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公元1840年4月6日(清道光20年的清明)。在镇江府丹阳县诞生了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的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马相伯先生。在他出生后不久.就举家搬到了镇江城中去了。他出生于鸦片战争之年,去世时又值日寇践踏祖国大好河山之时。真可谓生于忧患.死于忧患,一生为救国奔走呼号,奋勇搏击,到了期颐高龄仍老而弥坚。他无愧于“爱国老人”的称号。  相似文献   

2.
调研报告分别从“发展产业集群是工业化的新趋势”、“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发展产业集群是提升镇江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镇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发展镇江产业集群的战略构想”、“发展镇江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等方面,全面分析镇江产业集群的现状,准确认识镇江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推进镇江产业集群健康、稳定、  相似文献   

3.
“肴肉不当菜,香醋摆不坏,面锅里煮锅盖”,这个流传于大江南北的镇江“三怪”饮食民谚,已经成为古城镇江充满神奇和魅力的又一张“城市名片”。民谚中似乎藏着几分神秘,又带给人们几多悬念,几多猜想。它曾经引发了许许多多的人对镇江的向往;也曾经引来了许许多多的人走进镇江,作一次寻访“三怪”的饮食文化之旅,更有许多有心人把解开镇江“三怪”之谜,探寻镇江“三怪”之秘,作为一个很有趣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大爱镇江”实质上就是“慈善镇江”、“爱心镇江”、“道德镇江”的建设问题。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一定是一个具有共同精神追求和道德高度的城市,要在文化上能不断创新。今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不可能仅靠经济的手段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必须靠精神的手段。所以,要坚守我们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就必须亮出“大爱镇江“的旗号。  相似文献   

5.
镇江历史上称为“吴头楚尾”,处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处,这一优势使当地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塑造了镇江人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对于新时期推动镇江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大爱镇江”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6.
一、镇江锅盖面是镇江特有码头文化的表现 镇江锅盖面和重庆火锅一样是特有码头文化的表现,“面锅里面煮锅盖,先烫浇头再烫筷”是镇江饮食技艺中的一项创举。数千年来“江湖码头”客来客往,行色匆匆,特定的社会氛围使然。镇江人尤其偏爱面食,食客对镇江锅盖面感受也最深:用小锅盖煮面,四周透气,这样下出的面条不容易烂.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镇江农村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首要任务,以全面达小康为目标,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走出了一条具有镇江特点的农村改革发展之路,开创了“三农”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镇江因运河长江之利,交通地理优势突出,商业向来繁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镇江被逼开埠通商,成为长江流域继上海之后的又一通商口岸。开埠后,江海大轮开通,各地客商纷纷来镇设庄设号,收购米麦杂粮,逐步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粮食市场。1866年,镇江米业公所成立,米市形成。镇江米市对近代镇江经济影响甚巨,柳诒徵先生说:“镇江故有米市,广潮商人及钓卫、沙网各帮,均萃于镇,轮帆迭运,为商业之大宗”.  相似文献   

9.
为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战略思想,我市提出了“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镇江”的奋斗目标。这既集中反映了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向全市人民发出了新的进军号令。现结合镇江实际谈些肤浅以识。  相似文献   

10.
清曲,源于民间俗曲,流行于长江下游及江淮一带。在历史长河中,宁、镇、扬地区的清曲均有不同的发展,也有各自的称谓。在南京称“白局”,在镇江称“清曲”(旧时称“小唱”、“小曲”,与京剧、昆曲、乱弹并列为“大小昆乱”),在扬州称“扬州清曲”(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镇江清曲流传久远,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唐宋。唐代杜秋娘、谢秋娘,宋代郑容、  相似文献   

