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永 《领导文萃》2013,(6):76-79
隋文帝杨坚是个“不悦诗书”、“素无术学”的人.他一上台就要求大加整顿被称为“雕虫小技”的六朝浮华文风.同时禁止私人编写国史诽谤朝廷,哪个文人触犯了这两条规定,轻则入狱,重则丢命。因此单就文艺细胞而言,他和儿子杨广就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2.
佚名 《领导文萃》2013,(17):59-63
处心积虑弑父登基隋炀帝杨广生于权贵世家。爷爷杨忠是西魏的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随国公。外公独孤信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地位更加显赫。爷爷死后,杨广的父亲——日后的大隋开国皇帝杨坚袭爵随国公。后来,杨坚的女儿、杨广的大姐嫁给了周宣帝宇文赟为皇后,周宣帝在位一年就传位给太子宇文阐,即周静帝。北周大象元年,掌权的太上皇驾崩,幸臣郑译、刘  相似文献   

3.
葛伟 《领导文萃》2013,(1):39-42
在历史学家那里,隋炀帝杨广是一个被贴上亡国暴君的标签、遗臭万年的皇帝;而唐太宗李世民则是一位顶着千古明君的盛名、为历代歌功颂德的皇帝。两人看似遥不可及,但实际上,隋炀帝曾经离成为唐太宗那样的盛世贤主非常近,在文治武功方面,隋炀帝的能力也并不逊于唐太宗。一样英姿飒爽的青年英主隋炀帝年少时就展露出过人的军政才华。年仅20岁时,他被父亲隋文帝杨坚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  相似文献   

4.
<正>隋朝的历史虽然短暂,却因其结束了中国200多年的分裂状态而意义重大。完成统一大业的隋文帝杨坚,以其功绩和德行,成为开国皇帝中的佼佼者。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女人,现代人常说的这句话,在隋文帝身上也可印证。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虽然在史册上连名字都未留下,却是一个杰出的"内助"。史载,杨坚当上皇帝,与独孤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相继出现的皇帝,他们的身世、经历、理想及个人爱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结局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两位皇帝,一位是生于公元569年的隋炀帝杨广,另一位是生于公元599年的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与隋炀帝非常像:一是身份像.两人都出身于关陇贵族家庭,隋炀帝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次子,唐太宗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二是经历像.两人都是年纪轻轻就统领大军南征北战.公元588年杨广任行军元帅,率50余万大军渡江灭掉南陈,几年后又击退了北方突厥的犯边;李世民少年从军,协助父亲在太原起兵,多次亲领大军平定了国内的各路农民起义军与割据各地的大小军阀.两人都是前皇帝的二儿子,本来都没有机会继承皇位,但都通过搞阴谋诡计继承了皇位.隋炀帝是粉饰自己、构陷兄长,李世民则是公然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弟,并迫使父亲让位.  相似文献   

6.
沧浪 《领导文萃》2008,(13):112-114
隋文帝皇后独孤氏十四岁就嫁给杨坚,发誓生死同一。独孤氏聪明仁爱,识达古今,为史上少有的政治天才,在帮助杨坚夺得皇位的过程中建立了功勋.与杨坚一起被称为“二圣”。然而她天性奇妒.却也为历史上少有。叛臣尉迟迥有个孙女非常漂亮,杨坚偷偷临幸.独孤氏乘皇帝上朝,派人一刀杀了这个美貌女孩。  相似文献   

7.
报载,郑州某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日前拒绝了市政府向其提出的为一市政工程提供1.5亿元贷款担保的要求,着实让市政府吃了回闭门羹。读罢这则“儿子”拒绝“老子”的报道,令人深思。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这个“老子”总是习惯于指挥企业这个“儿子”,想要“儿子”生产啥就生产啥,想要“儿子”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儿子”即使满腹不情愿,也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正由于“老子”把“儿子”管得过严,统得过死,“儿子”没有生产与经营的自主权,被条条框框绑住了手脚,想干动不得,想活活不来,因而“儿子”常被逼进“死胡同”。这…  相似文献   

8.
<正> 一次,一位女士带着5岁的儿子到迪斯尼乐园排队玩梦想已久的太空穿梭机。排了40分钟队,好不容易到跟前了,临上机却被告知:由于孩子年龄太小,不能玩太空穿梭游戏。母子俩一下子愣住了。其实在排队的开始和中间,旁边都有醒目的标志:10岁以下儿童不能参加游戏。遗憾的是母子俩过于兴奋没有看到。这又能怨谁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国王,他有十个儿子,这十个儿子平时因争权夺利,相互间勾心斗角,扰得整个皇宫不得安宁.一天,老国王得了重病,他自己也知道快要不行了.于是就把十个儿子都叫到身旁,拿出十支箭来,让十个儿子每人折一支,十个儿子轻轻一折,就将箭折断了.然后老国王又拿出十支箭,并把这十支箭紧紧地捆扎在一起,让十个儿子折,可十个儿子用尽力气,谁也折不断.这时十个儿子都明白了老国王这样做的目的.这个故事就非常形象告诉我们集体力量大.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已经有过许多这方面的体验:许多许多的石头堆积起来可以变成一座巨大的高山;许多许多的砖头垒筑起来,可以砌成万里长城.蚂蚁虽小,但许多蚂蚁团结在一起,能拖动一根很大的骨头;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许多微弱的力量汇合在一起,就能排山倒海,战胜一切!这就是集体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0.
蔡子强 《领导文萃》2014,(5):114-116
正去年是美国已故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50周年,这个传奇世家,再次被置于镁光灯下。肯尼迪一门多杰,父亲约瑟夫曾任美国驻英大使,4个儿子,大儿子小约瑟夫不幸在大战中阵亡;二儿子约翰是总统;三儿子罗伯特当过美国司法部长;四儿子爱德华当过参议员。父亲老肯是位成功商人,也是家族中首位涉足政坛的人,曾帮小罗斯福竞选总统,后来获投桃报李,被委任为美国驻英大  相似文献   

