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作为现象学运动的先驱,在现象学运动中具有源发地位。该理论认为,“意向性的内存在”或“与对象相关联”是心理现象区别于物理现象的显著特征。布伦塔诺在对“意向性的”分析的基础上,把心理现象分为三种类型——表象、判断以及爱与恨等情感活动,进而提出了心理现象的“内意识”,并把它作为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进行区分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人文集粹     
罪恶与恐惧在今天已显示出一种未曾预料到的性质 ;它们强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的生存。罪恶感产生于一种基本的意识 :尽管科学与技术在 2 0世纪的畸形发展无疑地改善了人类生活的条件 ,但是这种发展却又产生了一种有悖人道的犯罪和种族灭绝的地狱逻辑 ,几乎所有国家都直接或间接地步入了或仍旧在步入这种逻辑。这种意识与另一种意识联结起来 ,而另一种意识本身又伴随有一种原生的恐惧 :科学与技术破天荒地赋予人类以摧毁自身和地球的力量 ,而却不为人类指出逃避扮演巫师之徒这个命中注定的角色的出路 ,因为任何科学都无法告诉我们如何对付科学。…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一个中西比较、儒道比较的视域中,结合郭店新出土的文献材料,对<道德经>中所蕴涵的一种关联性的宇宙论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探讨.首先,文章揭示了<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关联性宇宙论的四个预设(1)道家肯定构成我们经验世界的各种事件本身的实在性,认为并不存在"多"背后的"一",且事件与时间不相分离;(2)各种事物都是过程性的事件,一方面各有其特性,一方面又内在地彼此相关.每一事物都处在其它事物所构成的不断变化的脉络之中,并在这种动态的脉络中以共同创造的方式成就自身;(3)生活是具体的经验场域,同时每一种具体的经验场域又总是具有整个宇宙的全息性;(4)世界的创生性转化来自于构成世界的各种事物的回应性参与,在创生转化的不断过程中,事物不是被动的参与者,而是主动的共同创造者.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焦点意识与场域意识构成道家关联性宇宙论与世界观彼此依赖的两个基本方面.通过这两种意识的有机互动,人们能够自发而非随意地参赞宇宙大化的流行发育,在整体性与过程性的世界中实现自身的独特存在.  相似文献   

4.
“法”的“存在”方式之三义:必然法、应然法、实然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存生 《求是学刊》2015,(2):68-78,181
"法"一词在西方用法甚多,在"事实"或存在的角度、"然"或"是"的程度上,"法"可分为必然法、应然法和实然法。必然法即客观规律,它是事物固有的法则,所以叫客观法;应然法是人所理想的法,它是被人认识到的做人之道,因而可以称为道义上的法;实然法是由当权者所认可或创制的行为规则,可以叫权威性法。显然,这三种"法",科学地说,每一种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法,只是法的一个侧面或层次,因而,我们要全面地认识法和树立科学的法律观,就应该注意这三种意义上的法。文章对这三种意义的法及其相互关系,在介绍有关论述的基础上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名词解释     
意识作用、意识对象(德:Noesis Noema)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概念之一。原为希腊文noēsis和noēma,前者意为思维能力,后者意为思维所及之物。胡塞尔赋予它们以现象学的意义,把前者解释为意识的作用,把后者解释为与前者相互关联着的意识的对象。然而,他这里所指的是通过现象学还原所得出的意向性(一切意识都是关于某物的意识)结构,而不是与经验的意识现象有关的东西。总之,在一切意向活动中,都必然存在意识作用的契机与意识对象之间的相互关联。例如,在感觉中,感觉的作用就是意识作用,被感觉的东西就是意识对象。在回忆中被回忆的东西,在判断中被判断的东西,都分别是意识的对象,并且也可以说是回忆和判断的本意,但它们决不是实在之物。因此,自  相似文献   

6.
论塞尔的意向性及其与语言哲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塞尔对其言语行为理论作出进一步发展后认为,语言哲学归根结底是心智哲学的一个分支,而意向性问题是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的交汇点.在其言语行为意义论中,言语行为与意向状态被认为具有某种同构性,意义不仅是意向性的一种派生形式,而且意义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均由意向性所奠定.言语行为仅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形式,是人类将自身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心智能力的一个具体实例,意向性是研究这种心智能力的关键.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标志着一种新的哲学方向,即把言语行为放在心的背景中去考察,使意向性成为语言哲学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金岳霖用以构造其知识理论体系的三个中心概念是所与(given)、意念(idea)和事实。所与是正觉(正常感觉)的感觉内容,同时又不是外物。感觉内容和外物在正觉的所与上“合一”。它们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然却占有感觉内容和外物这两个立场。这就是所与的基本特性。所与是形成意念的材料。意念是凭借抽象这一工具而得自所与的。共相寓于所与之中,收容所与中的共相或共相关联便形成意念。意念是共相关联的“符号”。共相是互为关联的,所以意念“总是有图案的,或有结构的或在系统的”。意念还具有普遍、抽象的特点,意念得自所与,这是意念的后验性。得自所与的意念又反过来接受或安排整理所与,这是意念的先验性。每一意念都是接受所与的方式,金岳霖说:“我们接受所与就是化所与为事实,而引用意念于所与而又引用未错底时候就是接受所与。可见,所谓事实一方面是所与,而另一方面是我们底意念。”  相似文献   

