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手抓”是邓小平一贯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含义是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和同步进行。体现了社会经济建设与政治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决定作用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辩证关系。要求“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对唯物辩证法中“两点论”的具体应用,提出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则坚持了辩证法中的“重点论”,是以“两点论”为前提的重点论。是“重点论”与“两点论”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王船山在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的理论建树颇丰,相对而言,其工夫论方面则似有所疏略,至少没有特为强调。《庄子解》与《张子正蒙注》成书于船山六十岁以后,体现其晚年思想的发展趣向。“凝神”之于《庄子解》,“存神”之于《张子正蒙注》,都是极其重要的工夫论概念。本文将《庄子解》中的“凝神”与《张子正蒙注》中的“存神”加以对照,试图从工夫论的视角探寻船山对于个体工夫与宇宙本体之间的哲学思考,初步发现此时的船山以神为核心,通过为功于气的方式,把个体修养与气化流行的宇宙联系起来,使工夫论纳入宇宙论的视域中来,这样,内圣之学就不拘囿于心性论领域,增强人对宇宙万物的责任意识。本文认为,从《庄子解》到《张子正蒙注》,从“凝神”到“存神”之重视,这中间体现出船山晚年对工夫论的思想发展,有其前后相续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3.
彭箐羚 《国际公关》2024,(4):157-159
话语作为一种实践要素,其生成与接受背后包含复杂的社会建构因素。2023年3月,“妇女节不是女神节”的宣言引发热议。本文以“女神”与“妇女”话语的流变观之。文本层面,“女神”和“妇女”隐喻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指涉不同意义,前者象征永恒与信仰,后者则暗含年龄歧视与平凡个体的寓意。话语建构层面,父权凝视与消费主义的理论接合粉碎了“女神”幻境,将之置于女性解放的对立面;媒介表征和受众身份协商赋予“妇女”话语正统性和合法性。由此,完成了二者的交替。当下,“妇女”话语强势回归,在反对隐喻歧视、再造话语秩序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女性解放落入新的规训陷阱与话语霸权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4.
紧紧抓住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理论视角,蒋孔阳对美、美感、艺术以及美的规律和审美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作了新的思考与回答,从而建构了一个以实践论为基础、以创造论为中心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思想体系.蒋孔阳的这一美学体系,不仅直接影响了“实践存在论美学”这一在新时期争论较大的美学派别的提出,而且他本人也被研究者标举为“新实践美学”的“奠基人”.可以说,无论从理论的维度还是从现实的维度,梳理和分析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思想,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实践论美学以及它在新时期的境遇,都是有所助益的.  相似文献   

5.
互助论是沈雁冰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吸收的话语资本。互助论能够涵盖沈雁冰话语资本的基本要素,沈雁冰借由这一理论将妇女解放运动从理论探讨引向实践领域。互助论所蕴含的弱者联合、个人主体性发挥和道德提升等涵义,满足了沈雁冰对妇女解放实践途径的想象。他立足于新的话语资本,以互助论为方法论指引,为婚恋关系设定了新的原则,并且重新诠释了“家庭服务”的概念。在理论探索方面,沈雁冰的妇女解放问题研究为新文化运动积累了新的话语资本,代表了当时的理论研究水平。而从操作层面来看,他的实践设想具有“空想性”色彩,缺少理想的“执行者”。但无论如何,这些成果是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末“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终结论”叫嚣的西方学术界,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意识形态”概念中注入了阶级关系、权力结构以及话语理论等内涵,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发展了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文学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用生产的观念连接了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复杂关系,有力证明了基础/上层建筑理论的正确性。他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怀疑,有力阐明了意识形态理论是人类解放工程的一部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社会的现实有效性,从而终结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色论"是中国词论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晚唐五代是"本色论"的奠基期,集中表现为"词为艳科"。北宋是"本色论"的争鸣期,表现为以苏轼为代表的"自是一家"之论与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别是一家"之论两条线索的争鸣。南宋是"本色论"的补充发展期,王灼、胡寅的"情性论"是对苏轼"以诗为词"论的发展,张炎的"雅正""清空"是对李清照"别是一家"论的发展。唐宋词论中的"本色论"是两条线索的不断争鸣、融合。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末“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终结论”叫嚣的西方学术界,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清理和反思,在其中注入了阶级关系、权力结构以及话语理论等内涵,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并且发展了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文学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用生产的观念连接了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复杂关系,有力证明了基础/上层建筑理论的正确性。他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怀疑,有力阐明了意识形态理论是人类解放工程的一部分,在后现代社会具有现实有效性,从而终结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笼统的“直觉”概念内涵缺乏清晰度,中国哲学的直觉概念有自己的特殊规定从而天然与西方哲学区别开来,在中国哲学内部具有语境统一性。这个统一性在实际话语氛围中还必然判别为本体论、认识论、生存论等多个意义侧面,从表现上看各侧面的直觉具有特定意趣。另外“中国哲学”是以儒、佛、道三教为代表的,三教的直觉内容和形式都有差异,这让“直觉”内涵更加丰富隽永。所以中国哲学“直觉论”有自身的特点,为此要做必要的澄清工作。  相似文献   