11.
《红楼复梦》,全书百回。作者丹徒(镇江)人陈姓,自署“少海氏”、“小和山樵南阳氏”。书首其妹《序》中又称他为“红羽”。初版虽似刊行于广东春州(今阳春县),然细味书中人物背景境地,其稿本显系在镇江写成。《序》末署“嘉庆四年已亥”,应系“嘉庆乙丑年(十年,1805)”方刻成行世。此书名为《“复”梦》,实则内容撇开《红》书另立格局,以京中南归的“贾府为宾”,而以镇江商宦豪门“祝府为主”,主旨妄图以“投胎转世,抑黛扬钗”来压倒此前另一较佳最早续作《后红楼梦》中的“借尸还魂,抑钗扬黛”。为此,竟将  相似文献   

12.
今年以来.镇江市积极探索网络管理创新。在全省率先推出网络发言人制度,依托市政府门户网“中国镇江网”和市委宣传部主管的“名城镇江网”。设置专门的“镇江论坛”,首批由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56个部门单位在线受理和回复网民意见诉求,努力打造疏通民意、集中民智、解决民忧、受理民诉的网络互动平台,为构建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舆论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十五”时期镇江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基本上适应了镇江市科技发展的需要,为镇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从人才资本投入、形成科技人才体系、促进人才资源开发、加强人才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去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一、镇江西津渡古民居群资源价值 镇江西津古民居群坐落在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城区西北部,北濒长江,南临云台山,西起玉山码头,中心轴线1800米,保护规划面积约52公顷,厚载着自唐朝以来1300多年的历史遗存,街区内现存有2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居住着3800户13300人;展现着镇江宽广而深厚的阅历,记载着城市的史脉和传承,被称为一部“活着的历史”,“镇江历史文化博览区”。  相似文献   

15.
推进城市环境建设和生态建设步人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又好又快推进“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镇江”,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担负城市“末端治理”职能的城管执法队伍既要维护市容市貌,为市民群众创造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又要为促进镇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在《汉语大词典》镇江编写组工作,我任业务组长,鲍智荪先生为资料员。鲍家住镇江城内第一楼街,是著名的书香门第。承他盛情借给我一部线装的诗集阅读,是他的先祖鲍皋(步江)的《海门初集》定本。所谓“定本”,就是由鲍皋本人在他的初刻本《海门集》上重加修订,勾勾划划有所增测的本子,这自是一部弥足珍贵的原著者家藏本。说老实话,我当时虽然也爱好古典文学,而对于本地诸大诗家的原著,限于条件,没有多大的研究。当时词典工作异常忙碌,也没有时间仔细研读,只是在我的笔记本上简单地记下了几笔本书题刻情…  相似文献   

17.
韩寒 《可乐》2010,(11):28-29
我有个朋友,号称铁牛。我们当时学到一篇课文,说在长江一个急弯的地方有个小镇,那里有两座镇江的铁牛,大家和铁牛相视而笑。他很豪迈,举手说:“报告老师,我以后要去支援长江建设。”此后,铁牛就有了一个习惯,上课中,在国家需要他时,就会挺身而出支援建设。  相似文献   

18.
2009年以来,镇江各地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镇江农业新跨越”主题活动为主线。紧紧围绕市政府年初下达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任务,坚持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方向,不断加大投入,强力推进目标任务实施进度,努力实现全市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19.
城市品位是城市内部诸要素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潜在的和直观的综合素质。那么,如何把镇江建设成为江苏最美的城市,重新打造“天下第一江山”美誉?本文分析了镇江城市品位及存在的缺憾,并提出从城市规划品位、功能品位、文化品位、建筑品位、主体品位等几个方面来提升镇江城市品位。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共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的提出,社会各界纷纷响应,并且都在思考如何建立和谐社会的问题。我市的“大爱镇江”主题活动的开展,无疑是对和谐社会理念的积极响应和具体落实。分析起来,这一主题活动可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镇江有大爱”.二是“镇江即大爱”。前一层面是活动的切人点,让世人知道镇江历史上和现实中有种种体现大爱的人和事:后一层面则是活动的重点和终结目标,即让大爱成为镇江人的品格特征.成为镇江市的城市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