11.
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是最生动、最有味、最含蓄、最有内涵的一种语言,因此,语文就应该是最生动最有味最有情趣的一门课程,然而,语文带给我们的却不是快乐。在学生眼里,它是最没有用处,最没有兴趣的学科;领导也说语文谁都可以教两下;老  相似文献   

12.
<边城>是中国现代著名乡土文学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它是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此作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进入完全成熟的境界. 小说讲述了在湘西边境的一个小镇,老船夫的孙女翠翠被船总顺顺的两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而翠翠心属傩送.天保求亲不成,失意之下驾船外出而意外地溺水而亡;老船夫为撮合翠翠与傩送婚事却遭碰壁,于暴风雨之夜郁郁猝死;傩送也负疚远走他乡,最后只留下翠翠勇敢却痛苦的等待.  相似文献   

13.
说『让』     
有两则有关“让”的故事令人很感动,使人提升认识,净化心灵。一则是战国时期的“将相和”。讲的是蔺相如不惧声威煊赫的秦王,却甘受本国大将廉颇的羞辱,最后廉颇被他先公后私的远见卓识和宽宏博大的胸怀所感动,上门负荆请罪的感人故事。另一则是“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讲的是清代张廷玉在京城做官,家人建房时因三尺地与邻里发生争执,写信给张廷玉,盼望他给家里撑腰。张廷玉给家人回书一封:“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深深领会张廷玉的和睦礼让之意,立即让出三尺地。这里的“让”表现出了一位达官贵人豁达大度、宽容谦让的美德,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4.
<正> 平时最容易被轻视却又实在轻视不得的莫过于“会议记录”了。轻视者,也许一则因其作用小,份量轻,难登大雅之堂的缘故,有谁因长于“记录”而一举成名的?二则或许鄙其“原始”味浓,充其量也不过是素材,待雕之乱木,须凿之丑石罢了,实难赢得青睐。三则轻其操作简便吧,一支笔,一个本,两只耳朵,足矣! “会议记录”真的是应该被轻视或能够轻易摆弄的  相似文献   

15.
<正> 调查研究,最欣喜也最无奈的感觉恐怕莫过于:“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记得一位领导同志曾经说过:发现——是社会问题转化为调研成果的关键。调查研究的学问说到底是发现的学问。 这是精辟的见解。 迈进新世纪,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扑面而来,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解决。善于发现是办公室人员最基本的素质。谁善于发现问题,谁在“三个服务”中就有了用武之地。发现的问题越多,症结摸得越准,贡献也就越大。不擅于调查研究,发现不了问题,就不可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办公室人员。  相似文献   

16.
座椅     
正C局传达室里有两把真皮座椅,识货的人谁见谁说是好货,知情的人却从不往上坐。久了,就成了门卫老赵和老钱的专座。老赵坐的那把椅子,是前任孙局长留下的。孙局对办公用具颇有讲究,对办公区布局也极为重视。他到任不久,便请来大师把其办公室里里外外瞅了个遍。大师在专门为其布了一个阵后,又一再嘱咐他要更换座椅。将大师奉若神明的孙局自然把这事记在了心里,并当即要求行管处去落实。谁料,两年后,他却因受贿被"双规"了。  相似文献   

17.
乾隆下江南,是两百年来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不断演绎的主题。但是,乾隆为何要下江南,却有着种种不同的说法。有的民间故事说乾隆本是汉人,父亲是浙江海陵的陈大学士,他下江南是为了寻找亲身父母;更有甚者,说乾隆贪恋江南的美景、美色和美  相似文献   

18.
传授失败     
<正>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小伙子不找工作了,他把自己每次失败的原因总结出来,开了个应聘工作培训公司,用自己失败的经历去警惕别人,帮助别人成功的找到工作,同时也成就了他自己的事业。这令人想起"渔王"教儿子捕鱼的故事。经验丰富的"渔王",手把手精心调教出来的儿子,捕鱼技巧却怎么也比不上普通渔民的儿子,智者告诉苦闷的"渔王",你只传授了他们你的经验、技术,却没有传授他们失  相似文献   

19.
时间在不经意间逝去了,回头却发现两手空空.不甘于时间只留下苍白的记忆,我们低头赶路或者昂首奔跑,期望在烟尘的深处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这时,我们专注于前方,往往会错过许多沿途的风景.于是乎,有人停下脚步,听流水潺潺,看鱼跃鹰翔,品美味佳肴.他们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闲适而多姿的.真的是这样吗?没有付出,只有收获,懒散中裹着庸碌,这样的人生有多少存在的价值呢?世间有谁不付出就能享受到幸福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20.
<正> 无论购物还是就餐,谁都希望自己所选购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能够明码标价。 以前,人们都好面子,在餐馆吃完饭谁也不好意思看账单核实自己究竟该掏多少钱,于是多收费成了京城餐馆宰客的一道风景线,很多人明知上当,却因为这该死的“面子”而无可奈何。前两年,受广东一带的南方客人影响,北京人在餐后也开始大大方方地向店家索要账单逐项核对。面对着客人的“斤斤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