10.
李贽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支柱是“童心说” ,曹雪芹则提出了“正邪两赋论” ,二者都表现了对封建正统意识形态的叛离、批判倾向。李贽与曹雪芹都为妇女的权利而大声疾呼 ,都对儒、佛、道等传统思想中的消极层面予以扬弃 ,同时借助传统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对抗历史的异化 ,呼唤人性的解放。李贽、曹雪芹和鲁迅是中国文学思想的前卫与先锋 ,是“启蒙三圣” ,他们的精神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精粹 ,是中华民族真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通过改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提出了“爱欲解放论”。这一理论不仅在西方社会,而且在我们国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不少人把它理解成一种主张“放纵性欲”的理论。其实,这是误解。本文根据马尔库塞提出“爱欲解放论”的主要著作——《爱欲与文明》中的论述,对它作出介绍和剖析。“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马尔库塞认为,精神分析学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学,而且是一种哲学,其主要哲学价值在于向人们揭示了人的心理结构的秘密,并由此在一种新的的意义上规定了人的本质。他的《爱欲与文明》一书的副标题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哲学探究”,所谓“哲学探究”,就是通过剖析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提炼”出人的本质是“爱欲”的思想。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他在有意识的思维活动的底部,发现了一个一直被人忽视的“无意识”领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道德教育的概念入手 ,揭示出道德教育研究中逻辑地存在着的道德、教育、道德与教育互合等3种取向。 3种取向的研究分别形成了道德教育理论的 3种形态 ,即道德教育之道德论、道德教育之教育论、道德教育之道德与教育互合论。这 3种形态的理论统称为道德教育“要素论” ,与此对应的是道德教育“因素论” ,“因素论”以“要素论”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研究逻辑取径之分及其理论形态之别 ,对认识、反思、拓展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中共早期妇女解放运动指导思想经历了从重视妇女解放与无产阶级革命之间密切关联的“有机论”向强调妇女在整个革命战争中的重要价值和功能的“功能论”的转化,使妇女解放运动在给中国妇女带来空前解放的同时,又忽略了女性自身的权益与民族解放之间的内在关联。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当代视域中,应当将其中蕴含的历史资源转化为“一体多元”的新型妇女运动价值观,激活我国当代多元女性主体群自身的权利意识,方能继续完成中共早期妇女解放运动的未竞事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  相似文献   

14.
[提要]李斯特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所强调的情感并非普通意义上的一般情感,而是活生生的带有浓烈生命色彩的具体化情感。李斯特认为纯器乐在表达具体化情感方面有所欠缺,而标题音乐由于引入了文学因素,从而使得纯器乐中一般化、抽象化的情感转换为具体的个性情感,具有更为动人的力量。李斯特的观念与黑格尔的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这种联系的表象之下,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黑格尔是在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前提下倡导音乐的情感本质,而李斯特则是完全将音乐的情感本质与理性对立起来,在二者的矛盾性中抬升情感在音乐中的地位。李斯特的观念与汉斯立克的思想之间有着鲜明的理论对立,但在这种对立的表象之下,二者又有着一致的理论趋向:他们都是以确立音乐艺术的自足与独立为最终目的,并且都有着鲜明的现代人学指向。因此,李斯特的情感论音乐美学充满了复杂性与矛盾性:他热情洋溢地宣扬音乐的情感本质,同时也热烈地为音乐自律与艺术自律呐喊。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自律论”或“他律论”为依据来评判其思想;同时,也正是这种理论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使得他的思想成为西方音乐美学观念历史转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节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时间发展为序,以行为主义理论、先天论、认知论、功能论为纲,简要回顾了母语习得各理论的代表人物与核心思想,并进一步梳理了各理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教学论研究在转向与回归实践、变革与创新理论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已有的实践成就和理论成果.从教学论研究历史自觉的意义上而言,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史,教学论与教学论史是“历史性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思想的历史”.这一命题的意蕴不是以教学论的“历史”冲淡乃至替代对当下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探索,而是基于“历史性的教学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思想的历史”,从而实现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的持续发展与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7.
“生存论转向”表达了现代哲学的理论自觉。在对传统哲学的“反叛”中,现代哲学正是从“生存论转向”中“坚定出场”。它超越传统的知识论路向,开启生存论路向;摧毁“实体存在论”,开显“生存论存在论”;解构永恒“在场”的“非历史性”,凸显人的存在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8.
“儿童本位”论是贯穿于中国儿童文学百年历史的最重要的儿童文学观,它产生于五四时期,经过当代的理论诠释和创作实践,已经成为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思想。近年,儿童文学学术界有学者提出了以“主体间性”来超越“儿童本位”论这一理论主张。本文认为,试图以“主体间性”超越“儿童本位”论的理论主张,没有真正理解“儿童本位”的本义,没有认识到在儿童文学这个世界里,儿童与成人之间,有着其他任何人际关系都不具有的特殊关系。在现阶段,“儿童本位”论依然是远比“主体间性”更具有历史和现实实践之有效性的一个方案。作为历史真理,“儿童本位”论在实践中,依然拥有马克思所说的“现实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9.
由王小锡先生提出和论证的“道德生产力”理论,被夸大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实在是言过其实。以王小锡先生为代表的“道德生产力论”者没有搞清楚道德概念的真正含义,不了解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符合每一个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属于“经济人”道德。王小锡先生的“道德生产力论”是建立在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曲解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在不同场合所说的“××生产力”,实际上指的是在生产力中包含着“××”要素。因而,从马克思的“××生产力”的概念中,不能逻辑地推导出王小锡先生的“道德生产力”概念和他的“道德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将“性善论”与阳明“心学”结合 ,提出了“致良知”的道德修养论。他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进行了新的解释。章太炎则将“性恶论”、进化论和佛教法相唯识宗的有关理论揉合成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道德修养论。他把道德修养视为“破我执” ,并提出了“依自不依他”的道德原则。两者的道德修养论都具有“唯意志论”的倾向 ,而章太炎则表现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