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天宇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1999年开始实行的黄金周休假政策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小,而由其引起的负面效应却越来越大,调整或取消黄金周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2008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了一个新的休假制度。新休假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充分考虑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必将对社会经济文化和休闲旅游业带来很大的影响,那么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2.
昝红宇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4(2):81-84
子弟书(单唱鼓词),是清代八旗说唱文学的重要一支,是中国鼓词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追源溯流,概述了八旗子弟们初期创编说唱子弟书的盛况及其后来的发展情形,是研究子弟书的创作缘起、发展过程以及兴盛而衰的重要参考资料。以期从文献的角度形成对子弟书源流嬗变的系统认识,力求对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做出理性的阐释研究,希望从中寻找一种新理念、新启迪,为我们民族说唱文学的的传承与振兴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李亚希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6-18
以皖北坠子和坠子戏的源流与嬗变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皖北坠子与皖北坠子戏的区别与联系入手,梳理其发展过程中名称和形式上的更迭,界定两者在形式上的差异性,通过剖析其发展与嬗变的历程,探究坠子戏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的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4.
漆娟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1):36-39
中国古代隐逸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曲折的过程。它萌芽于先秦,成型于汉魏,东晋时由于隐逸大诗人陶渊明的横空出世而发展到高峰,直至南朝,隐逸也依然是诗人们笔下的一大主题。在隋代之前,隐逸诗歌经历了四次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6.
施爱东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2):7-9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祖先、缅怀先人的宗亲节日,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祖归宗的思想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相似文献
7.
笔者简要梳理了蒙太奇剪辑技术发展至今曲折变化的历史,并对电影理论家时于蒙太奇理论的不同表述加以归纳,划分出前蒙太奇时期、蒙太奇时期、后蒙太奇时期三个历史阶段,揭示了蒙太奇范畴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笔者认为,当前电影创作正处于“后蒙太奇”艺术时代,一系列影视技术的革命产生了新的审美客体,人们视觉生理和心理都发生嬗变,蒙太奇概念随之产生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吴代芳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
一绝句的体裁来源于汉魏乐府民歌。明胡应麟说:“五七言绝句盖五言短古,七言短歌之变也。五言短古,杂见汉魏诗中,不可胜数。唐人绝句实所从来。七言短歌始于陔下,梁陈以降,作者坌然。”关于五言绝句的起源,胡氏的说法不为无据。但是七言绝句的起源,则众说纷纭,胡氏谓七绝起源于《陔下》,但《陔下歌》每句都有一个助词“兮”字,实际上是一首六言诗,而非七言短歌。王夫之《姜斋诗 相似文献
12.
13.
邱耐久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近体诗成于初唐,学界早有定论。但近体诗格律的核心——声律(即平仄律)的源和流似还未被深入地研究过,人们只一般地认为它源于齐梁格律诗。本文拟对此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粟定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4)
侗款在侗族地区的存在已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日益丰富完善,不但包括款组织、联款制度,而且还包涵了讲款、开款、聚款活动,包括具有法律性质的约法款和侗族民间文学样式之一的款词。从侗款制的产生、发展、完善、衰落及至款词的繁 相似文献
15.
李宜霞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6):65-70
中国杖刑历史极为久远。远古笞杖鞭不分,均源于鞭扑薄刑。就其在刑罚中的地位而言,三代鞭扑之刑不入五刑;西汉文景废肉刑、定笞刑,依然笞杖不分,却是主刑;东汉已有杖刑,但为法外刑,往往鞭杖连称;魏晋时期杖刑虽不入五刑,但已为法定刑;从北魏时起,杖刑是五刑之一,且是最轻刑等;从隋朝至清末,杖刑则作为稍重于最轻刑等的笞刑而列入五刑。此外,有时,它又是附加刑或代用刑。清末修律,废除了杖刑,但它在社会上仍然有着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闻一多文艺思想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乐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12-118
闻一多在其早期受西方济慈等人的影响 ,认为“以美为艺术之核心” ,主张“纯艺术的艺术”并“纳诗于艺术之轨” ,坚持“做”诗并倡导诗歌的“三美”。然而随着那“不是混着好玩”岁月的流逝并亲身体验“生活的严重”后 ,他转而重视诗的社会价值并彻底摒弃了“唯美主义”的价值取向而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呼唤“时代的鼓手”。文艺观由“艺术为艺术”变为“艺术为人生” ,从誓做“艺术的忠臣”到成为“人民的忠臣” ,我们在其文艺思想的嬗变过程中 ,看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至今已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随着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生存方式的改变,其利益思想观念、人生价值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思想观念都发生着明显变化.目前从整体上来看,农民工思想观念的变化尚属于部分质变,但其进步性与时代性已展示出农民工思想观念整体变化的客观必然性和积极走向. 相似文献
18.
赵联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62-67
世俗人生的表现是文学传统中不容置疑的存在 ,然而 ,共和国成立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 ,只因激进话语的霸主地位而被强权扫地出门 ,消失于文学地平线。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 ,随着文学多元格局的逐渐形成 ,对普通百姓世俗生存境遇的书写已经成为了几代中国作家 ,特别是年轻作家群表达世界的重要方式 ,成为了文坛颇具争议却又不得不正视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周淑红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30-34
鲁肃是三国时吴国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作为历史人物真实存在的鲁肃和在文学作品中被加工形塑的鲁肃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历史上的鲁肃继周瑜之后官至都督,处事果断,有谋略和胆识;但是《三国演义》中的鲁肃却被塑造成一个忠厚老实、胆小怕事的形象。鲁肃的形象发生了嬗变。这一嬗变主要经历三个阶段:以元至治年间的《三国志平话》为代表的民间说书阶段,以元杂剧为代表的从民间说书向文人创作的过渡阶段,《三国演义》代表的则是文人按照其观念对说书传统的较完整、系统的改造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一到清明节,便到了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季节,大地解冻,万物苏醒。只有这时岚县的居室才能停烧火炉,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到春天的温暖。所以清明节就意味着一年意气风发的开始。岚县的清明节民间称为寒节或寒食节,寓意送寒迎暖,一过就是三天,活动也很丰富,各种节日礼俗也很讲究,是民间除过年以外的又一大节日。在清明前后家家户户要做三件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