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产国际和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国民党曾对我中央苏区发动了五次反革命军事“围剿”。前四次“围剿”都被我中央红军英勇地粉碎了,但第五次“围剿”却没有被粉碎,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  相似文献   

2.
刘海锋 《老友》2012,(6):13-14
(一) 1933年3月下旬,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第四次"围剿"后,蒋介石重新调集了5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为了抵御敌人大军压境,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尽可能地扩大红军队伍。1933年5月中旬,红军总部在江西宜黄县召开全军青年工作会议,红军总政委周恩来建议创立“少共国际师”。  相似文献   

3.
中央苏区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第一、二、三次反革命围剿,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使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但是,党、红军以及地方干部牺牲亦很大。党当时又处在粉碎国民党第四次反革命围剿的紧急关头,各方面都急需要干部,可以说干部问题成了发展革命战争的中心问题之一。中央苏区为了解决干部问题,于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一日召开人民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办苏维埃党  相似文献   

4.
胡耀帮同志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生过三次历史性的伟大转变,“一次是由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第三次则是“自从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艰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国民党曾对我中央苏区发动了五次反革命军事“围剿”。前四次“围剿”都被我中央红军英勇地粉碎了,但第五次“围剿”却没有被粉碎,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一第五次反“围剿”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和中国的“左”倾冒险主义者抛弃了毛泽东的正确的军事路线,而推行了与之相反的错误的军事路线。毛泽东的军事路线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的军事理论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包括红军的建军原则和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两个方面。建军原则主要是:红军必须全心全意地为着党和全国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必须担负起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筹款这三项任务。  相似文献   

6.
1935年11月,在毛主席、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自决策、指挥下,我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在陕北地方军民的配合下,于富县直罗镇一举歼灭了敌军一○九师全部,追击途中又歼灭敌军一○六师一个团于马家寺,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打破了蒋介石企图乘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立足未稳之机,东西并  相似文献   

7.
胡耀邦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自从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已经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报告》同时指出:我们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期间也发生过两次历史性转变,一次是由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相似文献   

8.
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期间的错误──张国焘问题研究之三马建离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期间的错误,是他在该苏区任职时所犯诸多错误中的一个主要方面。本文从五个方面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这个问题:当敌人加紧部署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_一。一九三○年八月,在湖南浏阳永和市,由第一、第三两军团组成,朱德同志任总司令,毛泽东同志兼任总政治委员。组成后,由湖南转到江西,于一九三○年冬至一九三一年九月,在毛泽东同志亲自指挥下,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增编了第五、第七、第八、第九等军团,部队发展到约十四万人。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七年这十年历史,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把它概括为是反革命的“围剿”与革命深入的时期。并指出有两种“围剿”,一是军事“围剿”,一是文化“围剿”。国民党反动派采用下列办法进行文化“围剿”:第一,限制并剥夺进步书刊的出版自由。第二,对于进步的图书杂志禁止发行,进步影剧禁止上演。第三,对于进步的文化团体和机关肆行破坏。第四,对于进步文化工作者不断逮捕和杀害。第五,提倡民族主义文艺,支持黄色文艺,企图以此对抗左翼文艺。正如鲁迅所说的,敌人的禁锢,比罐头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一三年七月,周恩来同志结束了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学习生活,于八月十六日参加了天津南开学校的新生入学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四年以后,周恩来同志又以“最优”的成绩(见南开中学《第十次毕业同学录》)毕业于该校。在南开中学的这四年,正是他十五岁到十八岁风华正茂的年月。  相似文献   

12.
陈毅同志是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是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军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在中央苏区时期,先后组织了两个军的红军部队,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几次反革命“围剿”,为巩固和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贵刊一九七七年第四期谢鸣福同志对鲁迅《湘灵歌》主题思想的解释,不同意目前流行的看法。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论据、解释都有说服力。我认为是正确的。但其中对某些诗句的解说,还有些牵强,凭空添了一些联想附会的东西,却根据不足。总的说来,诗的前四句反映了反动派对革命势力“军事围剿”下的血染湘水,后四句反映的则是“文化围剿”下的“芳荃零落”。这也是对李立三“左倾”路线的有力批  相似文献   

