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回族人物志 (上下 ) (精 )白寿彝主编 10 8元中国回族胡振华主编 18元中国回族史 (平 /精 )邱树森主编 5 6 / 6 8元一个回族村的当代变迁宋志斌等主编 2 5元近代回族爱国斗争史话张怀武主编 8元回族文学纵与横周顺贤编著 15元中亚东干人的历史与文化苏三洛著 16元回族语言文化杨占武著 5 .6元回族心理素质与行为方式马 平著 11元天南地北回族人徐向君著 2 8元学者的追求 :马坚传李振中编著 18.0 0元马福祥评传丁明俊著 12元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勉维霖主编 2 6 .5元中国南方回族碑刻匾联选编答振益等主编 15元回族民俗学概论 (平 /精…  相似文献   

2.
孔炜莉 《回族研究》2003,(3):114-120
一、回族史研究红军长征时期在西北的伊斯兰教政策 /高占福 / /中国宗教 ,第 1期 5 2— 5 3页西北回族对辛亥革命的贡献———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王伏平 / /青海民族研究 ,第 1期 10 7— 10 9页地位上升而又明确附儒的元代伊斯兰教 /刘成有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社版 ,第 1期 6 2— 6 6页贵州省回族人民修建清真寺的史料 /保健行 / /贵州文史丛刊 ,第 1期 35— 37页苏非主义与明清之际的中国伊斯兰教 /周燮藩 /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第 1期 2 3— 34页回族与其他一些西北穆斯林民族文字形成史初探———从回回字到“小经”文字 /…  相似文献   

3.
神秘面纱后面的真实林丰民(1·5)…………………………论伊斯兰哲学与美学周立人(1·11)………………………使命感与美国的外交传统何玉江(1·19)…………………全球化中的文化霸权与回族学的历史使命李健彪(1·24)…………………………………………城市界面下的回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杨文炯(1·58)……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感言林 松(1·92)…………当代中国穆斯林的一个话语平台———《穆斯林通讯》现象关注 赵国军(1·96)…………清真食品的特点探析周瑞海(1·100)………………………西北回族宴席曲的类别汪 平(1·104)………………  相似文献   

4.
从保留至今的回族家谱、墓志、清真寺碑文、正史、地方志及教内外学者有关伊斯兰教的研究资料看,元明时期回回社会内部的文化变迁及礼俗之变,是明代中后期汉文伊斯兰教著译即"汉克塔布"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明清时期穆斯林精英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用汉文阐释伊斯兰教义、教法以及伊斯兰哲学思想和苏非思想,旨在构建中国伊斯兰思想体系,促进伊斯兰教与儒学在哲学层面上更好地相互理解。应当说,"汉克塔布"既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产物,又是中国穆斯林应对本土社会文化挑战的思想回应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5.
清真寺是我国回族等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也是伊斯兰教在我国传播与分布的象征,同时还承载着伊斯兰文化传承与文物保护的主要功能。随着历代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内部组织制度的干预,清真寺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从唐代"蕃坊"制到元代"哈的司"再向"教坊制"的转变过程中,清真寺管理也经历了三掌教制——掌教世袭制—阿洪聘任制—董事会制—民主管理制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伊斯兰教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育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基础,它在中国穆斯林形成、壮大和延续自己的宗教信仰,传承伊斯兰文化等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回族的伊斯兰教育而言,从唐宋时期回族先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口传心授”教育,到明朝中叶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经堂教育,再到20世纪初开始的以学校为重要阵地的现代伊斯兰教育,莫不显示出中国伊斯兰教育随着回族社会发展的进程,不断的适应社会进步所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从而也对回族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其卓越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及留下的一串串闪光的足迹,至今仍然影响着回族社会,并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虎学良,中国伊斯兰教青年学者,曾于1946年著成<回教女子三字经>.本文基于该书所阐释的回族穆斯林女童的教育观,旨在对作者关于回族穆斯林女童的信仰教育、道德教育、知识教育、生活常规教育、社会教育及劳动教育的教育思想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述了循化的历史和循化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循化的时间,分析了循化撒拉族穆斯林聚居区的形成和独特的内部结构、有关制度、祖传手抄本<古兰经>等对这个聚居区形成的促进作用.介绍了清乾隆前在循化初建的清真寺,特别是古貌大体仍存的7座清真寺,介绍了循化伊斯兰教的教派(包括拱北)、教派斗争和穆斯林反清起义,最后介绍了民国时期的循化伊斯兰教和时循化伊斯兰教大家不熟知的几条汉文资料的存目.  相似文献   

