协副主任马振武(回族)阿訇用15年时间翻译而成的。这是我国伊斯兰教译经史上的一件大事。 经堂语,是中国伊斯兰教育的专门用语。最初为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汉语译音,后为适应经堂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