14.
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含广东省与闽西相连的大埔县等)建立的全国最大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倾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彭德怀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心血的中国革命指挥中心。1933年春,红一方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苏区范围迅速扩大,至年底,中央苏区辖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四个省苏维埃区域。中央苏区辖区范围内的县称“中央苏区县“。大埔苏区先后在闽西、闽粤赣、福建省苏区领导下为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期间的错误,是他在该苏区任职时所犯诸多错误中的一个主要方面。本文从五个方面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这个问题:当敌人加紧部署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时,他错误估量了敌我形势,盲目轻敌,认可和支持了荒谬的“偏师”说,种下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的错误路线的根苗;当敌军即将开始“围巢”时,他错误认为,只要攻克敌之据点麻城,便可打破敌人新的“围剿”,强令红军西次围攻麻城,犯了冒险主义错误,也贻误了红军准备反“围剿”的时间;当敌人向苏区腹地进攻时,他急令已经疲惫不堪的红军正面堵击,与敌硬拼,犯了拼命主义错误;当敌人不断缩小包围圈,苏区首府、重镇和中心区域沦入敌手之后,他惊慌失措,急率红军主力撤出苏区,无具体目标的盲目西进,犯了逃跑主义错误;当红军主力撤离苏区之后,他在思想上再无重回鄂豫皖苏区的打算,严重违背了黄柴畈会议的精神,致使鄂豫皖苏区的绝大部分丧失。  相似文献   

16.
对鲁迅的《湘灵歌》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它是歌颂我们党的红色根据地,赞美粉碎国民党第一次军事“围剿”所取得的光辉胜利的。首次提出这种看法的是周振甫同志。有人持另外的看法,简要说来,认为它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和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揭露,也是属于“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伟大诗篇之一。我同意后一种看法。  相似文献   

17.
九、第二次反“围剿”斗争我军粉碎第一次“围剿”后,敌“鄂豫皖绥靖督办公署”于四月间由武汉移到潢川,加紧布置二次“围剿”。同时,皖西陈调元部之五十七师及警备第二旅占领了麻埠,独山。四月下旬,红四军主力进至皖西,当即向盘踞独山之敌进击,经过六天战斗,消灭陈调元部一个团、一个营,残敌向东逃窜,麻埠之敌,不战而退。当军部率主  相似文献   

18.
遵义会议揭发、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批评了博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进行辩护的错误观点。会议所通过的决议明确指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退出苏区后遭到的严重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的错误;遵义会议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从而解决了党的军事路线问题。但是,遵义会议仍然肯定了临时中央的政治  相似文献   

19.
遵义会议是成功的 ,它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而是诸多主客观因素作用的结果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原因包括 :(一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迭次失利与毛泽东等领导前四次反“围剿”所取得的接连胜利的鲜明对比 ,促使由毛泽东领导党和红军成为人心所向。 (二 )毛泽东同志的高超领导艺术和正确的斗争策略 ,是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对遵义会议的成功起了决定作用。 (三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党集体的共同努力 ,是遵义会议成功的有力保证。 (四 )中共中央上海局电台的破坏 ,致使中共中央失去与共产国际的无线联系 ,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奠定了独立自主的外部条件。 (五 )占领遵义后战局的转机 ,使中共中央政治局有相对宽松的时间和环境充分酝酿、讨论问题 ,这为遵义会议成功提供了时间保证  相似文献   

20.
黄骅,原名黄金山,学名黄为有。一九一一年二月八日诞生在湖北省阳新县木石港区凤凰乡良上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一九二六年九月在木石港参加革命活动,一九二八年三月秘密参加赤卫队,一九二九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十月参加红军,先后任连党支部书记,连指导员、营党代表、营长等职,参加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领导的粉碎国民党反动派三次反革命“围剿”的战斗,多次荣立战功。一九三三年四月第四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进红军大学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政治指导员。一九三四年十月参加长征,先后任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等职。胜利到达陕北后,黄骅奉调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担任干部团政治委员。一九三七年八月随干部团编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