8.
王昌树 《求是学刊》2007,34(3):32-36
胡塞尔的现象学把意识看作是最核心的课题加以研究,他求助于先验意识的主体来看待这个世界,希望意识也能像数学那样显现出缜密的科学性。胡塞尔的视域构成突破了二元建构的认识论思维模式,力图建立一种原初意识的本体论,但是由于这种意向性和视域构成是建立在先验意识和超验主观性的基础之上的,就难免有绝对主观主义的嫌疑。海德格尔正是抓住胡塞尔的这一弱点,把意蕴和世界的展开建基于生存,而非超验的意识之上。为了与胡塞尔的“意向性”相区别,海德格尔提出了“操劳”这一概念,它指的是日常在世的我们与世界内的存在者打交道。  相似文献   

9.
姚宏州 《生存》2020,(12):0084-0084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很大的益处。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可以视为一座与大学之间建立的桥梁,起到铺垫的作用,因而在难度上与以往学习的数学知识相比有了跃升,同时在高考中的分数占比也十分可观。在盲目的追求高分数下,学生的逻辑思维不仅没有得到训练,还变得更加僵化,数学不再是一个美妙的严谨的科学世界,而仅仅成为了获取高分的工具,这与数学本来的意义相差甚远。本文立足于当下高中学习数学的现状探究如何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应用意识和思维能力,以期给教育工作者一些数学教学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谢晓健 《社科纵横》2012,(2):106-108
意识问题是认知科学与心灵哲学中的核心问题,科学家与哲学家们对该问题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案。作为解释意识的一种方案,意识的高阶理论与其他方案一样,都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本文通过文献梳理与论证,简略介绍了意识高阶理论面临的几种困难,以及意识高阶理论的捍卫者们为该理论所做的辩护。  相似文献   

11.
任何的哲学境界,都代表哲人类认识水平的一定高度,它都会拓展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未知的意识空间。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所着重表达的是他对人生的一种境界或对或错都在把人导引到一定境界的层面上来,而他的境界也只能是他或他所影响的“那群人”的境界。我们还需用另一种哲学境界去提纯或升华人类的意识,以求我们的意识达到一种真正高度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2.
现象学的分析表明,在我们的意识当中确实存在着自我意识.也就是说,任何意识都伴随着一种第一人称的被给予性,自身意识就存在于这种被给予性中,而非存在于意识流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中.自身意识具有反身性,也即,可以在反思意识中被主题化.但是,这种自身意识并不是对"自身"的意识,它并没有承诺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自我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黄俊亮 《学术交流》2012,(7):190-192
冯至《十四行集》中的生命意识主要体现为:走,对于生命应有的认真、积极的承担状态,表示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路径;遇,是在走中发生的,体现为一种偶然性,是诗人在走中对于事物的观看与体察,意味着个体之间的沟通与关情;越,是对生命所持有的一种超越状态,既和"走"有联系又有不同,"走"主要是承担,对于偶然命运的抉择,而"越"则表明在抉择后所认定的生命状态,即不断通过求新求变来获得成长与完满。  相似文献   

14.
一人们的一切行为和活动,总是同一定的思想、意识相联系。固然,归根到底。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但它一经产生就成为能动的力量。正如列宁所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当然这并不是说人的思想、意识可以随意决定客观世界的发展进程,而是说它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影响世界的变化过程。正确的思想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错误的思想会导致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在教育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中,一切教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切教育现  相似文献   

15.
人的本质、经济关系与道德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3-134页)这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5,(12):153-156
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产物,哲学理应面向现实、反映现实。回顾我国唯物史观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自觉的体系建构,意识到现代问题意识的转变,但对于问题意识的过度强调,也带来了诸如缺乏历史性、历史感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做到方法论上的自觉,即把唯物史观的体系意识与问题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表现为:现代性与历史性的结合、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把唯物史观看作一个"艺术整体"等。  相似文献   

17.
论情感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什么是情感以及情感产生的本质是什么? 在马恩经典作家的著作里没有明确地表述,在一些现代心理学家的论述中 也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基本观点,即情感一般被理解为在各种现实的关系中需要的主体与它有意义的客体之间关系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式——体验。这里已经表示出了情感的外在的与内在的实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包括三个环节。 第一,情感产生的客体条件。情感心理活动同其它一切意识要素一样根源于客观现实,由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决定的。情感虽不属观念活动,但心理活动同样是精神活动,要受客观…  相似文献   

18.
田东奎 《唐都学刊》2002,18(1):26-29
中国近代的主体意识学说是在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基础上 ,吸收西方主体意识学说 ,并与之交融、碰撞的产物。主体意识学说构架有三个组成部分 ,即利益观、权利观、平等观。主体意识学说顺应近代中国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 ,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但由于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迟滞、缓慢 ,使主体意识学说向纵深的发展不够 ,同时 ,该学说还存在一些封建糟粕  相似文献   

19.
王庆明 《生存》2020,(7):0039-0040
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立足当下,关心时事,彰显“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理念。为了促使学生的作文能为当下发声,抒发己思己见,强化素材意识、写作者自我意识和情境意识等也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张改珍  李东升 《创新》2010,4(2):68-72
斯诺先生于1959年提出了"两种文化"问题。沟通科学与人文,有两种可能的视角,即站在一方的角度看另一方;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两方。结果是找出科学与人文的共同属性、差异和相互补充点。与两种视角、四种研究进路相匹配,有三种潜在的行动者:人文学家和人文工作者;科学家及科学工作者;兼通文理者,科学技术研究学家(者)与政府官员。同时,普通民众也是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潜在行动者。行动者们充分互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极努力,是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有力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