9.
在明清两朝的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历史上,出现过4位视“以儒诠经”为己任的回族伊斯兰教大师王岱舆(真回老人)、马注(文炳)、刘智(介廉)、马德新(复初),他们以学贯中西(天方西域),兼通回、儒、佛、耶四教的深厚学养和磅礴气势,掀起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对话高潮,开启了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的文化运动。其中,生活在清代的云南滇西大理籍的回族伊斯兰教学者马复初,无疑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是4人中最晚的一位学者,也是4人中承先启后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的贡献,奠定了他在中国回族穆斯林社会崇高的伊斯兰经学大师地位…  相似文献   

10.
姚继德 《回族研究》2000,32(4):15-20
回族是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的产物,族源中包涵着大食、波斯和中亚穆斯林血统。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之间存在着古老的交通孔道——“蜀·身毒道”。本文依据考古、文献及来源于云南回族聚居社区遗存的波斯语言、习俗、服饰田野实证材料,系统梳理了云南回族与波斯文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李兴华 《回族研究》2007,(2):93-106
本文首先概述了定州历史,接着概括了定州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定州的时间。然后根据元至正八年碑正文及碑阴重点研究了伊斯兰教在元代定州兴盛的有关情况。而将探讨的重心放在利用定州清真寺元明清三代文(碑文)、物(建筑物)皆有所存的优势,对这座清真寺寺貌、寺名、寺之建筑规制、寺之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建筑成就上。同时对清末民国定州穆斯林的兴学修寺也有所涉及。最后存目式的列举了现知定州各清真寺的碑刻匾联等文物。  相似文献   

12.
马淑萍 《回族研究》2005,(3):116-120
一、回族历史清代广西的回族碑刻概述/翁乾麟//回族研究,第2期82-88页回族历史上的五次移民潮及其对回族族群的影响/马婷//回族研究,第2期83-89页元代回回法与汉法的冲突与调适/马娟//回族研究,第3期5-13页中亚“阿爷老人家”小考/马平//回族研究,第4期87-89页古《竹枝词》中的回回风土人情/吴建伟//回族研究,第4期90-94页宁夏伊斯兰教的历史与现状/王伏平//回族研究,第4期112-118页唐宋穆斯林史实杂考/王东平//回族研究,第1期29-34页元代回回国子监研究/王建平//回族研究,第1期35-41页河南回族掌教制度的历史变迁/胡云生//回族研究,第1期48…  相似文献   

13.
试析回族对联的文化贡献与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广德 《回族研究》2004,(4):95-102
回族对联是反映回族清真寺职能、回族宗教思想、民族历史及人物、风俗习惯等为主要内容的回族文学形式。回族对联涉及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文学、回族哲学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 ,本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回族对联的学术价值与文化贡献 ,有利于对回族对联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古尔邦”的阿拉伯语全称本是“尔德·古尔邦”(尔德·阿祖哈),是牺牲(献身)节的意思。在新疆没有什么节日能比这个节日更为隆重、更能唤起人们的欢乐之情了。原因是这里的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柯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以及东乡、撒拉等等。这是一个穆斯林诸民族、来源于伊斯兰教而已形成全民族性的共同节日民俗了。 按照传统习惯,节日当天,穆斯林黎明即起,沐浴更衣。看!维吾尔族的穆斯林已登高上房,在屋顶上以锁呐呼唤同胞共庆了——一曲锁呐的奏鸣和鼓声拉开了欢庆气氛的帷幕(见封二图①)。于是节日盛装的穆斯林男女,涌向了各自的清真寺去礼拜、诵经——维吾尔人的、塔吉克人的、当地回族人以及迁移居疆的各地回族人的清真寺敞开了大门,甚至就在近寺的空地,迎来了它的虔诚信徒,包括出自各种原因平时不能到寺的那类教民。这里是维吾尔人的、回族陕西人的、青海人的清真寺当天的外景。善男信女跪在大殿内外在礼拜,在诵经;穷人也等候在寺院门口,接受穆斯林兄弟的真诚施舍(见封二图②③④⑤)。 自然,在上寺之前家家户户早已打扫得一干二净,节日的高潮是伴随着上寺、上坟舍施之后的畅怀欢宴,节前已准备好了各出手艺和心裁的各类糕点、还有传统的油  相似文献   

