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律例 番例     
律例 番例这里说的“津例”,指“蒙古律例”,“番例”指“番例六十八条”。青海牧区蒙古族藏族,长期实行本民族的《卫拉特法典》和习惯法,不执行全国统一的法律,即不执行《大明律》和《大清律》。罗卜藏丹律事件后,清朝全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不想统一法律制度,但...  相似文献   

2.
《番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辽阔、稳固发达的朝代之一,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司法管辖非常深入,除在全国实行统一的大清律外,还对有关少数民族制定并实施区域性法规。青海蒙藏地区因蒙古人较多而实行蒙古例,雍正十二年(1734)依照蒙古例对青海藏区单独立法,颁布《西宁青海番夷成例》。该例又称《番例条款》,简称《番例》。《番例》以其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点,在藏族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对《番例》作初步探讨和分析,错误之处,请专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清朝法制史》一书回族法的两项条款“关于回、民(汉)斗殴毙命的立法”和“回民女子嫁安集延之禁”,提出了质疑,指出在史料引证上的错误,通过考证,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丁雪梅 《回族研究》2001,(3):99-104
一、回族史研究论我国回族史学的优良传统 /马明龙翁乾麟 / /回族研究 ,第 1期 4~ 9页《大清律例》回族法律条文研究 /王东平 / /回族研究 ,第 2期 9~ 13页蒙元时期的穆斯林签军 /马娟 / /回族研究 ,第 2期 14~ 18页论民国初期西北回汉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丁明俊 / /回族研究 ,第 2期 19~ 2 2页民国时期的西海固回族社会状况 /丁万录 /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哲社版 ,第 1期 5 3~ 5 7页由族称看回族的民族性格特征 /马金宝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社版 ,第 3期 45~ 5 0页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云南回族研究成果述评 /马兴东 / …  相似文献   

5.
《阅微草堂笔记》涉及当时回民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回民的生活状况与清朝的回族政策和统治行为,表现了作者一贯的伦理观点。全书始终没有对回族的正面评价,反映了那个时代和社会以及作者的民族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回族人民的居住、生态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多个角度,运用多个研究手段深入探析回族民间舞蹈中的传统武术元素。以踏脚舞、宴席曲为例研究了回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将武术融入舞蹈语汇中的表演形式,回族人民自古以来崇尚武术,素有习武习俗,在回族地理、民俗、宗教等多种文化潜移默化下的回族民间舞蹈逐渐融入了回族人民尚武、勇武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回族人民的居住、生态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多个角度,运用多个研究手段深入探析回族民间舞蹈中的传统武术元素.以踏脚舞、宴席曲为例研究了回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将武术融入舞蹈语汇中的表演形式,回族人民自古以来崇尚武术,素有习武习俗,在回族地理、民俗、宗教等多种文化潜移默化下的回族民间舞蹈逐渐融入了回族人民尚武、勇武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8.
尊敬的读者们 !向第一期社会政治与文艺政论杂志《回族》的所有读者们致敬并祝贺 !勤劳的回族人民 ,按人口数量在共和国居第四位 ,对发展经济、文化和多民族主权的吉尔吉斯斯坦的成立具有重要的贡献。我认为 ,《回族》杂志的问世 ,不只是回族论坛的 ,而且是所有吉尔吉斯人民的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事情。这也正是我们总统阿斯卡尔·阿卡耶夫思想 (吉尔吉斯斯坦———我们共同的大家庭 )的实现。我想 ,在全体回族论坛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 ,成功地出版这样的印刷刊物是做得到的 ,也是必需的。希望读者们对杂志在发展回族文化方面的贡献 ,做出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一、《回族研究》的办刊宗旨与20年来的工作回顾 1.办刊宗旨 《回族研究》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宁夏社会科学院主办、面向国际、国内发行的一份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它以全方位研究回族学,挖掘整理回族史料,展示、传承、弘扬回族文化为己任;以繁荣回族学术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增进各民族之间文化理解、加强民族团结、激发回族人民的...  相似文献   

10.
《敦啰布喇什法典》是在俄国政府从政治上加强对土尔扈特(卡尔梅克)的控制、从宗教方面鼓励东正教在土尔扈特传播,土尔扈特汗国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由敦啰布喇什汗主持制定的一部法典.法典内容反映出土尔扈特贵族和喇嘛试图通过立法巩固大众的宗教信仰,维护卫拉特传统文化;整顿吏治,端正风气;搞好与周边民族关系巩固统治,避免亡国灭种的意图.这也是该法典不同于其他蒙古法典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1.
1991年2月,《回族研究》在宁夏社会科学院诞生。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回族的文化起点较高、兼具中阿两大文化之长,但由于历史原因,回族也缺乏自我表述,回族文化不被了解和认识。就在本民族内部,也不尽对民族历史与文化有全面的认知。20世纪初,由回族人创办的第一份回族刊物《醒回篇》和第一份白话文报纸《正宗爱国报》的发行,吹响了近代  相似文献   