15.
《经学系传谱》中国伊斯兰教经师传记著作,清赵灿著。它是唯一现存的记述明末清初我国回族、撒拉族中伊斯兰教经师及其传承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著作。记述的胡太师等28位经师都是当时经堂教育界公认的品学兼优、德高望重的学者。另外,还从多方面反映明末清初穆斯林社会和...  相似文献   

16.
清真食品的特点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瑞海 《回族研究》2004,(1):100-103
清真饮食是指按照伊斯兰教法规定、穆斯林可食用饮食。历史上穆斯林学者对“清真”二字的解释说:“纯洁无染之谓清,诚一不二之谓真。”(王岱舆:《正教真诠·正教章》)清真食品不但为回族等各民族群众在生活上提供了美味佳肴,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随着时代的前进,清真食品已发展为一种产业,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开辟了新的广阔的道路。那么,清真食品有哪些特点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悠久的历史性清真饮食由来已久,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元时代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回回民族的形成。中国清真饮食的起源,应该说和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是…  相似文献   

17.
拉菲尔·以色列利(Raphael Israeli)是近年来对中国穆斯林研究关注颇多的一位以色列犹太学者。在其代表作《穆斯林在中国文化冲突研究》(Muslims in ChinaA Study in Cultural Confrontation,LondonCurzon Press,1979)中,提出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以“主体民族——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互相遭遇,其衍生的问题从涵化到对抗依次排列,可以分解为包含三个阶段的文化演变过程。本文就该书作一扼要评述,认为作者对穆斯林在中国的历史、回族文化的结构性矛盾、回民起义等问题作了新颖的、启发性的解释;同时由于作者掌握的文献资料有限,没有到中国大陆做过田野调查,其理论构想与回族的现实有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千余年来,未尝闻有女性穆斯林著作传世。虽然历代穆斯林学者或著或译,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但他们之中无一女性。去年一次山东之行,使笔者惊奇的发现,中国还有一位女性穆斯林翻译家,也许是迄今为止中国伊斯兰教著作史上唯一的一位,她就是《欧母戴》一书的翻译者丁蕴辉女士。 丁蕴辉,山东青州人氏,生卒年不详。其子赵光(字明远),生于1894年。据此推断,丁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明清之际涌现出一批回族学者,他们援引儒家思想阐释了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伦理纲常等重要思想,不仅适应了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需要、推进了伊斯兰教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又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生命力。其中刘智援引儒家三纲五常确立中国伊斯兰教的"五典"说,系统阐述了穆斯林基本的人伦规范。  相似文献   

20.
虎嵩山与马鸿逵的三次合作办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虎希柏 《回族研究》2002,(2):109-115
虎嵩山 (1 879- 1 956)是中国著名的伊斯兰教经学家 ,著名阿洪。在 2 0世纪 30— 40年代期间 ,他曾经在穆斯林聚居的宁夏省 ,与当时行政长官马鸿逵 (1 892 - 1 970 ,回族 )曾经 3次合作 ,筹办建立了“宁夏私立中阿学校”、“吴忠中阿师范学校”等中阿兼授的伊斯兰文化学校。这些学校的创办 ,为宁夏的回族教育、文化及出版业的发展 ,造就了一大批中阿兼通的回族人才 ,在宁夏和西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