12.
在 2 0 0 0年底的世纪之交 ,《回族研究》迎来了创刊 10周年的纪念生日。 10年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不过是短暂的一瞬 ,然而对《回族研究》的发展成长来说 ,却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每期稿件从组稿、策划、编辑到最后印刷出版都倾注了主编及编辑部全体成员的汗水和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 ,也牵动了不少关心与支持《回族研究》读者朋友的心 ,《回族研究》对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维护民族团结 ,弘扬民族文化 ,特别对推动全国回族学发展所做出的特殊贡献 ,将在 2 0世纪末的回族历史上写下重重一笔 ,创刊于 1991年 2月的《回族研究》至今已出版 4 0期 ,…  相似文献   

13.
白草 《回族研究》2006,(3):99-104
王蒙有两部小说作品描写了回族人物,一部为系列小说《在伊犁》中的短篇小说《好汉子依斯麻尔》,另一部为“季节系列”中的长篇《恋爱的季节》。当我们将关注的范围缩小到他小说中的回族人物形象描写时,便可以看出,他对回族的描写不是孤立的、静态的,而是放置在中国当代历史的大背景下,描写了他们与时代、社会变迁相联系着的命运际遇。  相似文献   

14.
回族人民在其悠久的发民中,形成了自己多彩的文化和鲜明的民族特点,其中包括婚姻首选传统。本文拟对此作一探索。由于回族在历史上全族信奉伊斯兰教,因此其婚姻道德的依据是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并从而决定了回族传统婚姻道德与伊斯兰教关于婚姻的教规教法是一致的。 回族婚姻观的基本精神是入世的,主张凡穆民都要结婚。在《古兰经》和《圣训珠玑》中,有许多这样的训导。婚姻也是回族的一种天经地义的义务。故凡有条件者都应结婚组成家庭,否则,便不符合伊斯兰教法和穆圣遗训。因而每个穆民无论处于什么地位,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一个在我国历史上不像蒙古、藏、满等那样,建立过稳定政权体系的民族来说,回族未自行制定过法律,因此在对回族法律文化进行历史和现实考察时,除了伊斯兰教法之外,再无世俗法典可资考证,这不仅造成了研究的困境,也有不少人企图否定回族法律文化的实际存在。因此本文从回族习惯法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百年来回族法律文化发展过程中习惯法的重要作用予以说明和阐述,以纠正一些偏见。也对回族习惯法研究方面的内容进行必要梳理和概括,以期达到通古今之变,晓各异之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寄自黄土高原的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作家张承志的《心灵史》出版后,在全国读者中掀起了一股争相阅读的热潮。回族人民也怀着极大的热情,四处购藏,虔诚阅读。本刊现在刊出西北回族民间的农民、阿洪、学生寄给张承志的几封信,他们共同表达了对本书的珍惜之情。这表明,作家真正走入了民间,了解了人民,并且写出了人民的心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回族伊斯兰教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出版了许多有益的论著,最近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松茂所著《回族伊斯兰教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就是上述研究领域中结出的又一颗学术硕果。 《研究》一书是作者10年来有关回族伊斯兰教研究的论文汇编,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收入《研究》一书的文章“有理论性的,有综述性的,有人物评价、族教关系探讨和书评,涉及到回族历史的诸多方面”。笔者作为一名回族史爱好者,通读了全书之后,确实感到本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10年来我国回族伊斯兰教研究的进展情况,而同时  相似文献   

18.
《北京牛街志书——<冈志>》已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冈志》是专门记述清朝康熙年间,北京牛街地区有关回民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一本地区志。原作始终是手抄本,今天它能刊印公诸于世,对研究我国回族历史、伊斯兰教历史,提供了北京一个著名的回民聚居地区的亲见亲闻资料,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受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和北  相似文献   

19.
《回族研究》是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唯一研究回族问题的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刊物,已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1991年1季度正式创刊,面向国内外发行。 《回族研究》着重发表有关回族研究的各种论文、资料和信息。主要内容有:回族哲学、回族文化学、回族历史、回族经济、回族教育、回族人口、回族民俗、回族伊斯兰教问题、回族古籍文献研究。《回族研究》是广大回族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20.
清朝统一新疆后,在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制定了较为符合新疆地区的统治政策.《回疆则例》是一部针对新疆地区民族宗教特点而制定的法典.嘉庆十九年(1814)编纂完成,并规定每10年一修.但它的第一次修纂因为“西陲不靖”而延误,至道光十三年(1833)进行第二次修纂,针对在新疆地区出现的社会问题,此次修纂的内容较多,范围更广.本文拟对《回疆则例》的编纂与修订的背景原因进行追溯和分析,以利于深入理解《回疆则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